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改下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途径的研究

2014-03-21张明伟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居民康复

张明伟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0 引言

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重要交汇点,是当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它强调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体育不仅具有健身、健心和提高人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而且,对某些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防治功能,是其他医学卫生手段无法替代的[1];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国所构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就是建立一套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

可见,社区卫生服务和全民健身服务都是旨在为国民的健康服务,两者殊途而同归。然而,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部门重医轻防,加之医疗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各自职能范围的限制,它们之间缺少一个能够充分开发利用体育在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功能的平台。新医改重构卫生服务体系,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为体育能充分发挥它的健康促进作用提供了机遇。

本研究以新医改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背景,以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以体育主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以维护居民健康为目标,提出将体育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观点,以便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

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目的,研读了国内外相关专著20余部,相关研究论文和相关政策80余篇,以期总体把握社区体育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对卫生和体育系统的23名专家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制定社区居民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大连市内四区和开发区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了解市民的体育健康促进诉求。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83.5%。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与功能定位

2.1.1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结合专家访谈和对前人研究结果的逻辑分析,我们认为,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是以社区为平台,以体育干预为基本手段,整合卫生和体育资源,完善运行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有体育参与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促进居民健康提供多元的社区卫生服务。

2.1.2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

医疗卫生和体育都是以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强身祛病来实现人类健康的共同目标。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也将逐步完善。

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手段,以发展身体,强身祛病,提高运动能力,娱乐身心来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将体育主动地融入

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就要将体育贯穿于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各种伤病的康复以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分层次健康促进,采用不同的体育行为干预,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

2.2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2.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导居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调查中发现,习惯上人们常常将健康问题与医疗卫生联系到一起,医生的意见最有影响力。因此,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引导,对体育健康促进的宣传与实施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不同健康层次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健康促进诉求,因此,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在引导居民开展体育健康促进中,就要按照健康状态将居民划分为不同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设立相应的健康促进目标,引导居民关注体育活动与自身健康的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体育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运动处方。在对患病居民治疗的同时,根据疾病的种类和程度,推介相应的体育活动;对于无病或未就医的人群,也要不失时机的根据其相应的健康层次引导其参加相应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伤病康复中的积极作用。

2.2.2 在各种伤、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推广应用体育手段

非药物疗法在各类伤、病中的治疗和康复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体育手段的应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2]。将体育主动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通过运用运动疗法、健身气功等各种体育手段,对各种慢性疾病、损伤、伤残人员进行体育康复治疗和体育康复训练,发挥其有效的辅助、支持治疗作用。

2.2.3 将居民的体育行为和体质监测作为居民的健康管理内容之一

在为社区居民开展的健康管理中,要关注居民的体育参与程度,掌握居民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增加体质监测的内容,将社区居民体质状况作为健康档案的一部分。倡导社区居民开展定期的体质监测,以便从多元角度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也便于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运动处方。

2.3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

2.3.1 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培养居民的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医疗部门“重治轻防”,普通民众“重补轻练”,导致居民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不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体育的防病和治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3]。因此,将体育融入到我国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倡导人们关注体育,培养居民的体育意识,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尝试和体验体育带来的益处,从而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要大力宣传缺少身体活动与疾病的关系,使居民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道理。尽管多数居民知道体育活动有助于健康,但是,人们往往误认为体育就是比赛场上剧烈的争夺、复杂的动作、运动者精疲力竭和大汗淋漓的样子。因此,要改变居民传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以体育健康促进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而进行的以增强体质为目的、因人而异的生活中的体育,或者更恰当地讲是身体活动。这种身体活动可以是规范的运动项目,诸如各种球类运动、健身操等体育活动;也可以是随意简单的动作,如散步、在办公室及家中所进行的因地制宜的身体活动;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动作放大,使体育活动更贴近居民生活。

在残障人群中开展康复宣教,提高残疾人对早期康复优势等康复知识、防残、防障知识的知晓水平。对残疾人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进行体育干预的宣传和咨询。

体育健康宣传教育的方式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引人入胜,以期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立足于社区,以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手段向社会传播各方面的体育促进健康知识。例如,联合街道相关部门组织居民观看喜爱的体育项目推介展示以及体育动作演示;宣传和普及科学的运动方法,调动居民的体育活动兴趣和热情;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社区内部媒体)宣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师团或者专家咨询热线形式进行传播;利用晨晚练点、城市公园、广场以及社区健身路径等场所进行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和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传播。

2.3.2 开展体育行为干预,形成体育生活方式

人群的疾病大约5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是缺少身体活动)有关,20%与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20%与遗传衰老等生物学因素有关,还有10%与卫生服务的缺陷有关[4]。因此,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向居民推荐体育活动。在唤醒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之后,还要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道,不断地为居民提供适当的体育指导,使居民学会适合自己的、多样化的、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手段,选择和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掌握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和适宜的活动量及强度,养成体育习惯,为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打下基础。

首先,要引导居民通过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和审美的乐趣,促使居民的体育情感得以改善。

