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谁来种田”问题
2014-03-22杨艳平
杨艳平
(中共沅江市委党校,湖南沅江 413100)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谁来种田”问题
杨艳平
(中共沅江市委党校,湖南沅江 413100)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推进,“谁来种田”的困惑已经难以绕开,由此引发的国家粮食安全隐忧、农业比较效益低以及务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也愈加凸显。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提高种植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谨慎处理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谁来种田”的问题。
粮食安全;适度规模;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
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尤其对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重点、战略重点。然而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加剧了粮食、人、土地的紧张关系。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是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和第二大小麦进口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当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大量耕地抛荒,农村已无青壮劳力务农。如此大规模的粮食进口,如此弱势的农业,5年、10年后,谁来种田?
一、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安全的本质是粮食、人、土地的关系。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也导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粮食生产用地都在减少。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随着城镇化推进、城镇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量逐年提升,使我国粮食供给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1〕。因而“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的农业发展关键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
二、“谁来种田”问题的实质
粮食安全离不开农民,但无人种田的现状引发对“谁来种田”的担忧。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二是农村留守的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农村老龄化程度甚于城市。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共计6.7亿人。另外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人口超过了1.73亿,比上年增长了525万人。越是年轻力壮、知识技能强的农民,越愿意离开故土,进入城市打拼。而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以“三留守”人员为主,文化素质低,种田基本靠经验,难以接受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力有限。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农村老龄化程度甚于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达2亿,其中不少是失能老人。农村劳动力现状堪忧,以大理为例,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21~50岁具有初高中以及中专学历的男性,他们的外出务工无疑影响到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势必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2〕。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农村年轻一代农民不愿再像父辈一样从事传统农业,强烈希望“跳出农门”,迁移并定居城市。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尤其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 565元,而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 917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农业比较效益低。且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的比较效益更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可想而知。打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农业要与收入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争夺青壮劳动力时明显缺乏优势〔3〕。
三、解决粮食安全视角下“谁来种田”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粮食安全视角下“谁来种田”的问题,就要妥善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让进入城镇的农民享受改革的成果,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让留在农村种田的农民获得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务农收入的空间〔4〕。
(一)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稳步推进土地流转
要消除“谁来种田”的隐忧,首先得解决农村“人和地”的矛盾。当前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现状是一方面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土地抛荒,浪费严重。当前家庭承包、小规模经营仍是土地经营的主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重承包,轻联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耕地细碎分散化,增大了耕作成本。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93 hm2,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目前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以下。这种土地模式明显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难以推广新技术和新设备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导致农民粗放经营,厌农弃耕。据国土资源部调查,农村每年撂荒耕地近200万hm2,这不仅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也使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面临巨大压力。
不过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陡然间农村人多地少的局面已变化。与2002年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减少了12个百分点以下,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由此扩大了20%以上,这也为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客观条件。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土地流转并形成规模经营,以保障粮食安全、应对粗放经营和抛荒现象,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益。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出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适度规模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粮食产量、质量安全,最终提高农民的纯收入。但适度规模不等于大规模〔5〕。在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适度”原则,二是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原则。即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流转,不能强制推进。很多老年农民不肯进行土地流转,是因为他们还要依靠土地养老。还有一些农民即使外出务工,也不愿土地流转,不愿彻底放弃“三权”,把土地作为最后的失业保障。为了让农民放心进行土地流转,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对承包地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总之任何土地制度的革新都应该首先考虑作为主体的农民,凡是能够为大多数农民带来利益、让多数农民走向富裕的制度措施都值得被采纳〔6〕。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经营规模的扩大,必定需要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自古有“船小好调头”的说法,小农经济胜在精耕细作,却因为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等诸多原因导致船小亦难调头。小农经营结构的弱点,使其驾驭市场能力很弱,难以进行较大规模投入与投资,不利于技术运用,也使得农业生产者无力取得与其他产业大体相当的收入,而粮食生产效益却是高度依赖规模和技术的。
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就是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调配合的结果。即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就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的先进生产力作用,推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业经营方式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竞争力,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制度活力。其核心就是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随着农村经营模式的改变,经营主体资金的积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满足农村和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求〔7〕。
