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课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4-03-21孙月华刘青青黄易安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共课文明生态

孙月华 刘青青 黄易安

(1、2、3.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2003年,中央9号文件首次提到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念,党的十八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渐重视,是我国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良后果及时有效的应对。但就目前来看,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对其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亟待加强。高校的公共课是一类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学科学生的课程,主要有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两种。目前,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内容比较丰富多样,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猎,但因每门公选课的上课人数所限,加之大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相关课程只有少数的学生群体选修,得到相关生态学知识的传授;而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是思想教育、语言类的,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寥寥无几,是一个相对的空白区。文章阐述了公共课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改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弱化的现状提供参考。

一、公共课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普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不时出现的自来水污染事件、频发的重金属污染事件、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屡治不止的雾霾……日渐频发的公共环境事件已经给高污染、高能耗、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曾对中国的生态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中国现在已处于重污染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和新问题交织,是全世界各国都没有遇到过的最复杂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针对目前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且把它写进了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亦是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生态危机应该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 “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

2、开设生态保护类公共课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直接手段

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养成自然而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相应的生态文明习惯[3]。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质,且对此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文明教育是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的现实需要[4]。生态文明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设生态保护类公共课的形式向全体学生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是最直接的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手段。

3、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是高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趋频发和能源匮乏问题的日益严重,倡导绿色生活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十八大更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的高度。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创造、传承和传播之源,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基地,应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所以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它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林专业和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则更为重要:农林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履行者,师范生是未来生态文明理念的散播者,生态文明观念的深入理解于他们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但是目前,对于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而言,生态文明教育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王康(2008)曾指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相关课程在部分综合性大学中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5]。针对这种现状,在生态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高校课程制定者有必要适时地调整下教育策略,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上的力度和深度。故而,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也是向大学生系统的传授生态文明观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公共课设置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针对农林、生物学专业开展了系统的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而针对其他专业的广大学生,仅有占全国高校总数10%左右的院校开设了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把生态教育类的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更是接近于无[6]。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得的生态文明理论比较零星,多从网络、广播等途径获得,极少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获得,还未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观念[7]。公共课作为面向全校任何专业全体学生的课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大多是英语、高数、思想政治教育类等课程,除极少的高校开设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课外,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

三、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设置的建议和思考

首先,增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课程,比如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等,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的知识,使学生的生态意识不再只处于浅薄的认识阶段,而是对生态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有意识的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率先实施“绿色大学计划”,成为首家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的 “绿色大学”;云南大学开设了 《人类生态学》精品课程,向全校学生传授生态学有关知识。另外,对我国西部地区而言,此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条件差,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但是西部民族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堪忧,所以较之其他高校,西部院校开设此类课程更为必要。

其次,在已开设的公共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总体来说,高校开设的每一门学科,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皆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相关公共课程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生态文明观念逐渐渗透,潜移默化的完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失为一种一举两得的好办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含了诸如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习惯、哲学观、方法论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那么,就可以在诸如 《食品安全》等课程里渗透生态安全观方面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教学中拓展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里,这种零散的生态观点无处不在,对于启发当代人们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仍然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各种方法论的课程里渗透生态文明的方法论等。

再次,对承担公共课教学的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培训。要想使各个学科的生态文明教育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课程的承担者首先要具备完备的生态学知识和理论。但是,除了一些农林专业、生物学专业的教师外,很少教师受过生态学方面系统的培训,就无法很好的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中来,更别论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了。所以,想实现生态文明的渗透式教育,势必要让承担公共课的老师掌握一定的生态学、环境学知识和理论。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开设与之相关的公共课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值得高校课程制定者们思考。

[1]张旭东,顾瑞珍等·中国环境警示录:“绿与黑”的抉择[N].中国环境报,2013-06-21(1).

[2]赵小辉,周邦智等·小议如何通过环境通识课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基于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中国西部科技,2010(30):90-93.

[3]周传勇,綦玉帅·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性构建[J].世纪桥,2008(5):119-120.

[4]石迪·大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33-36.

[5]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5-58.

[6]格根塔娜,侯彦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73-76.

[7]顾成昕,刘淑媛等·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1):73-75.

猜你喜欢

公共课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对不文明说“不”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