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动因分析
2014-03-21李雪
李 雪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最接地气的一类教育,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动因,既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更要考虑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高新技术、未来产业发展和就业的趋势。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外部的发展把握不够,这也是今天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外部动因
1.1 人口红利消失,产业一线劳动者、管理者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未来我国劳动者人口的数量和从业者就业观念来看,一是我国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农一代”劳动者越来越少;二是从业者,包括“农二代”、“农三代”观念发生了变化。从目前看,产业一线劳动者、管理者已经出现短缺,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因用工不足,人力成本大幅提升,发生倒闭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会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提供产业一线劳动者、管理者的主力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与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高技能人才数量到2015年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900万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得出,到2020年高中阶段总人数下降30%以上,按普职比5.5:4.5(可信的比例)算,中职在校生将下降35%以上,从未来生源的数量看,实现《纲要》中提出的这个目标很困难,况且这个数字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对一线劳动者、管理者的数量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仍然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1.2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技能与产业发展匹配不够
从过去的情况看,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比较好,反过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又促进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东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这种现象非常明显。随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其他地区,现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远不能适应,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引进的新技术都需要大量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另外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技术已不只是工艺和技能,也不只是物质性技术,不仅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等是技术,管理技术、运行技术、教育技术、公关技术、医疗技术等也是技术。技术还可以延伸到非物质性领域。从目前看智能化技术发展迅猛,是未来的大方向,以前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和技能已不能匹配未来的技术和技能。这一趋势将促使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潮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方面要匹配未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需要。
1.3 教育自身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不断拓展
从教育需求看,一是普职比5.5:4.5,初中毕业后有45%的学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这些学生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愿望;三是企业在职职工进修提升和转岗培训的要求;四是失业人群中缺乏技能不能就业的人员有学习一技之长的迫切要求。这些人员的培养、培训和教育需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是承担这些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主力军,因此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未来拓宽服务对象,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提供中职教育服务或“3+2”、“2+3”、“2.5+2.5”中高职一贯制连读教育服务;为广大的中职毕业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为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为广大的在职职工和失业群体提供短期教育培训服务等。
1.4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重心上移的趋势,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涵盖面更宽
现在的高职院校并不代表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未来整个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重心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步上移。纵观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随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技术的升级,社会对劳动者、管理者的要求随之提高,劳动技术结构必将上移,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重心呈上移的趋势。例如,我国的台湾地区,还有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明显。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没有提出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因此当时职业教育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60年代后期台湾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升,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70年代中叶,台湾地区经济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重点的重化工工业转变,为与此适应,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1974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为第一所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20世纪末,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到来,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进入高速提升阶段,从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数量从1995年的7所上升至2001年的67所,技术职业硕士、博士培养不断出现。同期专科层次的技职教育从74所下降至19所。到2008年,台湾技职专科学校仅存15所,而科技大学达38所,技术学院为40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同样出现整体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层次、结构重心呈逐步上移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将不只在专科层次,职业属性明显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如师范类大学,特别是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师范类大学;医学院校,培养医生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等,其本身职业性就很强。这类职业性很明显的高等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且应该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涵盖面会越来越宽。
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发展规律分析
2.1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看,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从目前的全国近1300所高职院校布局来看,东部地区数量较多,如江苏、广东、山东等省数量多,这与其经济发达,人口较多有很大的关系。从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看,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省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百姓和企业的认可度也比较高,这也与其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再次印证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最接地气的一类教育。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倾斜,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需要。
2.2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看,高等职业教育将向高层次逐步提升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当然有层次之分。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因此当时在我国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20世纪末至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制造业大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专科层次的高校从1998年的432所专科和高职院校发展到2012年底的1288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规模从117.41万人发展到1000万人,很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劳动技术结构的上移,从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将向高层次逐步提升。发展本科层次的,甚至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个趋势。
2.3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看,高等职业教育将向多主体培养、合作办学逐步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就是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是最接地气的一类教育。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就必须走校企合作、双主体甚至是多主体培养的道路。校企双主体培养的优势在于:一是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特征;二是师资队伍更能反映“双师”特点;三是“技术现场”的实训更接近真实企业环境;四是培养、实训、实习、用人一体化。这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也解决了 “双师型”教师和“技术现场”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更为企业解决了招聘高技能人才难和用工难的问题,是校企双赢的结局,这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体现得非常完美。目前我国推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2.4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看,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实现教育终身化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功能已远不只是职前的学历教育,但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还是职前的学历教育,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看,高等职业教育既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从业后的进修、转行业的培训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在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中几乎都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全日制、半日制和开放教育等多种形式和多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学生是各年龄段的、各种背景的公民,只要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就有相应教育的服务。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逐步由现在的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扩展,形式和培养模式多样化,从而形成终身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将向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和能力的各个年龄段的公民开放,为其终身服务,实现教育终身化。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把人力资源大国和制造业大国转化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制造业强国,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未来十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制造业从简单加工到高端制造,经济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都会成为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动因。正因如此,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
[1]杨公安,曹晔.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人口技能红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64—69.
[2]黄富顺.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45—49.
[3]陈利荣,谢峰.高职院校教育服务拓展与教师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