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

2014-03-22沈朝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族际马克思主义民族

沈朝华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论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

沈朝华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既是构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凝聚各民族的核心力量。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族际政治关系保持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态势,源于主流意识形态在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又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民族

族际政治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通过相互博弈谋求政治权力以确保其民族利益的一种互动行为。族际政治总是依靠某种意识形态话语来完成社会动员。不同民族在国家现行的制度结构中如何博弈、争取权力、捍卫民族利益,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尽管在不同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外延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和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这一立场和原则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当中。当前,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实践“和谐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策略。

一、族际和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

“和谐”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政治家、思想家治国的政治理想。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差异构成的“和谐”才是最美好。“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从“和而不同”看到差异、对立中的同一性。在社会治理当中,何以能让“不同”的各方,能“和谐共生”,但“和”也非绝对的“同”,孔子认为唯有礼制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所以,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作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为人之道,也是教化“蛮”“夷”“狄”“戎”治国之道。但是,在强调等级特权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族际和谐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消灭了封建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实现族际和谐、社会和谐。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利用意识形态舆论工具挑唆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却是资产阶级削弱被统治、被压迫民族常用的手段,这也是资产阶级保持“它的权力的秘密所在”〔1〕。因而,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平等、自由、博爱”具有虚伪性,唯有消灭现存所有制关系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和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使中华民族有幸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作为实现族际和谐的重要方略,把族际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构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新型民族关系,为促进族际关系和谐采取了重要措施,如为广泛宣传和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和科学严谨的民族识别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团结教育改造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2〕;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正确指导民族工作的理论与政策,同时也反思文革期间党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提出要修改和完善宪法,使人们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强调以法治促进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以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族际和谐治理的根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根本途径。“民族、宗教无小事”〔4〕彰显了江泽民同志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三个离不开”则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对族际和谐“应然”状态作了理论提升。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共领导集体将“和谐”思想作为执政的理念,和谐是“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5〕。围绕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当中的重要问题〔6〕6。在科学发展观中,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强调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民众。

二、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之道

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协调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与各个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宗教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各个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之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道”,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导向性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价值导向主要是废除民族压迫,消除民族歧视与隔阂。为促进各民族发展,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的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民族关系得到了改善,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使社会主义新中国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获得了各民族群众高度的认同,为60余年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为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开辟了另一条路径,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来促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族际政治的和谐治理表现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人们开始注重发掘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交往中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并尝试着将古老的生存智慧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开发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带来的诸多困扰指明了方向。而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发挥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

(二)为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提供了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提供了基本原则。正是依靠这些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功整合了各种价值观。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在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无论是采取政治化、文化化,或是其他举措,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中国没有出现过多民族国家频繁爆发的民族冲突以及民族分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与践行者,在新时期依然是实现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核心力量。

2.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在民族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基础上构建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和平等的族际政治关系,通过政治、法律手段,消除民族歧视、民族偏见是当今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趋势。“平等”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如马克思所说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法权范围”,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7〕。民族平等的内涵,根据国务院的解释:一是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二是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8〕。现阶段,制定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能力的各项措施,防止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原则。

3.坚持民族团结原则

族际政治和谐的重要表现就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所致力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靠什么来团结各族人民,凝聚人心?首先,是靠主流意识形态来统一思想。胡锦涛同志说过:“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前提”〔9〕。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仍然是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等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其次,各民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唯有各族人民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体验、情感转化成为自己内心的信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最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准则。统一思想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差异,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的前提下,承认某些思想、观念、利益要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为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提供了制度设计方略

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权的需要,因而必然会具体化为国家的各项制度安排。制度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主流意识形态只有通过制度,才能成为人们所接受并遵从的价值与行为规范。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框架下,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构建起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方略。为解决民族聚居区的各少数民族如何分享政治权力,民族共同体的权力如何进入公共权力领域、少数民族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文化传承、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地位等重大问题作了制度性的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自确立之日起,维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其作用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6〕16。

三、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维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之策

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观整个世界,如果一个政权,长期以来无视族际政治关系当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有可能会引发全体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导致社会动荡乃至国家政权更迭。在俄罗斯学者B·H·米洛诺夫对苏联解体列出的十大原因当中,其中就有五个原因与民族问题有关。他认为民族矛盾激化是苏联解体的首要原因〔10〕。新中国成立60余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始终是族际关系的主流,中国共产党在族际政治治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巩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具体而言,族际政治的和谐治理在维护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策略性作用有如下要点。

第一,促进国内各族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能够得以实现,表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追求与各民族的实际需要是相吻合的。族际关系越和谐,中国各族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也就越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也容易被各族人民所接受,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各族民众共同奋斗的民族之魂。

第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避免主流意识形态的漂浮。“意识形态的漂浮”指的是尽管主流意识形态被广为宣传,但却无法深入人心,甚至还会令人反感〔11〕。这种状况表明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实际上是名实不符的。当族际政治关系较为紧张、民族矛盾与冲突始终无法得以妥善解决的时候,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信仰的正当性、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产生广泛怀疑的时候,“意识形态漂浮”的现象就会无处不在。如果,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通过国家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民主制度和政府机构管理机制、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平衡国家与民族共同体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实现了族际政治和谐治理,自然也就避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漂浮,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第三,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完善,确保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族际政治的和谐程度是衡量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标志。21世纪以来,中国族际政治的和谐治理面临着诸多国际、国内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挑战,为有效应对风险须不断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不同意识形态话语的能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有包容性、兼容性。当然,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并非毫无原则,而是应该在以宪法和法律规范构建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构建起一个能包容多元诉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架构。使之做到既能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利益诉求的合理性,又能使国家意识形态能够成为打造中华民族集体意志的熔炉。

当前形势下,我们注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主体民族与各民族的交融与互动,价值取向趋同化的同时,日益增强的民族意识伴随着资源分配机制的转型,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差异与矛盾逐渐增多。这意味着当下协调好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并确保公平应是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核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着眼点应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为可以实践的价值理念,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8.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9.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5〕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9.

〔6〕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9.

〔10〕李慎明.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4.

〔11〕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13-17.

(责任编辑 杨斯斐)

Th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Inter-ethnic Political Harmonious Management in China

SHEN Chaohua
(School of Marxism,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m guided by Marxism,a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is the leading thoughts for construction of multi-ethnic theories and policies,as well as the core of all ethnic cohesion forces.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the political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s are maintained a healthy trend of equality,unity,mutu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harmony rooted 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takes part in the inter-ethnic political harmonious management.And the management helps to promote recogni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Mainstream ideology;Inter-ethnic political harmonious management;ethnic

D053

A

1672-2345(2014)05-0046-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1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ZZ020)

2013-11-13

沈朝华,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族际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