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粮食生产被动依赖老年农业、妇女农业,仍然实现“十增长”,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快发展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服务,弥补老年农业、妇女农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体能等方面的不足,让更多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实践,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进而达到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因此,《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湖南省沅江市在2013年以湖南万家丰农作物病虫专业防治合作社为主,组建了200多支专业化防治队伍,配备先进背负式机动喷雾机1 000多台,水稻专业化防治面积约1.5万hm2,并将进一步扩大专业化防治面积。该市泗湖山镇双东村专业化防治区亩均增产近一百公斤,防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防治。沅江市通过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克服农村劳动力缺乏、素质参差不齐等短板,保障粮食生产,喜获2013年“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殊荣。
(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当前中国农业存在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因此,要解决粮食安全背景下的“谁来种田”以及“如何种好田”的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加快“三农”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一个根本支撑点。只要农业有利可图甚至可以发财致富,永远会有人对其领域保持高昂的积极性,即使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得擅入,也会有人像贩毒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去搞农业〔8〕。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粮食更是一项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产品。所以关键就是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第一,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充分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综合调控非农产品趁机涨价,以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在汉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谷贱伤农”,而今“谷贵亦伤农”,就是因为价格剪刀差以及不断上升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对农民种粮利益的剥夺。种粮本来就是生产周期长、无法抗拒风险多的体力活,这些都应该体现在价值中,反映在价格上。如果种粮不能给农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农民是不会傻呼呼地去种粮的。
第二,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普及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习近平强调“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近十年我国粮食的增产中,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在70%左右,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支撑。对我国来说,未来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进步无疑是农业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9〕。
第三,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22亿hm2的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0.37亿hm2,其余0.85亿hm2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0.58亿hm2。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迫切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0.27亿hm2。《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一百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总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和前提〔10〕。
第四,要加大对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注重数量和质量。如果中国对哈伯-波希合成氨的依赖性不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经济、环境、土壤肥力方面的负面影响就不是预先注定的〔11〕。2013年,湖南“毒大米事件”严重地挫伤了当地粮食产业,也警示我们要控制源头的污染。目前环保部正在牵头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主要包括耕地与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污染源头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第五,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特别是粮食的补贴。世界各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核心都是粮食补贴。不过,现行的普惠制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有限,不能有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2〕。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应适度向种粮大户倾斜,以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随着农村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多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现代农业建设需要职业农民。不同国家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都把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13〕。要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就要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重视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待遇。农民职业准入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业补贴制度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等被认为是职业农民养成的重要条件〔14〕。中国未来职业农民,或许就是现今和未来中国各类农业中等和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由有二:一是全国每年都有数目庞大的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懂技术、会管理的他们能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中,就能极大地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的比较效益,并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效果。二是能极大缓解就业压力,并实现职业成功。广阔尚不发达的农村在发展中存在很多机会,加之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再借鉴发达国家工业越发达,农业就越发达、农民越富有的经验,职业农民早已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重体力活的印象,而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1〕中华工商时报.中央强调“粮食安全”数量与质量平衡是着重点〔DB∕OL〕.(2013-12-17)〔2013-12-26〕.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1217∕c70846-23865511.html.
〔2〕郑翠霞.大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11):26-32.
〔3〕腾讯财经.中国为何会用高铁换大米?大米将成为中国人的奢侈品?〔DB∕OL〕.(2013-10-17)〔2013-12-26〕.http:∕∕news.qihuiwang.com∕finance∕2013101752420-1.html.
〔4〕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6-180.
〔5〕朱立志.适度规模不等于大规模〔J〕.时事报告,2013(8):17.
〔6〕肖曼辉,李永民,苏利亚,等.依法有序推动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邵阳市土地流转情况调查〔J〕.中国国情国力,2010(6):32-34.
〔7〕方亚飞.关于金融服务和支持湖北“三农”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武汉金融,2012(1):10-11.
〔8〕宋亚平.对当前农业形势的几点看法〔J〕.江汉论坛,2012(2):5-13.
〔9〕本刊评论员.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经贸导刊,2012(3):1.
〔10〕陈丹,唐茂华.粮食补贴、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三农”综合发展视界下的政策整合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6):20-27.
〔11〕加内什·特里切,童珊.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4):135-138.
〔12〕冯彩丽,闫鹏鹏.泽州县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9):27-28.
〔13〕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2):67-71.
〔14〕蔡秀珍,朱启臻.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27):160-161.
(责任编辑 杨朝霞)
The Problem Analysis:“Who will Do the Farm Work“in the View of Food Safety
YANG Yanping
(Party School of Hunan Yuanjiang county,Yuanjiang,Hunan 413100,China)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confusion of“Who will do the farm work“can not be avoided,which results in some issues,such as the food safety,the low agricultural effect and the uneven quality of farmers.We should encourage the farmers enthusiasm to guarantee the food safety,and prudently handle the problem of“who will do the farm work“in the view of the food safety.
Food safety;moderate scale;low Agricultural effect;Farmers'income
F32
A
1672-2345(2014)05-0026-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07
2014-01-02
杨艳平,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