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梅文化”承载的国学元素
2014-03-21宋桂晶
宋桂晶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一、梅文化承载形式多元,使国学普及更加灵活自如
梅文化,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中国,与梅有关的事物涵盖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与“茶文化”“酒文化”相同的“梅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梅文化的承载形式日趋多元,不仅如此,其中所体现的国学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文学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人名出现。因为梅象征美好,所以从古至今,用梅作为名字的不计其数,在文学作品中就有梅表姐(《家》)、庞春梅(《金瓶梅》)等。
二是作为吟咏的对象。梅的风格品德无疑为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绝好的吟咏题材。如宋代的陆游与当代的毛泽东分别作了《卜算子·咏梅》。清·龚自珍也写过《病梅馆记》等。
三是常用来作比,比喻人才或英才。宋代诗人陆游在《咏梅花》诗中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四是作为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梅兰竹菊,梅位于榜首,所以常以对梅花、梅林和梅树的描写来喑喻人品,如梅园新村,本没一株梅树,却用这个名字作映衬,吸引当时的权贵名流投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房中“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
五是常用作文学艺术作品名称。如乐曲名《梅花三弄》,歌名《梅花》《红梅赞》,词牌《一剪梅》等。
六是作为表彰文学艺术创作的奖项名。如梅花奖全称“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
七是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方面也经常出现梅的影子。如五角人民币(硬币)正面图;器物如梅瓶;另指雪花,因形似梅花,故得名;节候名,梅雨等等。
由此可见,梅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普及程度较广,表现形式多样,无形之中使人们认识和理解其所承载的国学内涵成为可能。
二、梅花个性品质独特,具备承载国学的先天优势
梅花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个性品质,正因为其独特,所以才被赋予了承载中华国学的重任。
第一,梅花的性能独特。梅开花时间准确,为花魁之首;按时令而开,位列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在群芳谱中排列第一,被称作花魁。傲寒,凌雪而开。寿命长,可活几百年。梅有花有果,果实可制蜜饯,具实用价值;可做佐料,也有药用价值[1](235)。
第二,梅花的颜色气味高雅。梅花色彩缤纷,种类较多,纯度高,颜色洁。花有五形,象征五福: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梅香淡雅、长久。王安石曾在《梅花》一诗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代王冕也盛赞:“我家洗砚池头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香气满乾坤。”(《墨梅》)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更是神奇地描绘了梅香的独特。
第三,梅的姿态神韵别致。梅枝曲折婀娜,玲珑有致,清癯典雅,疏朗入画;梅树神韵清逸、苍劲、老辣。正是由于梅具备上述特点,因此人们才选择了梅花用以承载千年国学。
三、梅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中华国学的精髓
梅花所具有的品格,造就了梅文化的独一无二,深入挖掘梅文化的丰富内涵就会发现,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华国学的精髓。
(一)梅花艳而不妖,与儒家文化中庸内敛的核心思想相契合
宋代叶梦得曾赞美梅花“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梅花无叶而生,不求华丽陪衬,不凑世俗繁华,宁静致远,由内而外,升发吐芳;适时而开,疏枝缀玉,缤纷怒放,艳而不妖,丰姿尽展;真个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梅花的这一特质与儒家文化讲求中庸,不事张扬,追求独立、内敛的原则完全一致。儒家学说主张,事物的发展应由内而外,先内后外,逐步完善。荀况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孔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的都是做人要先内省,进而自身完美的道理。而“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的则是欲驾驭他人,必须提高自身品质才行。《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也提到:“孔子以四教……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的“毋我”就是说“不突出自己”。可见,梅花艳而不妖的品质很好地承载了儒家学说的内涵[2](157)。
(二)梅花凌霜傲雪,成为中华民族不屈外侮,自强不息精神品质的象征
用凌霜傲雪的梅花来比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品格再合适不过了。正如“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所写的那样,梅花风霜雪雨何所惧的性格,象征着大中华的品格。
翻开中华民族饱经风霜的历史就会看到,中华民族从她的诞生之日起就在种种纷争中挣扎,历经苦难磨砺,无论是内部动乱,还是外部侵扰,都没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分分合合的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坚韧、挺拔、沉着、不屈、隐忍的品格与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行,凝聚各族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梅花凌霜傲雪坚贞不屈的特点,正是这种精神品格的体现,也使梅花成为人们心目中中华民族的象征。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在一首《梅花》的歌中就唱到:“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韧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看啊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作为地处南方的台湾,把梅花作为国花于歌中吟唱,可见梅花的凌霜傲雪品质与中华国学一样,无论在海内外均是认同的[3](186)。
