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元化ESP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一项关于EGP向ESP过渡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实证研究
2014-03-21侯晓丹马永良高婷婷
侯晓丹,马永良,高婷婷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0)
1 ESP英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大学新生通用英语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正面临着一轮新的以国际化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大调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开始在一些大学发展。ESP英语是指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以学习需求及目标需求为基础的英语[1]。ESP教学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与EGP有鲜明的对照,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ESP教学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合理整合了通用英语和专业知识、专业规则和通用技巧的学习。以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所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可以把 ESP可分两类,一类是学术英语(EAP),另一类是工作英语(EOP)。EAP指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EOP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电力英语等[2]。学术英语因其考虑了学习者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职业环境对学习者的特殊需求,因此成为了跨学科的语言共核。一些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国外一些大学(以日本为代表)的 ESP课程都是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中心展开的。在国内(如香港、台湾以及上海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有ESP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的成功案例。这足以表明,ESP尤其是学术英语是国际大环境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客观要求。
2 需求分析理论与以往研究
本质上,需求分析是一种高度基于本土情境、讲究实用的活动。它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需求”做了不同的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Hutchinson和Water的需求分析模式。它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路径,由目标情景分析框架和学习需求分析框架两部分组成。“目标情景需求”指的是学生毕业以后真实工作环境对他们的要求,而“学习需求”则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身的各种需求[3]。他们认为“目标情景需求可以决定我们的目的地,并像指南针一样指引我们到达目的地,而学习需求则像我们必须选择的符合现有交通工具(学习的条件)、路况(学习者水平、学习策略等)的最佳路线”。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是大纲制定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对改进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4]。近年来 ESP课程的需求分析研究在广度、深度和效度上都有较大地拓展和提高,但相关研究主要关注ESP英语的目标需求,较少涉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大学英语 ESP课程开发,有必要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了解并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开设ESP英语课程的主客观需求,为ESP课程的设计和启动提高一些借鉴。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ESP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情况展开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学生对开设ESP课程的态度及学习ESP课程的动机;2)学生对ESP课程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的需求;3)学生对ESP教材、教师角色及教学环境的需求。
3.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了河北工业大学 320名本科二年级学生,学生所学专业覆盖文、理、工等各专业,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3.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问卷参照Hutchinson和Water的理论模型设计了相应题目。问卷开头部分调查了一些学生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动机、态度、目标情景语言要求、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与期待的水平等几个方面。
3.4 数据收集与统计
问卷调查和访谈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按自然班随机抽样调查、当场收回问卷的方法,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问卷调查后,笔者针对问卷反映的情况,对参加问卷调查的3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集体访谈。访谈采取口头回答和书面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收集后,笔者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ESP英语课程学生需求总体情况和分析
4.1.1 学习动机和态度
从问卷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习 ESP英语更好地满足未来工作环境的交际需求,占51.6%;另一部分学生为了读懂专业文献、写文献综述和实验报告,占17.5%;有的学生学ESP英语目的是为双语教学做好衔接,占14.3%;还有的学生为出国留学打基础,占9.8%;源于兴趣而学习ESP英语的人数只占 6.8%。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出于实用功利性推动而学习 ESP英语,但也同时反映出学生对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重视。
问卷还测量了学生对开设 ESP英语的态度。经统计发现,学生对 ESP英语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英语课程加入专业元素,“英语+专业”的ESP课程模式最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42%的学生希望开设“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结合的英语课”。访谈中,很多学生都呼吁“在用英语学专业之前,应该有个衔接性课程为顺利进入双语课程做好准备”,“目前的大英课程收获不是很大,应该加强英语课程的职业性”。这些结果反映出,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习得外语的做法是语言学习的理想模式,大学英语由传统的EGP模式逐步过渡到ESP模式势在必行。
4.1.2 对学习技能提高和学习方式的需求
由于英语水平、认知风格、个性心理、专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 ESP英语技能提高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性。学术英语听说和读写等各项技能均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重视,这可能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不同有关。29.6%的学生希望通过ESP英语学习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26.4%的学生希望 ESP课程能帮助他们顺利地阅读专业文献和资料,22.5%的学生最想提高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21.6%的学生希望提高口语交流能力。所有学生对听的重要性认同率最高,并认为听力使用的主要领域依次为“获取国外信息、学习本专业知识、国际交流、国外社会生存”等。
对于课程的学习方式,39.4%的学生认为最理想的是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32.7%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互助完成任务的方法,17.3%的学生愿意自学,只有 10.6%的学生认可个人陈述的学习方式。这一结果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依靠教师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欠缺自主学习方法,需要有效的指导。
4.1.3 对教材的需求及对 ESP英语水平影响因素的看法
