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与辽宁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4-03-21王福君
王福君
(鞍山师范学院 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一、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涵义、模式与特征
( 一)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已经广泛地开展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研究,但还没有给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一个确切的内涵。 现实中发达国家早已进行了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政府于 1993 年 9 月迫于汽车市场国际竞争的压力,推出了一项“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 联盟,该联盟由政府牵头,有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十几个部门负责协调工作,旨在通过“ 官产学研” 联盟来提升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构筑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后来美国重登“ 汽车王国” 宝座做出了巨大贡献。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主要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够产生深度影响的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是与专用技术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 而非个别产品或企业) 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1]。 共性技术具有产业属性,是不同企业专有技术的共同技术平台。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概念,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都陆续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一个子系统,周元和王海燕认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建设并择机退出,包括共性技术研发、行业检测及金融信息等服务内容的区域创新服务系统[2]。 产业技术创新平 台 是 产业层面上技术创新资源实现共享化、系统化、集成化的支撑体系,它包括科研设备系统、科研信息系统、科研运行保障系统以及以确保共享机制实现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人才队伍,该平台的建立主要为某一产业和产业群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适时的服务。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技术升级而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并为同类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等服务[3]。
要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构筑我国 汽车 产业 集 群 技 术 创 新 平 台。 笔 者 认为,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机构或组织,由整车制造企业和大型零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配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和政府下设的科研机构等产学研组织构成的,旨在共同提升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主要表现为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以及集群以外进行扩散流动,这种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网络结构[4],其建设更多地取决于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市场规模、研发水平、制度条件和对外开放度等。
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1 ) 从主体来看,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汽车产业集群的辅助层次,主要指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汽车科技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政府等,承担着管理者、研究者和承载者三种义务;(2) 从手段来看,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产业集群范围内技术创新资源重新配置,实现群内企业创新资源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的一种手段;( 3 ) 从本质来看,它是实现汽车产业集群内各种创新资源综合利用,发挥“1+1 >2 ” 增值功能的过程;(4 )从目的来看,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执行方法,为集群内各创新主体提供了公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并发挥着技术扩散效应。
( 二)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模式
很多学者对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戴卫明根据设立主体的不同,把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行业协会主导型三种模式[5]。 吴云海等认为集群 技 术创新平台的组建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龙头型,即由行业龙头企业承建行业创新平台;二是联合型,即行业中数家骨干 企业 通过 股份 制等 形式 合资 组建;三是独立型,即由一些有行业背景的科技人员独立组建实体承 建创新平台[6]。 从目前 国 内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由科技中介组织组建的集群技术创新平台。 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要以控制类 汽车 电子 产品 自主 创新 为突 破口,通过构建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来支持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和技术创新,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创新平台,主要是通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并拿出专项资金来组织关键零部件的科技攻关;二是市场主导型技术创新平台,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引导汽车产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来支持集群技术创新,包括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和中介组织主导型三种。
( 三)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特征
与国内面向整个区域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相比较,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有下列特征:
1.基础关联性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所进行的研发在产业集群中处于基础地位,后续的技术研发、推广及应用都以集群技术 创 新 平 台 研 发 为 技 术 基 础 和 技 术 支持,其成果会扩散或溢出到其他领域,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 带动和 辐 射相关 产 业的技 术创新和产业发 展。 专业化 的、面向节 能 和新能 源等高新技术以及具有国际背景的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成立,会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吸引上下游 产 业 链 上 产 学 研 合 作 研 发 伙 伴 的 加入,以适应配套的要求。
