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使用探究活动,增强政治课堂实效

2014-03-21王静

外语与翻译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生活

王静

(安徽合肥第一中学,安徽合肥,230061)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材的每一框都有探究活动,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还有一个综合探究,这些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本必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动,有部分探究活动本身的设计也存在不足,教师如果能有选择性地、创新地使用这些探究活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探究活动现状的分析

教材中探究活动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类:新课导入类、交流探究类、总结拓展类。新课导入类的探究活动一般安排在课文的开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使学生带着愉悦主动的情绪投入之后的学习。交流探究类的活动穿插于正文之间,为了巩固和深化知识点,这类的探究活动数量最多。总结拓展类的探究活动一般就是每个单元最后的综合探究,起到对一个单元整体知识的总结和延伸的作用。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并非尽善尽美,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部分导入类的探究活动的设问难度过大,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比如《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导入探究直接问“上述资料表明我国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这样的设问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其次,部分探究活动在内容上有的前后重复。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第六课第一框都出现了;“树立职业平等观”在《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内出现在两个探究活动中,这样的重复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也会造成学生的反感[1]。最后,有些探究活动过于形式化,为了活动而活动。比如《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选取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场景,设问为“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这样的问题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太过于简单,没有活动的必要。

二、创新使用探究活动,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探究活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探究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在探究方法上要给予学生适时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的探究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不能让学生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同时教师也要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究,甚至在探究活动中适当的示弱,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整合、改编、创新使用探究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只是为实现课标规定的三维目标提供一个媒介,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教师不应该“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针对有的课文探究活动过多,前后重复,以及设问层次不清的不足,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材料可以进行整合,对设问进行改编,使之更符合教材内容体系的要求。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安排2-3个探究活动,每个探究活动通过若干个问题将内容展开延伸。

比如《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第四个探究活动谈论“行行出状元”,树立职业平等观的主题,这与第三个探究活动中“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观点的误区分析有重复,完全可以把第四个探究合并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去。在实际备课中,教师还可以把第二个、第三个、第五个探究活动整合起来,都以“李师傅再就业”为背景,可以设置“李师傅为何要就业”(对就业意义的探讨)、“李师傅家人关于找工作的四个不同观点”(如何促进顺利就业的探讨)、“李师傅工作中遇到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探讨劳动者合法权利有哪些、为何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该如何维权的问题),这样一条线索贯穿整篇课文的内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紧凑完整,学生阅读材料不费时,同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探究上。

(3)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活动方式。活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师要防止陷入形式主义,为探究而探究,反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最常用的方式是小组讨论式和演讲辩论式,这不管是对于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来说都是适用的。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就可以采用这种最常用的方法。在小组探讨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在激情的演讲辩论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针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安排查阅资料的方式。比如《经济生活》中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出建议。这个探究活动适合留在课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走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资料,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而这种能力是将来终身学习所必须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调查实践的方式。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检验理论,理论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采用调查实践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学以致用。比如《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的家园》中最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问题,然后制定监督方案。对于这个活动,教材给了成功的两个案例,也给了活动具体的操作步骤,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4)结合实践的变化与发展,凸显探究活动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教学实践,任何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生活在飞速发展,理论也在发展,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也应该有所调整,使其内容动态化,更贴近时代。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内容,从国内政治生活来看,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提法和相关政策性等的改变,从国际政治生活来看,更是风云变幻,所以,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探究活动时要注意结合新的政策及观点,结合新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在探究活动中随时加入新内容,彰显政治学科的时代性。

探究活动也应该体现开放性,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思想政治课之中,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搭建学科之间、校内校外之间联系的桥梁。比如《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这一框题中的探究活动就可以和学生的历史课上“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结合,在探究中既灵活运用了所学的历史知识,也明辨了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互动性强,使用价值很高。我们教师要合理安排这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理,学会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郭晓敏.高中《文化生活》教材中活动设计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8):127.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