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群众路线问题

2014-03-21张利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政治

张利国,赵 铸,江 远

(大连民族学院 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辽宁 大连116605)

当前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群众路线”视域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方法和政治路线,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1)群众路线是一种认识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根本上,党的认识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并在与群众不断的接触中得到发展和验证。同时,党的认识又指导和反作用于群众的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受教育者)的能动反映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过程,而群众路线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有效方式。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尊重群众。把自己摆在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地位上,努力使教育理论被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和运用。二要相信群众。相信受教育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和能力,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2)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本方法。这里主要强调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客观分析时代发展给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趋向,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合力作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的趋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弱化,舆论导向控制能力弱化,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等都有待调整与变革[2]。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切实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主动适应这些新变化、新挑战、新趋势,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二是要科学分析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民族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消失,相反,在新时期又呈现出新的变化,这要求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三是强调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做到以身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价值取向。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因此,在价值范畴中,客体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符合、相一致是价值产生与否的前提和关键。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其中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拓展、映射和验证[4]。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从根本上就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自觉投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满足各民族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需要,培育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健全完美人格,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各类人才。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努力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1.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现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

诚如学者所言,当前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现象,需要突出作风建设,解决作风不实、不正等问题[5]。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存在着与客观现实相脱离,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整体上还是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嫁接、套用或者简单移植,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导不强。由于从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队伍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工队伍等,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独立开展研究在时间、精力方面难以保证,导致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任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支撑、融合的不够好。

2.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始终未能理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的关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片面向普通院校学习,忽视民族院校特殊性的倾向。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普遍存在泛化、同质化现象。比如民族院校开展的“四个认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教育,由于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明确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使得一些民族院校仅将这些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依托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中进行,实际教学中也较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展开教授。不仅难以体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无法满足各民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庞杂,有些内容薄弱甚至缺失。比如缺少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和介绍,学生很容易产生迷惘和困惑。在网络时代如何合理运用网络以及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等问题的讨论。现有的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受教育者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境使受教育者形成完善的人格、独立的判断力以及深思熟虑的价值体系,使个人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6]

(3)教育方法保守单一,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教育载体创新不够。”[7]部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简单粗糙、流于形式等弱点。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有强烈的民族情感需求,而且有独特的成长、成才需求,单纯灌输式、命令式、一刀切式的教育方法,“抑制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破坏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热情和兴趣,使得部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8]。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合力作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多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性日趋明显。如果不能对上述新问题、新要求作出有效的回应,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解。

3.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专职政工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组成,在机制设计上虽力图打造“大德育”、“大政工”的局面,但由于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和人员往往各自为战,没有有效发挥整体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亟待加强。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彻群众路线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就是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运用群众路线并将其贯彻教育活动的始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整体上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简单移植、理论依附等流弊,要深入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一是理论研究要体现整体化、互补性。整合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与平台,实现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共享。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二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广泛性。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单打一”局面,鼓励团队或个人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既注重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的考察,又要加强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理念等宏观问题的研究,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三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的基点始终放在大学生普遍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四是逐步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凸显出高度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长远看,建立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理论自足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新命题、新挑战的需要①关于是否需要建立独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面临许多新情况,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因而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呼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参见: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年版。。

2.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原则

(1)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9]。表现在:一是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各民族大学生独特的文化心理素质;二是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明显影响;三是基础教育的相对滞后导致文化基础方面参差不齐;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都市和众多新事物面前表现的茫然无措;五是贫困生比例较高;六是热情豪爽、直率粗犷的性格背后又隐含着情绪上的不稳定。与此相对,民族院校也承担着特殊的办学任务,即努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政治上可靠、专业上过硬,具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以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人才,始终是民族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10]。因此,只有深刻了解和认识这些特殊性,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明确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在具体工作中,要主动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学会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民族性格开展工作、尊重他们平等的主体人格。二是关注学生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民族院校大学生具有民族成分杂、生源差异大、学困生、贫困生多等特点,因此,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切切”,要在政策适用、规则制定上充分考虑这种差异,尽量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正当利益和需求,自觉做到办事公正、程序公开、民主规范。三是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开发他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必须坚持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关注和了解当前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及时掌握当前各种思潮如新自由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理性判断社会环境和形势变化。要主动深入学生、深入家庭、深入社区,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尤其是在学习、情感或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的真实情况,善于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处理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既要坚持原则、客观公正、不拈轻怕重、回避矛盾,又要讲究艺术、灵活应对,及时总结经验。③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实效首先是一种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的成果体现在人的道德、心理、素质等精神领域,本身很抽象,难以量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理论教育或是实践教育必须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政治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反对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还是一种判断标准。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好坏,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必须深入教育对象中,听听他们怎么想、怎么说,要把学生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标准。

3.加强载体建设,探索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围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要在各部门、全体教师和服务人员中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将育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体制中,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功能,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并通过政策引导、课题立项、学生指导、活动牵引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2)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课堂教育是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首先,科学设置各类课程,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民族地方史教育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配备骨干教师,安排足够课时并加强课程考核。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持灌输原则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通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讨论、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教师。民族院校要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民族院校教师基本能力与要求》宣传册,重点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民族关系处理的基本原则方法进行介绍。增加在人才引进、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比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方面适度增加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教师比例。要以组织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实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骨干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增进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识。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贫困生资助、就业指导等工作,切实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民族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化认同的考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极易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压力。教育文化基础的相对薄弱,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不强、学习压力巨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选准这些切入点,及时掌握相关情况,用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关心、爱护民族大学生,帮助他们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依托各种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通过传统的党团活动、主题实践、社团组织等宣传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二是以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通过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了解,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三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社区、深入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四是抢占网络新媒体、新阵地[11]。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及其党团学组织要积极开发师生喜爱的网络文化栏目,鼓励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和工作室,发挥互联网、手机报、思政博客、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介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关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要把学生的网络行为自觉引导到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上来。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4.

[2]金炳镐,孙英.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41 -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4]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7.

[5]吴楚克.民族理论研究中的群众路线问题[N]. 中国民族报,2013 -9 -20(7).

[6]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9 -240.

[7]俸兰,李步海.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09.

[8]羌洲.略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5):87 -89.

[9]巴玉玺.对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性的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81 -184.

[10]张利国,赵铸,史明涛. 民族高校社团思想教育功能研究[J].民族论坛,2012(7):36 -39.

[11]赵铸,王金萍,江远.“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4):458 -461.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政治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