2.明确指向性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及产业指向,主要为本产 业集群 及 其主导 产 业提供 科研服务,而不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企业;其科研设备的专用性较强,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 共设施及地域的文化等要素都只适合于一个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发展。 汽车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针对汽车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联盟,主要包括经营决策、研发、生产以及销售四个阶段的技术联盟。
3.功能复合性
集群技术创新平 台的功 能 是复合 性的,它 不但进行信息的搜寻、整理、供给以及仪器设备的联网共用,而且要主 动把握 主 导产业 发 展的技 术前沿与市场需求,善于优化集群内外各种创新资源,针对集群内企业 需求的 共性技 术 进行开 发研究,推广应用外来新科 学技术 与 管理技 术,并能 进行人员培训、设计辅导、专业检测、标准制定等多项工作[7] 。
4.网络扩散性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路径来构建,但不论何 种路径 构 建的集 群 技术创 新平台都必须借助集群内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新技术 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汽车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集群内外合作网络来 促进知 识、技术 在 本地扩 散流动,这些网络包括技术网络、信息网络、物流网络、资金流网络、契约网络与人才网络等。
二、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对汽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集群技术创新不同于群内各个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和。 产业技术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平台及其网络,群内企业就无法独立完成自主创新[8]。
首先,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汽车产业集群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 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离不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技术创新扩散平台和制造信息化平台等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汽车研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条件来保证,靠单个企业很难办到。 只有重点建设实力较强、水平较高、面向整个汽车产业的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才能整合有限资源,突破单个企业有限创新能力的制约,对汽车产业共性、关键与前瞻性技术实现突破式创新,以满足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其次,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基础,是攻克汽车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提升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重要载体。 汽车的升级换代,传统汽车产业的改造,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汽车产业各类技术资源的整合等都需要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作为载体来完成。
再次,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 汽车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优化,以及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提高,都依赖于强大的技术支撑,都需要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做保证。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在汽车生产制造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产业集群中的整车制造企业将各个零部件外包给其它零部件配套企业,这些零部件企业只关注于某一零部件的生产,使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零部件制造企业具有与整车制造企业相适应的配套水平,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最后,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有利于增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 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克服整车制造企业固有的风险,加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充分发挥研发机构固有的科研优势。 同时,研发部门可以从专业化分工过程中获取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开发部门产品研发数据和知识的积累,提高汽车研发能力和集群综合竞争力。
三、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情况
( 一) 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1.我国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从国际上看,汽车工业是以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研发型模式,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为代表,特征是本国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经济实力,能够进行汽车自主研发,技术发展自成体系,始终保持着世界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 二是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往往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短时间内追赶汽车强国,培养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模式。 这些国家在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初期 引 进国外产品和技术, 通过学习、 消化、吸收形成本国技术和相应的自主研发能力,并不断发展成为自己的汽车产业体系。 三是外资推动型模式,以西班牙、巴西和墨西哥为代表,西班牙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但是这种模式的结果往往使本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对国外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汽车生产体系[9]。
不同的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产业竞争力,但强大的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是世界汽车强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国家间的汽车产业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已从 CKD 生产、在他国独资或合资建厂、专项技术贸易扩大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发展可分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模仿创新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消化吸收为基础的引进创新阶段和目前以引进、合作创新为基 础、 自 主 创 新 为 趋 势 的 多 元 化 创 新 并 存 阶
