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的控制策略

2014-03-21赵善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维修费仪器设备费用

赵善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江苏无锡 214153)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的控制策略

赵善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江苏无锡 214153)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使用存在着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严、维修费计提标准不一、维修费用难以控制、相关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经费使用规范等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维修管理制度、构建维修管理体制、合理控制维修费用、组合优化维修方式、优化自修队伍等,才能对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进行有效管理。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控制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公立高校仪器设备总额越来越大,品种门类更加多元与齐全,仪器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仪器设备维修费用已经成为公立高校比较关注的开支项目,但是由于认识理念偏差引发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人员素质难以胜任、维保方式选择不当、费用计提缺乏依据、维修费用难以控制等原因,导致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管理水平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体制、优化维保方式、细化维修标准、建立故障预防体系、加强日常维修保养、提高人员素质等,不断提高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管理水平,以达到科学使用仪器设备维修费的目的。

一、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重视不够

在公立高校内部,最为关切的是教学与科研工作,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不是公立高校的重点工作,对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的管理更是难以引起普遍的关心与重视。因此,普遍存在着首重购买、次重使用、不能使用后不得不再重维保的管理环境。由此引发了如下问题:一是自我维修条件不具备。不仅缺乏娴熟的自我维修人员,而且缺乏校内自我维修必需的设施与工具;[1]二是维修费用难以保障,导致一些故障得不到及时、全面维修。如田太福认为,他所在学校每年需要维修费30多万元,实际只有15万元左右,[2]从而影响设备有效使用与设备寿命;三是仪器设备的无责使用,导致使用者责任心不强,造成了仪器设备的故障不断,维修保养费用的节节攀升。

(二)管理制度不严

尽管《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要求制定“维护、维修等管理制度”,但实际上在具体管理活动中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却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由于一些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致使原有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难以引导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高效合理的维修计划,造成维修费用的浪费与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低下;二是维修制度缺乏具体细化、量化、责任模糊、执行不力;三是不认真执行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损坏原因,有不少是指导教师工作失职、管理不当、保养不够及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自用或指导学生使用等造成的。[3]

(三)维修费计提标准不一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计提的是否准确?是否足够?对高校仪器设备能否及时维修?能否安全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如何计算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却没有统一与权威的标准。目前,根据笔者已知的维修费用计提确定标准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贵重仪器设备维修标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规定:“欲购仪器设备附件、零配件、软件配套经费及购后每年所需不低于购置费6%的运行维修费的落实情况”。二是《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教备〔1995〕33号)规定:“仪器设备的维修要及时”,不及时的或无维修的定为不合格。之后《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2003)要求每年的“运行维护费要保证在仪器设备总值的3%以上”。三是陆永明认为的高校仪器设备经费占设备总值的1%左右。[4]四是孟庆铂认为“高校的设备运行维持经费正常应占设备总值的6%左右。[5]五是王佐刚认为“一般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费用要占到总值的7%左右”。[6]六是吴志明认为应依据历史资料,并考虑各种因素的变化,使用最小平方法来预测下一年度的设备维修维护费用。[7]七是本校的方式为除保修期内不提取维修费外,对超过保修期的仪器设备按其原值及不同年限提取适当比例来定。具体为超过保修期5年以上(不含5年)的设备按设备总值的0.7%计提,超过保修期5年以内的设备按设备总值的0.3%计提;八是山东大学每年根据仪器设备的新旧程度,按仪器设备原值的0.5%-1%提取维修费。[8]但是究竟应以哪种为准?却难有定论。

(四)维修费用难以控制

一是仪器设备选型不当,造成后续维修费用难以控制。仪器设备维修费用取决于仪器设备本身的研究、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报废等全系统。尽管其中的每个环节对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都有影响,但最大因素还是设计阶段,即仪器设备选型对其维修费用的影响巨大。如果选型不当,就会造成运行稳定性太差,不得不维修乃至部分改建甚至全面改造,[9]必然导致仪器设备维修费用难以控制。二是维修技术不过关,增加了维修成本。主要是校内缺乏技术过硬的维修人员与校外维修机构选择不当,造成仪器设备二次损伤,反复维修,徒增维修费用。三是对损坏部件直接整体报废,而不是坏那修那,能用则用,对一些仍有修复价值的旧配件不再修复利用,这种忽略零配件重复利用的做法,造成了资产流失与维修费用的增加。四是仪器设备陈旧,整体技术状况老化。《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教备〔1995〕33号)规定仪器设备更新率为:“机电类(04000000)G>30%;电子类(03190000,03020000,05000000)G>75%;计算机类(05010100,05010200,05010300)G>90%”。即使按照大多数高校规定的仪器设备使用年限:机电类20年、电子类15年、计算机类5年的标准,很多高校由于财力不足也难以做到。如李爱武认为所在学校多数仪器设备早就运行了20多年。[10]五是设备监测手段原始,造成设备漏检与设备状况恶化及故障发生。六是缺乏必要的设备检修条件,如管理员技术素质不高、缺乏维修人员、备品备件不足、维修场地缺失等。七是重视事后维修,轻视事先预防,无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维修,造成故障与维修费用越来越大。

