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14-03-21刘凤娟
刘凤娟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正面临新的调整和改革。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和目标将是大力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衡量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因此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在全面深入推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思辨能力培养在国内高校还是一个尚未展开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英语专业如果率先启动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将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1]。
1 思辨能力界定
思辨能力译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追问,它是一种直接追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我国很多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思维能力”,文秋芳指出该译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原意,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有误导成分,建议将其译为“高级思维能力”[2]。近几年外语研究专家普遍采纳“思辨能力”这一译文,专家认为思辨能力更切合该词汇的内涵,而且这一译法比高级思维能力更确切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本文所用的“思辨能力”与“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相对应。
思辨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因此概念的界定纷繁复杂。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美国批判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提出的“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以及德尔斐报告组提出的定义“思辨能力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虽然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定义阐释侧重各不相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思辨能力是对思维的自我认识,以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思维为认知对象,是对自我认知的调控和管理。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使大脑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使之可以高效的筛选吸收整理并长期存储信息,并从一个简陋的作坊变成工艺先进的信息加工场,从而生产出知识产品尤其是创新性的知识产品[3]。由此可见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 思辨能力研究状况评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思辨能力相关研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众多学者对思辨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内容基本分为三类:(1)思辨能力的界定;(2)构建思辨能力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辩能力培养及其有效性[4]。
2.1.1 思辨能力界定
思辨能力界定的基础工作是其分项技能的确定,这是思辨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模型和理论方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个理论模型。一个是特尔斐项目组提出思辨能力双维结构模型;一个是美国思辨中心主任Richard Paul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这两种模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比较综合、全面的界定。文秋芳的层级模型主要参照特尔斐项目组提出双维结构模型。
2.1.2 构建思辨能力量具。
国外学者研发了20多种测量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量具。这些量具最早研究始于于二十世纪80年代,其中部分量具经过了不断的测试和调整,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可操作性。如特尔斐项目的CCTST和CCTD;剑桥评估集团的“剑桥思维能力测试”;恩尼斯维尔的“批判思维短文测试”以及美国国际思维测试中心的“批判思维短文测试”等。这些比较权威而且应用广泛的量具还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从而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国内外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2.1.3 思辨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思辨能力的教学研究,国外研究者主要围绕思辨能力能否教以及如何教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为两方面:思辨能力能否作为一种共通的普遍思维能力适用于各学科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思辨能力是否具有学科特点和差异,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了相关学科所需要的思辨能力,例如医学、生物学和护理学等。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外语界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黄源深《思辨缺席》和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而对思辨能力理论及实践研究的积极探索开始于近五年,以北外文秋芳及其研究团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高度关注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实践研究。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外语专业思辨能力为主题的论文有 90篇,核心期刊 18篇,完成的学位论文 3篇。这些研究主要包括:(1)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评述;(2)思辨能力理论框架以及量具构建研究;(3)思辨能力评测实证研究;(4)英语专业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综合研究;(5)英语专业具体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大部分研究以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为主。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丰富,非常注重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国外研究不同,国内研究由于起步晚,成果有限。文秋芳等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给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但对于如何根据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特点和问题,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英语课程教学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3 思辨能力研究必要性
3.1 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西方国家对人才的思辨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就已高度重视思辨能力对人才培养的作用。1991年,美国政府将思辨能力的培养列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之一。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其第9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教育学生成为知识丰富,目的明确的公民,能够批判的思考、分析社会问题,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它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承担起社会责任”[3]。一些世界一流大学更是把思辨能力培养列为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如哈佛大学的使命之一是“鼓励学生尊重观念及自由表达,乐于发现与思辨”[1]。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的改革目标。
3.2 思辨能力的突出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它正好是英语专业的软肋[1]。
外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使得学生在基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为大量的记忆与背诵,而大学生应该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此外教学方法上长期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忽略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使得大部分外语教师更多的关注语言输出的质量,如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而忽视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近年来许多外语专家纷纷指出外语专业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能力薄弱,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5]。
4 思辨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思辨能力的差异因素非常复杂,包括智力水平因素、家庭环境背景、成长经历和学校教育等,因此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应该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实证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学生思辨能力具体状况:思辨能力分项认知能力如分析、推理、评价以及好奇、开放、自信等情感倾向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反思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语言三维功能的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尝试从情感培养,认知能力构建着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和评估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探索如何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纳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并构建可操作性的思辨能力培养方案,以期改善我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现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概括能力、批判及评价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思考的独立学习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不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者,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者,从而全面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 2011(3): 49-58.
[2]文秋芳. 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10): 29-34.
[3]黄朝阳. 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 教育研究, 2010(5): 69-74.
[4]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等.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09(1): 37-43.
[5]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 2010(1):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