对教材的选择,54.4%的学生希望采用原版教材,30.7%的学生认可国内权威教材,14.9%的学生希望教师自编材料。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获得更新的专业信息。对于教材文献的出处,高达75.4%的学生首选代表前沿发展趋势的文献,这说明学生渴望了解国际上最新的动态;37.3%的学生认为正在使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不利于语言习得。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学生渴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渴望能和国际接轨的、实用、有时代感的学习内容,希望英语学习能满足自己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通过对 ESP英语水平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更多的学生认为语言环境最关键,占35.7%,其次分别是教材(26.4%)、教师的知识结构(19.6%)、教学能力(14.3%)、投入时间(4%)。
4.1.4 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调查显示,学生期待的 ESP英语教师应该是:英语熟练、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并精通 ESP语言教学特点,学生选择频数最高的三个教师角色选项依次为“动机激发者(50.9%)”、“学习协助者(47.4%)”和“培训者(42.5%)”。不少学生在访谈时表示,对教师授课语言的要求,希望教师“全英语(17.4%)”或“多半用英语(76.3%)”组织教学,尽量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这说明学生理性判断了自己对专业英语课的接受能力,也反应了他们希望提高听说能力的愿望。
4.2 学生对ESP英语课程态度差异性和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笔者开展了对不同专业、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对开设ESP英语课程的态度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如下问题:英语水平高低是否影响学生对ESP课程的态度,不同专业学生对待ESP课程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别。结果与分析如下:
4.2.1 不同英语水平学生 ESP英语学习态度差异性比较
我们将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学生归类为英语水平较高组,尚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归类为英语水平较低组,检验他们对开设 ESP课程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在开设 ESP课程的态度方面,高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相比,在开设 ESP课程的态度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这也许是因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通过了四级考试后,更重视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更重视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4.2.2 不同专业的学生 ESP英语学习态度差异性比较
此研究还按系别分别检验了智能专业(63人)、管理专业(64人)和法学专业(55人)对开设ESP英语的差异性。调查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技能和课程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法学专业对开设 ESP英语的态度显著高于另两个专业,管理专业学生表现出比智能专业更高的积极性。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文科、理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同时,法学专业所在的文法学院一直有培养法律加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传统,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因此,学生对开设ESP英语显示出更大的热情。
5 教学启示
5.1 课程设置
ESP教学应首先了解ESP课程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和语言任务,以需求分析为先导,开发多元的“模块”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和个体主观需求将课程设计成几个课程模块,如语言基础模块、学术技能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几门核心课程。这个课程体系关注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和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由“分方向、需求满足”的多个相关专业课程群组成。课程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国际交流提供支撑。课程设置注重在语言输入(即阅读和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语言产出(即口语和写作)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兼顾各层次的学生,采取分级教学和学分制,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结合起来,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
5.2 教材建设
首先,课程实施者应确保教材的选择遵循特定的目标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毕业求职方向以及现有知识水平、语言能力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其次,教材内容应选自较新的国外英语专业资料,选取专业覆盖度高、语言共核特征明显的语言材料。训练设计重点在语言能力,并配有相应的语言技能练习。此外,Hyland在讨论学术英语的内容专业程度时提出材料的真实性标准。而要实现这一标准,就要做到,(1)真实语料和素材,尽可能保持原生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学术英语世界;(2)同一主题,尽量选择观点相异或相反的文章,从而给学生提供思索、讨论和评价不同学术观点的机会。
5.3 教学模式
首先,ESP英语授课的重点是专业性的听说强化训练、专业写作和学术阅读,重视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口头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ESP教学可以结合听说法、任务法、交际法等多样化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方式来创设有意义的交际语境和任务情境,要以“活动”为载体,建立“专业技能导向、主题任务驱动”的ESP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再次,课程重在“语言”而不是“专业”,分析专业英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类类别,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
5.4 评价体系
ESP课程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等方式对学生日常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估,看重学生的平时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语言输出”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期末采用综合性考试(笔试、口试)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其考核的内容注重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6 结语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课程开发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和目前学习者知识技能水平等现状的课程模式。学生学习需求是大纲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分析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可以使 ESP教学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改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如 ESP课程的目标定位、师资要求、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估等,从学生学习需求角度提供实证支持。
[1]蔡基刚.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研究——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之借鉴[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04): 32-36.
[2]蔡基刚. 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 外语教学,2011(05): 22-24.
[3]张为民. 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 外语教学研究,2011(05): 55-58.
[4]赵庆红, 雷蕾, 张梅. 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外语界, 2009(04):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