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基层领导干部的应急能力

2014-03-21郑光豹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群体性领导干部

郑光豹

(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走向全面分化,社会制度系统出现较大程度的变迁,在我们分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红利的同时,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危机。如何化解危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加强和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环境对基层领导干部提出的挑战

1、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内陆腹地,地理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西部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山多丘陵,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71.4%,仅相当于东部地区2003年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70%和55%;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滞后,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群众法制意识淡漠,依法行政困难重重[1]。这种社会生态环境直接考验着基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2、家族势力不容忽视,影响政府有效行政。中国的家族制度从西周创立宗法制度开始,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期间不断发展不断包容,从家族的贵族化到平民化,再到明清两代,家族已成为乡村地方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家族被认为是封建性质的组织,政府对农村中的家族进行取缔,家族制度的合法性被彻底颠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家庭的独立生产、经营功能逐渐恢复,家族势力也在一些农村地区悄然兴起[2]。西部民族地区的村寨分布比较分散和封闭,家族观念依然浓厚,家族网络盘根错节,家族凝聚力极强,一旦家族成员的利益诉求受阻,往往会有上百家族成员为其 “讨公道”。基层领导干部在处理行政事务时面对家族势力的影响在所难免。

3、民族杂居,结构复杂、信仰各异。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结构复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一些民族问题和宗教信仰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有时还受到国外宗教势力渗透的影响和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破坏和颠覆从而引发各种民族矛盾。基层领导干部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民族间的各种矛盾。

4、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稳定,诱发新的社会矛盾。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外部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不断冲击着西部民族地区固有的观念,并且,这种冲击使西部民族地区原来较为稳定和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以及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恩怨都会集中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因此,这种由外界引发矛盾的危险性会越来越大。

二、西部民族地区引发社会矛盾的干部因素分析

基层领导干部是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事务的直接责任人,处于基层管理核心和领导地位,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提条件。西部民族地区引发社会矛盾的干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缺失,人生方向迷茫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成为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解决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信仰的问题。一旦共产主义信仰缺失,就为无数非无产阶级思想打开了闸门,部分高官落马的教训就是最好的明证。

2、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上班,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社会矛盾缺乏了解,不重视矛盾源头的排查,对群众的疾苦和要求淡然处之,严重脱离群众。一旦爆发了群体性事件,不是尽快解决,而是踢 “皮球”,相互推诿,规避责任或逃离现场,导致群体性事件扩大。

3、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各种利益群体大洗牌,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客观实际,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4、法制意识淡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把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当作个人的权力,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认为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王法。群众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解决问题要么就是拉关系走后门,给公共权力的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要么就是抱着 “不闹不解决,大闹大解决”的观点去行动,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5、工作方法简单,执法过程粗暴。社会事务的管理离不开公正的执法,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执法不当,干群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干部在执法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不注重细节,没有充分尊重群众,极易引起群众反感,激化社会矛盾,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比如在 “整脏治乱”过程中以及在清理整顿占道摆摊设点和强拆违法建筑等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野蛮执法行为,容易引发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

6、缺乏干群交流机制,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淡忘了党的群众路线,不重视群众的呼声,不屑于和群众沟通,认为群众反映情况就是闹事,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搪塞、推诿、不了了之,民意民情的诉求表达渠道闭塞,群众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弱势群体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

三、提升基层领导干部能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身、立德、树正气,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养,也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思想多元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聚集和凸显,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是关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的关键。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1)克服浮夸之风,发扬务实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克服浮夸之气,发扬务实作风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 “形式主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2)克服官僚之风,发扬亲民作风。克服官僚之风,发扬亲民作风就是要求广大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执政为民、体民情、顺民意、排民忧,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举动、亲民的作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3)克服萎靡之风,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一些干部往往以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为借口,行政不作为,要么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要么就和较发达地区的干部比收入、比享受,心理不平衡,工作消极怠工。克服萎靡之风,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就是要求基层干部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萎靡不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万难,玉汝以成,以贵州 “背篼干部”的精神为学习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3]。(4)加强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封建官场的真实写照,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案例不断在提醒我们:只有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发展,办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团结友爱、人民安居乐业、干群和谐的好风气。

2、强化危机意识,开展危机管理教育培训。我们的基层领导干部也必须破除天下太平的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制定危机管理预案,熟练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和手段,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危机应急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备而无患。