(五)相关职责划分不清

一是没有设置维修管理部门。如在山东42所高校中,保留仪器设备维修职能并设置维修管理部门的仅19所高校,维修人员36人,[11]校均2人,而其余23所高校未设置维修管理部门,实施自修与外修方式。二是维修管理部门维修职责没有划分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注重仪器设备的采购与使用,却没有明确仪器设备维修的机构与职责。如仪器设备维修经费一般会下达给设备管理部门,而仪器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管理部门或教务部门,使用又分散在众多部门,仪器设备维修时实验室管理部门或教务部门是否要参加以及起何作用等均未明确。三是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实验教师的任务是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其关心的是仪器设备是否具备应有的功能及能否正常使用,而实验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应当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并具有承担仪器设备维修的职责,但实际上由于并未明确实验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这种职责,其也不太熟悉仪器设备工作原理,难以承担日常维修任务。[12]四是自修与外修方式难以确定。尽管在理论上来讲,仪器设备维修可分为自修与外修两种方式,校内自修又分为使用部门维修与设备管理部门维修,但是由于设备管理部门维修不断萎缩,如宁波大学2000年设备处有5人负责仪器设备维修工作,2003年仪器设备维修工作并入教务处后则仅剩2人负责仪器设备维修工作,与此同时,为调动使用部门自修积极性,还制定了的办法,允许给予校内维修人员一定的人工费用,但仍无济于事。因此,校内自修比例越来越多,甚至是社会维修完全取代了校内自修。

(六)缺乏经费使用规范

首先是均衡分配维修经费的不当性。尽管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维修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对维修经费的使用仍然采用的是同一计提标准,即按照仪器设备原值乘以一定的维修经费比例的方式。而事实上,除仪器设备原值外,还有很多影响维修经费高低的因素。如验收不及时,错过退换货期而产生的维修费用;由于短期内使用率低,达到一定使用率后又超过了维保期,致使只能自掏维修费用;久用疏保;有替代品便不予维修原设备,致使时间一长,故障不明。等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维修费用的增加。[13]可见,这种维修经费分配方式的不当性。其次是缺乏经费使用的性价比控制。一是对维修费用占比过高的仪器设备仍在维修,如笔者所知一台电脑维修费用高达2700多元还在维修,是否还有必要就值得深思;二是对技术落后的设备虽然修复后仍可使用,但费用过高的仪器设备,就需要在更新换代与继续维修之间作出权衡;三是以部分损坏代替整体报废,即部分零件仍可拆留以备将来使用的不宜整体报废,以造成资本流失与维修费用的增加;四是缺乏维修工作考核,没有对仪器设备维修工作从时间效应、成本费用、技术创新、及时验收、高效利用、日常巡检等方面进行考核,致使怎么干都行,什么效果都无人过问。

二、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维修费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维修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划分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责任与权利。在制度中必须体现出常规化的管理要求:一是明确管理者与使用者、维修者的岗位责任及考核办法;二是建立仪器设备运行日志,负责检修、润滑、易耗件更换、小修等,以及时掌握仪器设备的实况;三是推广与加强“三定”责任。即实行定机、定人、定岗制度,使每台仪器设备都有专人保管、检修;四是处理好保养、维修、使用之间的关系,强化保养、维修计划的科学性;五是制定科学可行的维修流程,第一步是使用人填表及所在部门领导审批,第二步是设备管理部门专业人员鉴定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维修方式(自修、保修期、社会修理),第三步是使用人及所在部门验收维修结果,第四步是使用部门维修人员或设备管理部门维修人员对维修费用根据审批流程进行审批,第五步是财务报账;六是损坏丢失必须赔偿;七是建立合理的仪器设备报废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制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岗位责任制、仪器设备维修流程、仪器设备维修工作量计算办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14]、仪器设备维修档案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仪器设备使用与维修考核办法[15]。

(二)构建维修管理体制

设备维修费管理实行“统一领导、核定预算、部门负责、限额审批、超支自理、年终清零、绩效监督”的管理体制。统一领导是指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维修费的统一管理工作。核定预算是指财务部门负责设备维修费预算的审核、报批、下达及使用监督工作。部门负责是指各使用部门要对学校下达给本部门的设备维修费及限额审批内的教学(实训)设备和后勤保障设备等负责。限额审批是指教学(实训)设备和后勤保障设备等维修费实行限额审批制。即在一定金额内由使用单位审批,超过部分由设备管理部门及其分管校领导审批。超支自理是指学校对下达给各使用部门的设备维修费实行年初包死,超支自理的管理办法。年终清零是指学校对下达给各使用部门的办公设备、家具维修费实行年终清零的管理办法。绩效审计是指审计处代表学校对设备维修费使用绩效进行审计。