(三)梅树寿达千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老而弥坚追求的印证
三国时吴国的陆机在《條梅疏》中这样描述过梅:“似豫章,大木也。”所谓“豫章,大树可做棺舟者也”。可见梅树之高大,木质纹理之细密,这也恰恰证明梅树是生命力强大的植物。梅树千百年屹立不倒,依旧发枝吐绿,本身就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而对于崇尚长生不老、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来讲,非常符合人们追求生命安康、绵长久远的祈盼,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树。
中华国学中有五术之说,认为其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都是追求长生、平安、健康、福寿的学问。因此,在中国的年画、剪纸以及门楣、床帏的雕刻中,经常会出现喜鹊登梅的图案,隐喻吉祥如意。古时一些富贵人家的陈设也经常与梅相关,如贾政与王夫人的房中“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现代许多人的家中也喜欢挂上一幅红梅含苞绽放的卷轴,以示喜庆红火。而林海音的短篇小说《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主人公,就是因没能在儿子的婚礼中穿上大红的喜鹊登梅百裥裙而万念俱灰。可见,梅早已从单纯的植物,演变为承载丰富国学元素的文化使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不仅如此,梅树愈老愈坚,枝干苍劲虬然,越是在艰苦的环境,越不放弃追求,焕发着顽强不息的精神与气质,恰好与中国人的精神品质相符。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不轻言放弃,身处逆境依然不舍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梅花精神的最好写照。
(四)梅花神韵典雅,是中国传统文化高洁质朴、简约大气风范的折射
梅,贵在神韵,虽然梅花、梅香各具特色,但都称不上之最,在万花丛中称得上之最的是梅的神韵。梅的典雅韵味,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成为书画词赋中不可多得的幸运宠儿。无论是梅花绚烂,还是梅枝一剪,其独有的风韵神采均体现出中华文化儒雅高洁、简约大气的特点。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词句,将梅花高雅质朴的神韵展露得淋漓尽致。而“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则描绘出梅树挺拔、梅花点点、与碧天相互映衬的风采。王冕的“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更是将梅的儒雅神韵以一幅水墨画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简约大气,充满诗意,散发着淡淡墨香,让人流连忘返。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提到:“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正因为如此,历代欣赏梅花都围绕着横、斜、疏、瘦四个字进行。如“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溪源新腊后,见数朵江梅,剪裁初就”、“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等,都从横、斜、疏、瘦几个角度来描写梅的神韵。或红白相衬,或点缀溪水,或作傲雪风姿,或成疏形剪影,各具特色,韵味十足[4](147-149)。今天,我们往往以“梅韵四贵”作为考察梅韵的标准,即: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梅花的这种姿态与神韵在中国美术绘画史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为历代诗文提供了绝佳的选题。
(五)梅花孤清独立,是中华儿女宁静致远,独立自强高尚情操的化身
梅树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而梅的枝条则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曲折多变,错落有致,呈现出强烈的力度美和韵律感。因此,古人欣赏梅时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分为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为直立、曲屈、歪斜。不过,无论梅花呈现的是哪种形势,都离不开孤清独立的特点。
梅枝孤傲独立,忍受孤独凄清,不依附,不攀缘,不附庸风雅,不急功近利,象征着那些有风骨、有气节的中华儿女,面对诱惑,泰然处之;面临绝境,从容自若;在困顿中,怡然自乐;在逆境里,不自暴自弃。就如叶挺之于“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文天祥之于“留取丹心照汗青”,苏东坡之于苏堤,陶渊明之于“东篱采菊”一样,无不体现出中华优秀儿女的高尚情操。
正因为梅有风骨,文人志士经常以梅自比,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志趣与情怀,明代高启《梅花九首》写道:“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给予了梅花很高的地位。陆游也在其诗中这样以梅自比:“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孤高之志凛然可见。而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的大度胸怀,豁达坦然,更是体现了革命者宁静致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人由喜梅用梅到以梅比德喻志,使梅花承载了大量的中华国学内涵,随着人们对梅文化认识的深入,未来也许还会赋予梅文化更多更深层次的国学元素,而“梅文化”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加醇厚的国学大餐。
[1]张玉书.康熙字典[M].万卷出版公司,2011.
[2]徐寒.二十四史精华[M].线将书局,2006.
[3]李明.论语[M].黄山书社,2002.
[4]《四库全书》编委会.庄子[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