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
2014-03-21张艳梅
张艳梅
(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辽宁沈阳110159)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给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
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球化趋势下转变思维方式,开拓创新,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乃至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1]。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良好机遇,同时也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解决人们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化浪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穿越了一切藩篱,给我国一直处于相对封闭运行环境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因为长期的单一的思想文化环境,与国外相关信息交流较少,造成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问题时的应对手段贫乏,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激荡、渗透和空前频繁的交流,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原则的新问题,而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社会状况还将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会出现多样化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也会随之甚嚣尘上,加之推进改革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整,也势必产生种种社会矛盾。
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上述新问题,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政治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持续推进文化全球化下的民族凝聚力汇聚,坚持信息全球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和教育全球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与防范两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正视问题,更直接、更全面、更客观地去了解和认识世界,学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利用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丰富资源和信息,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积极有益经验,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和利义观教育,加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处理好效益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教育,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这是解决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的需要,有利于开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和新思维,有利于探索和创新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二、政治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迫切需要
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政治全球化自始至终围绕意识形态展开。因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社会动荡,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实践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攻措施,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又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其政治全球化扩张,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在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后,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消亡论”等论调,开始“妖魔化中国”,极力宣扬中国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煽动不信任情绪,加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攻势。其目的就是要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遏制中国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借全球化之机在我国迅速蔓延和渗透,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纷纷登台亮相,这些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已经危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影响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其实,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告诫“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原则、新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筑牢“思想防线”,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全球化,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壮大。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其凭借经济优势,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幌子强势推行西方文化和所谓的“自由、民主、博爱”价值观,目的是实现其“化”、“西化”、“分化”图谋。
正如美国学者巴蒂在《全球化与开放社会》中指出:“全球化毁灭主权国家,连通世界版图,滥用已建立的政治共同体,挑战社会契约,过早地提出了无用的国家保障……从此,主权再也不像过去一样是无可争辩的基本价值,尽管外界观念的渗入是缓慢的,但肯定在改变着主权的内涵”[3]。“西方中心主义”、“发达国家中心主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实现的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虽然还不像巴蒂所说的那样异常严重,但是也确实出现了逐渐淡化各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的现象[4],如美国利用其强大的全球传播力量向全世界广泛传播美式价值观,在思想渗透、双重标准、信息垄断等方面,致力于排除异己,力图实现其美式民主的全球化[5],并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树立中国为共产主义邪恶国家和独裁国家形象,极力夸大中国改革开放的负面作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希望达到摧毁民族凝聚力、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精神基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6]。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四、信息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全球化,以无远弗届的网络为代表,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冲突,互联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7]。网络是信息的集散地,但是国际互联网上81%的网页是英文版的,中文版不到1%。开放、快捷、不可控和沟通的隐蔽性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只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却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便利途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了其在网络上的“信息霸权”地位,制定着信息化进程中的“游戏规则”,由美国主导的网络文化交流的美国化内蕴和西方文化渊源,使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交互性,从而形成了几乎是单向的灌输和渗透,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为1.9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人,占总体网民的45.1%。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最为集中的网络人口是青少年。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思想理念,在互联网上被作为“世界标准”大行其道,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严重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习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体来进行舆论宣传,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是还缺乏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经验,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实施舆论引导设置了诸多障碍,使主流舆论的诱导和疏导渠道受阻,这种障碍的消除和渠道的疏通,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互联网等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武器,谁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掌控网络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占领新媒体信息传播制高点,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先进、更便利、更有效的载体。
五、教育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交流与防范两手抓”的迫切需要
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国际合作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参与国际竞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但是,教育全球化在促进教育发展、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众所周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从历史上看,美国往往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文化权力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美国的对外政策目标[8]。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以各种基金会、研究机构、国际交流合作等名义举办名目繁多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向意识形态对立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频繁发出邀请,或直接资助对象国研究团体或资助个人承担旨在宣传西方自由、民主、人权观念的科研课题,以期通过所谓的学术交流达到影响知识分子思想进而影响其社会舆论的政治目的。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渗透中,有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机构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色彩。
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态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加全球意识与全球观念培养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与价值导向功能,必须要强化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交流与防范两手抓”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是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中趋利避害,采取多种措施预防西化、分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好地为我国发展服务。
全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其地位是否巩固、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即一方面要增强全球化意识,着眼于全球化下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在新形势、新环境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开阔视野,扩大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另一方面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变过去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积极探索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与时俱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社科纵横,2008(3):28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季正矩.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模铸和侵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31-36.
[4]张艳梅,安平.美国的传媒政治及其对外对内宣传[J].前沿,2009(5):24-27.
[5]张艳梅,孙晓玲.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外攻措施述论[J].科学经济社会,2010(3):65-69.
[6]胡锦涛.思想文化是敌对势力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J].求是,2012(1).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chinagate.cn/news/2014 - 03/12/content_31758004.htm(2014-3-15).
[8]刘永涛.当代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及霸权[C].美国问题研究(第四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