段[10] 。
2.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基于辽宁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技术条件,辽宁汽车产业必须寻求适合自己技术状况的技术创新模式,既要有别于上海、广州等国内汽车产业第一阵营,也要有别于其他汽车产业落后地区。 自主创新是辽宁汽车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辽宁汽车产业缩小与国内第一阵营差距的突破口。 辽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强调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二 是 强 调外资企业研发能力 向 辽 宁转移。这里第一点是根本、是重点,自主创新的立足点和重点是本土企业,真正的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仅仅依靠开放是得不到的,必须依靠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辽宁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照搬国外汽车强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应充分利用汽车工业全球化带来的机 遇,学会把全球的资 源 ( 包括技术和知识) 和国内的 资 源拿来为我 所 用, 制定既有利于技术引进又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适用技术创新模式。 因此,辽宁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坚持引进技术入门,走自主开发为本、联合开发为辅之路,实现技术改进性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二) 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情况
汽车产业是辽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 辽宁已经建 成 了轿车、 多 功能车、轻型汽车、大中型客车、车用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华晨金杯、曙光黄海和沈阳中顺三大集团为核心,包括 沈 阳、 丹 东 两 大 整 车 生 产 基 地 以 及 沈阳——辽 阳——营 口——大 连 与 沈 阳——锦州——朝阳两条汽车长廓,形成沈阳、丹东、大连、朝阳、锦州、铁岭等 6 个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其汽车产销量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尤其是在民族品牌方面,象征民族汽车工业荣誉的“ 中华” 系列,拥有完全自 主 知 识产 权,Wagon、 新尊 驰等 自主品牌已经占领了全国更多的市场,沈阳金杯在全国轻型客车领域竞争力也很强。
辽宁省汽 车产 业集 群技 术创 新 平 台 尚 未 建立,面向汽车研发的汽车研究院或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尚属空白,一些汽车专业教育与科研资源分散在省内各地,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交通高等专业学校、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拥有专门的汽车专业学院与科系,为辽宁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 但以企业为中心的汽车工业“ 产学研” 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低;辽宁省汽车行业科研机构与行业服务管理比较混乱,定位与属性不准;基于技术链和产业链的行业科研机构公共平台建设尚有较大差距,依靠单个的 汽车企 业 难以形 成 较强的 技术竞争力;基于汽车产业链的行业管理技术落后,标准化与技术法规、产品认证与检测试验、信息服务与软科学研究等发展滞后。
2.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情况
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第三阵营,不但自主核心技术缺失,而且资金和人才也极度缺乏。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我国各大汽车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 优 劣势, 吴 彤按照 创新资源投入、技术创新转化、创新成果产出、创新环境支 撑、 综 合 得 分 五 个 方 面 对 上 海 通 用、 华 晨 汽车、东风汽车、一汽集团、上海大众、奇瑞汽 车、比亚迪汽车、中国重汽、华菱汽车、长安汽车和陕汽集团 11 个汽 车 集 团 ( 或 公 司 ) 进 行 聚 类 分 析, 每一项分析的结果都 分为较 强、次强 和 一般三 个层次[11]。 从创新 资 源 投 入 来 看, 华 晨 汽 车 属 于 创新资源投入一般企业;从技术创新转化来看,华晨汽车属于第三类表 现一般 企 业;从 技 术创新 的成果产出来看,华晨汽车属于中游的次强企业;从创新环境支撑体系来看,华晨汽车属于创新环境较为不错的第二类次强企业;从综合得分来看,上海通用、华晨汽车、东风汽车、一汽集团和上海大众属于较强类企业;而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和中国重汽则属于创新能力次强类企业;华菱汽车、长安汽车和陕汽集团则属于表现一般的企业。 但辽宁省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开发能力不强,自主研发薄弱,无论是轿车还是旅行车、轻型车、大客车,都缺少独创性;从新产品来看,整车开发能力弱、新产品推出慢的问题尤为突出。
四、完善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对策
要提高辽宁省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现有的资源以实现联合攻关,这是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内在动力,实现整体技术突破和核心技术掌握的关键,也是提高辽宁省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 一) 加大汽车研发投入力度,建立汽车技术公共平台
在研发-采购-生产 -销售 -售后服务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研发环节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是保持和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辽宁汽车产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低,只占到了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3% 左右,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汽车研发经费占销售额 5% 以上, 企业才 有竞争力。因此,应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首先,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跟踪国际汽车发展最新动态,建立信息商务平台和国际采购技术咨询平台。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充分重视利用省内科技力量做好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工作,逐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其次,辽宁省要鼓励省内汽车制造企业与国内汽车产业第一阵营进行兼并重组,或鼓励企业通过购买技术许可、专利,获得新技术,使企业逐步由购买硬件为主转变到购买软件或合作开发为主,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再次,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海狮面包车、中华轿车的开发方面,坚持“ 以我为主” ,不断提高开发 新 产品的水平;在其它轿车和高档客车的开发方面,通过联合开发和合资中学习开发,为最终形成自主开发奠定基础。 最后,辽宁省要整合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科技资源,尽快以沈阳华晨金杯汽车公司为主,联合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组建汽车工业研究院或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工程技术开发、中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平台,组织对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
