“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生态伦理思想探微
2014-03-22何越
何越
“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生态伦理思想探微
何越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把生态伦理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文化伦理有机结合,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体地位观、道德约束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实践观等生态伦理内容。
五位一体;生态伦理;人与自然统一;人的主体性;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
生态伦理以维护自然环境安全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着眼点。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问题,从理论上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伦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大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制定了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构建了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生态伦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46“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是对我党长期以来着力构建的生态伦理的重大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人类价值与自然界价值有机结合,赋予自然界以人类道德关怀。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把环境保护列入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整治水患、节约资源、美化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以预防为主等生态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理性运用、生态保护的制度化等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物质生活需求与自然保护统筹兼顾的生态伦理思想,并把生态建设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邓小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合理规划、科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2],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把生态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对中国发展和建设中暴露出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刻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明确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3]他认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自然界,决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自然作为随意奴役和宰割的对象,必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4]。也就是说,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观,才能在实践中处理好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环境保护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写入大会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系统化、规范化的阶段。胡锦涛同志立足本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生态伦理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和建设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党的十七大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生态产业、生态行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等。
党的十八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把生态伦理与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态伦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有了重大飞跃。“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是我党由征服自然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转变的标志,也是生态伦理的具体政治实践。十八大报告要求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1]46,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遵循生态伦理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价值,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不受侵害。这一要求强调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自然界的作用,强调行为方式必须体现生态伦理学中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权利,标志着我党作为执政党实现了由传统自然观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的根本转变,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建设中生态恶化严峻现实的深刻阅读和认真反思,表明了我党扭转生态恶化的信心与决心。
二、人的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认为,人与自然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只有人类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烙印,”[5]自然价值主要通过人来实现,离开了人,自然价值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一方面,人类活动受自然的约束和限制,人对自然价值的实现具有利用和保护的双重责任及义务;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具有超越的特性和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人是自然界主体的生态伦理原则,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强调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利用自然价值为人类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把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成败得失的评价标尺,反映了邓小平以人为价值主体的伦理思想。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生产和建设必须从人类生存的长远利益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眼前发展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人是自然界主体的生态伦理,是我们党对生态伦理付诸政治实践的精辟阐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思想至少蕴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人与自然互为依存,人对自然、人类社会负有双重的道德责任;二是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对象,人的理性需求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类主体地位的发挥决定着自然价值的存在;三是强调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享受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权力的平等,只有坚持人际公平、社会公平、域际公平的生态伦理原则,坚持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建设同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把发展和建设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战略构想是对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最好诠释,它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密切结合,将人的主体性原则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具体说,“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包含的人的主体性原则生态伦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尊重人类健康和生命权的民生伦理。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生命是生态伦理最基本的价值旨归和逻辑基点,它要求人类生存、生活、生命权利的平等,强调人性尊严。“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提出建立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求从源头上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生命的环境污染问题,强调营造生态安全的生活空间,显现出对人的生命权的高度关注;其次,平等、公平地分配生态资源。把生态伦理与政治伦理和民生伦理相结合,强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当代人和后代人享受自然环境资源的平等性;第三,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为目标,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权利。
三、道德约束和法律保障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解决生态危机,除了文明道德水平的优势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生态伦理学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平等地分享生态资源,一方面需要利用道德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即通过道德约束和公共制度实现生态伦理化。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一方面重视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即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自律,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同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1]46。说明我们党对发展中暴露出的生态恶化的严重性、建设生态文明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制定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紧迫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通过伦理的软约束使人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责任意识,培养人们生态意识,并以法律、法规的硬约束规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经济化,最终实现生态安全的中国梦。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
[3]国家环保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选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88.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4.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秦卫波]
B0-0
A
1001-6201(2014)01-0210-02
2013-09-10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