其次,要促使居民将体育活动与生活有机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居民的生活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即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职业生活。一个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就应该将体育融入到这三个部分即体育与家庭生活结合、体育与社区生活结合、体育与个人的职业生活结合。为实现这种结合,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居民进行由家庭成员参与的家庭体育,并结合家务劳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或社区间的各类健身比赛、表演、展示等活动;结合职业特点开展工(课)间操、组织各种比赛等体育活动。

此外,为了获得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效果,要引导居民尝试多种体育活动,掌握多种形式的体育技能,尤其是户外体育活动;按照社区全科医生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的运动处方,合理选择运动手段、运动时间、场地、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关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注意事项,使居民的体育活动更加科学化。既要防止运动不足,也要防止运动过度,更要预防运动损伤。提高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结合系统内近年来发生的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以案释纪、以案促教,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抓住关键节点,在干部提任时开展廉政谈话,实施业务分管领导和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双谈话”机制,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2.3.3 利用体育的功能促进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

在将体育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特点,开展不同的体育行为干预,达到与居民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个人的最佳状态及健康促进的目标层次,形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2.3.3.1 发挥体育的疾病预防功能

对无病人群的体育行为干预旨在预防疾病和丰富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要达到这一目的,体育行为干预就要伴随人生的三阶段,即生命的培育阶段(青少年以前)、生命的保护阶段(成年)和晚年生活阶段(老年)。各阶段疾病预防的重点有所不同,在生命的培育阶段要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通过体育活动预防肥胖症、脊柱弯曲、豆芽菜等不良体型的发展,促进身体的成长发育。在生命的保护阶段通过体育活动,使机体的形态机能保持在高峰状态的时程得以延长,预防肥胖的发生,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预防各种心理疾患和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晚年生活阶段,通过体育行为干预,增强体质和抗疾病能力,减少伤、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健康生命期。

2.3.3.2 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发挥体育的辅助功能

对患病人群的体育行为干预旨在改变疾病的现状,预防并发症,延缓疾病的发展,对疾病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结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体育行为干预。

(1)对患病能自理人群的体育行为干预

体育干预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治疗疾病两大方面。在确保病人能够按照医生的医嘱正常服药和治疗的同时,在具有一定的医务监督(或自我医务监督)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干预,改善疾病的病理状态和促进其康复,延缓慢性病病情的发展,推迟、减少、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使病人在比较高质量的生活中延长生命期。

(2)对患病不能自理人群的体育行为干预

体育干预的目的主要体现在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疾病的发展两大方面。

①引导和指导病人进行各种传统气功的“静功”练习。

②通过健康志愿者援助进行体育疗法和阳光浴、空气浴、海水浴等。

③通过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配合各种精神压力调控方法,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

(3)体育康复治疗

社区全科医生可以向患者本人、家属或健康志愿者传授如何运用体育手段对残损、残疾、残障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促使患者自觉、正确地坚持康复锻炼,减少残疾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这是实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般地,体育康复手段不需要过多、过大的设备,所以可以通过上门服务,建立家庭病房等服务方式来实现。

2.3.4 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

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中,社区卫生机构普遍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以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的放矢;同样,在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中,“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也是重要的一环,两者既有区别也有交叉。将两者进行整合,这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源浪费,又能对居民的健康状况有完整的掌握。因此,在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中,除了现有的内容外,还要将社区居民体质状况作为健康的一部分内容。并且,把体质检查作为居民健康体检的内容之一进行管理。这将为居民科学化的体育干预奠定基础。

2.3.5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

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卫生部门的主导下,体育等多个部门参与协作,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在社区街道、居委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志愿者的共同帮助和支持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为执行单位,将体育融入到目前新医改重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的整个系统性服务过程中,走进并融入到社区中,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服务范围,将体育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带到居民中去;为居民建立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引导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地参与体育活动,预防各类常见慢性病;并通过运动疗法和体育康复方法矫治伤残。

2.3.6 将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社区医生的培训内容之一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将体育融入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关键之一是转变社区全科医生的思想意识,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医学培养体系中,体育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尚未成为“未来全科医生”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全科医生对体育在健康促进中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体育健康促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要将相关的体育理论与技能作为全科医生的重要培训内容之一,为今后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4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和全民健身服务都是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新医改为体育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契机,体育的融入有助于为促进居民健康提供多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育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是在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培养居民的体育健康意识的基础上,综合管理与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通过体育行为干预,促使居民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并且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促进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全科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因此,有必要将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作为社区医生的培训内容之一,提高其体育健康促进的技能,以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志愿者一道,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孟刚. 论健康、体育与生活方式[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03-106.

[2]袁蓁. 健康生活方式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0(4):1011-1012.

[3]李红霞, 曹爱利. 健康新理念[J]. 当代医学, 2009(8): 22.

[4]倪赛男.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6): 358-367.

[5]马晓伟.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 保健医苑, 2010(1): 1.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居民康复
石器时代的居民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高台居民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 真正落实医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