(二)建立面向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辽宁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在资源上的需求,结合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积极引进外部机构, 或 与区域 外资源 缔 结战略 联盟,集成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能力,建立面向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 创新服 务 平台; 或 者辽宁 汽车产业集群内部各个 企业通 过 合作, 自 建产学 研密切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创建集群品牌,最终通过集群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所有集群内企业受益。 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要使所有企业都参与到各个环节的自主创新活动中来,完善创新资源的配置,实现汽车 产 业 集 群 的 管 理 创 新、 技 术 创 新 和 品 牌 创 新。因此,必须建立好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三个平台,为全省汽车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促进自主创 新活动 和 提高创 新效率。 管 理创新平台要在汽车产 业发展 战 略的指 导下,通 过“ 政产学研” 大联合,集成集群内外的管理创新资源,形成汽车产业创新资源的大系统、大联合的创新组织[12], 以 市场 为 导 向,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打 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实施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协作。 技术创新平台是指通过建立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创新平 台支持 的 技术研 发中心、 专业化汽车创新人才培 训的教 育 服务中 心、汽车 行业动态与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服务中心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技术创 新服务 中 心,弥 补 专业化 分工协作在资源配置上 的完整 性、综合 性 和结构 性矛盾,提高有限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给能力,突破辽宁汽车发展的 瓶颈技 术,建立 一 套比较 完善的汽车产业技术扩 散体系, 提高企 业 的自主 开发能力。 品牌创新平台就是以辽宁省汽车行业的著名品牌资源为依托、以带 动 地区汽 车 产业发 展为基础、以整车制造 企业和 零 部件制 造 企业发 展为核心,在综合考虑影响品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汽车产业品牌战略规划和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组织、宣传舆论部门等的共同协作,来塑造辽宁汽车产业的著名 品牌, 实 施汽车 产 业品牌 经营和品牌推广。
(三)加大对汽车共性基础技术开发的财政支持
首先,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辽宁省重点在于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研究平台,并形成有效的技术资源共享运作机制,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要素;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强化汽车产业共性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孵化体系,使产学研一体化。其次,设立汽车共性基础技术专项发展资金。 由于汽车产品具有开发周期长、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技术的复杂程度较高等特点,政府应对基础性、关键性的零部件技术开发项目予以政府补贴或拨款,对一些战略性的课题以立项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积极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阶段的科技创新。 再次,加大财税和金融方面对自主研发的优惠。 利用税收杠杆支持华晨金杯等企业进行自主开发,可以在生产阶段给予企业减免税的优惠,在销售阶段采用直接对消费者减免税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促进汽车企业技术能力由低向高渐进发展;重点支持中华轿车等自主品牌重新回到上市公司,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 四) 加大人才的培养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首先,分层次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根据汽车产业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配套的人才政策,鼓励引进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海外留学人员、企业家,尤其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辽宁汽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壮大辽宁汽车产业研发人才队伍。 加强政府、企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根据汽车发展需要积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各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技能,满足汽车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重奖自主开发成果,鼓励并支持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对掌握技术能力、设计能力和填补空白能力的项目进行投资,奖励政策应多向整车生产技术、ABS 等汽车关键技术以及零部件设计技 术和 汽车 发动 机技 术等 方面 倾斜。 同时,奖励的标准应该更多地与汽车产业化贡献挂钩。
[1]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产业共性技术组织与开发的实施方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42.
[2] 周元,王海燕.关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6(1):14.
[3] 张利华,王桔.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服务平台研究——以纺织业创新服务平台为例[ 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3) :9.
[4] 潘慧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5):49-50.
[5] 戴卫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J].商业时代,2010(12) :108.
[6] 吴云海,赵华新,董海军,潘爱平.县域经济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J].杭州科技,2007(1):38.
[7] 苏衡彦.构建公共创新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9) :43.
[8] 汪秀婷,胡树华.面向自主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 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 :104.
[9] 赵鹏飞.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湖北社会科学,2005(1) :71.
[10] 王江,吕朋,巩顺龙.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可行模式探析[ J].经济纵横,2009(9) :66-67.
[11] 吴彤.产业 技 术 创 新 平 台 的 构 建 及 运 作 管 理 研 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汪秀婷,管顺丰,胡树华.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 [ J].武汉理工 大 学学 报 ( 信息 管理 工 程版) ,2002,24(6)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