3、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能力是基层领导干部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时,所运用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技巧和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控,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危机监测基础数据平台,设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建立数字化模型,对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和危机征兆进行持续的监测,尤其是对重点人群的监测,他们可能是组织、参与或煽动鼓励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群体性事件是由这些人发起的,事态的平息更不能脱离对这些人行为的转变及控制,加强对这类人群的监控,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危机,将事态控制于萌芽状态[4]。(2)及时化解矛盾,提升事态控制能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此时应加强排查,防患于未然。同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严防新问题、新矛盾的滋生,减轻社会危害。对一时还化解不了的群体性事件,要坚持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请求上级支援。(3)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基层领导必须快速、果断、冷静、细密和全力以赴加以处置,辨别事件的性质,根据事件发展的程度、严重性、危害性和不确定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积极与群众直接对话。期间,一要做到让群众说话,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事件矛盾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二要教育、疏导、分散群众。三要依靠基层组织认真排查并做好重点人群工作。对群众偏激的言辞,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克制容忍,既要顶得住压力,听得惯辱骂,又要能屈能伸,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不能意气用事,暴力镇压,激化矛盾。对于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基层领导干部要迅速捕捉和占有相关的信息,理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动向,迅速向上级部门反映,让各种复杂的、难以驾驭、可能异化的和有害的消极因素及时被上级掌控,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群体性事件[5]。(3)及时总结,认真评估。科学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评估处置过程中的应对措施,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4、学习突发事件处置技巧。处置突发事件是一个高度智慧的过程,需要基层领导干部不断总结经验,拿捏好尺寸,以有礼、有节、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1)找准处置突发事件的四个相交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需要找准四个相交点:一是要找准化解矛盾与事态控制的相交点,既要控制事态,又不能无限制满足群众的无理要求;二是找准教育、谈判和疏散人群的相交点,既不能激化群众情绪,又要及时教育分散人群;三是要找准重点人员与其他群众不同心态的相交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化解矛盾;四是要找准警力防暴与控暴、威慑的相交点,既要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行为,又要避免乱用警力,伤害无辜群众,损害政府公信力。(2)先礼后兵,赢得事件处置的主动权。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众情绪高昂,语言偏激,作为现场处置的领导干部要耐心疏导,切忌随便承诺,留人话柄。要在语言上缩小与闹事者的距离,化解对抗情绪;合情、合理、合法地回答闹事者的提问,避免闹事者钻空子,对不能当面回答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上报;换位思考,争取群众对调处者的信任;在和平解决无果的情况下,不承诺放弃采取强制措施依法予以处置,以儆效尤,打击违法犯罪行为。(3)以退为进,赢得大局上的主动权。与群众面对面,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且日后迟早要解决的问题给予肯定,表达政府态度,请求群众理解,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对该问题的态度和解决的决心。对群众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群众又反映强烈的,如果一味地给予拒绝只会让现场气氛更为紧张,领导干部则要善于打破常规,从其中选取一两点细小的,又在自己权力处置范围内的,作出让步,先稳定好群众情绪,以退为进,赢取大局上的主动。

5、践行群众路线,促进干群良性互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构筑干群互动平台,将民情民意的调查纳入日常工作当中。认真接待群众上访,加强群众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关注社会特殊群体,切实为社会弱势群体办实事;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减少各种矛盾的滋生[6]。

6、加强绩效考核,有效促进基层领导干部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有助于引导基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的战略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对客观正确评价干部、激发干部工作潜能、达成组织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绩效考核中,健全多元考评主体,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合理配置定性、定量指标,避免考评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效率和质量。考核结束后,要增加沟通和反馈机制,公布考评结果,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尊重被考评者与公众的知情权。强化考评结果的使用,树立考评结果在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

干部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危机意识、提升预警和处置能力、学习危机处置技巧、强化干群良性互动,就一定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

[1]邓增强,刘昌友·西部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研究[J].人民论坛,2012(35).

[2]丁耀·论农村家族势力的复兴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6).

[3]李拼鳌·践行宗旨务必克服“三气”[J].当代贵州,2010(17).

[4]姜平,贾洁萍等·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7).

[5]王宏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防、处置与恢复重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6]郑立功,高平·公共危机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群体性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