(三)合理控制维修费用

1.综合分类编制维修经费预算。所谓综合,是指既要执行上述有关仪器设备维修费用提取的标准,更要根据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历年维修经费的使用水平,实事求是的制定每年的仪器设备维修经费。所谓分类,是指按日常维修、大宗设备维修、设备大修等几种情况,分别编制仪器设备维修经费。首先是日常维修经费预算。日常维修相对于大宗设备与设备大修而言,属于经常发生,维修时间短,费用较少的维修事项,据此特点,可以各责任中心为主体,编制仪器设备维修费用。即各责任中心申报日常维修费用,经批准后,各责任中心将设备维修经费层层分解到各个层次,形成上下结合的经费预算编制体系。其次是大宗设备维修经费预算。大宗设备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打印机、空调(不含中央空调)、电视机等。这些设备量多、点广、需要维修费用较大,应实行统一预算。最后是设备大修预算。要根据设备技术、磨损、年龄、使用频率、经济现状等决定设备大修的项目与内容。编制程序是:第一步由各责任中心提出需要大修或更新的设备维修经费概算,第二步由设备主管部门牵头,财务与审计部门参加,对各责任中心维修经费概算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后,提出各责任中心的维修预算,并报学校审批。在预算编制维修费用时,可将维修费用分为固定维修经费与可变维修经费。前者占80%,可下达给各责任中心;后者占20%,留在设备主管部门作为机动经费使用。[16]

2.细化规范维修标准。主要是必须考虑仪器设备维修经费使用的性价比。一是对维修费用占比过高的老旧仪器设备逐步进行报废,但要对其中仍可使用的零部件拆留备用;二是对技术落后,购不到的维修配件或维修费用过高的仪器设备予以更新换代;三是对维修费用不高,运行正常的仪器设备则要尽量维修。

3.加强维修经费使用控制。一是全面推行主动控制的理念,以自动控制替代被动控制;二是优选维修厂家,获得优质性价;三是出台奖惩措施,可将节余额的一定比例拿出作奖励。而对超支部门则按超支额的2倍从中创收或运行费中扣除。[17]

(四)组合优化维修方式

1.四种维修方式的界定。首先是校内维修。即在设备主管部门成立维修中心,配备专业化专门化的维修力量。由他们负责那些维修相对简单,故障比较小,维修相对容易的通用仪器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电子设备等的故障。同时也可以聘请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然后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从维修经费中对其支出一定的劳务费。从而不仅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缩短设备维修时间,而且还能节省维修成本。同时,加强校内维修力量,一是可以辨明外修人员的“猫腻”;二是可以提出初步维修方案,从而保证仪器设备维修的合理性与可监控性。其次是校际互修。每所高校的设备不同,维修力量也各有千秋,而设备主管部门之间又有年会等方式可以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可以展开校际互修,既交流维修技术,又可以降低维修费用。再次是商业维修。即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两家商业维修机构,对校内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仪器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维修的仪器设备经过设备主管部门批准后交由商业维修机构维修。对设备名称、服务项目(元/台次)每三个月公布一次价格清单,每次实际维修价格不能超过公布的价格标准,否则,不予结算。最后是厂家维修。对于上述三种都无法维修的仪器设备,则需要事先建立“生产商、供应商单位库”,由设备主管部门联系设备生产厂家或销售公司进行维修。[18]

2.三种维修情况的界定。首先是小修。即日常清洗及更换零配件。这类维修应由使用部门的实验管理人员及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其次是中修。即对仪器设备中的重要部件进行更换或修复,使用部门的实验管理人员及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不了,设备主管部门的维修中心也无力修复时,则可以进行商业维修。最后是大修。就是进行全面检查,系统与集中修理。[19]

3.善用四种维修方法。首先是直观维修法。即对设备故障进行直观分析,如是机械故障,则应检查齿轮磨损程度、传动带是否断裂、支柱或螺丝是否松动等。其次是替代维修法;再次是对比维修法。即无法确认设备参数时,可以查看同类设备以对比维修。最后是测量分析维修法。[20]

(五)优化自修队伍

1.数量配置。必须改变不设或少设专职维修人员的做法,因为即使少设维修人员,而由于专业局限,往往也无法全通,所以要尽量配备合理的维修人员。

2.素质提升。首先是明确专职维修人员的职责。如起草维修制度、提供费用方案、组织人员培训、做好拆零待用工作、负责故障诊断与决断等。其次是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如引导师生规范使用、做好状态记录、及早发现故障并查明原因、完成小修、负责修后验收、建立维修档案等。再次是提高技术能力。一是加强服务意识,维修人员要勤到实验室,了解设备状态,开展主动周到的服务;二是技术培训,选拔人员到厂家脱产学习,使其掌握仪器设备的基本维修技能;三是合约援助,即购买设备的合同中要求厂家对学校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维修;四是积极参加系统内的同行交流;五是校内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六是勤学善思,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通过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实现仪器设备维修的快速与经济目标。

[1]王立达,黄培祥.论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专业化与市场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109-111.

[2]田太福.关于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探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1):18-19.

[3]许建平.建立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体系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2):122-124.

[4]陆永明.降低高校设备维修经费的管理思路及措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2.

[5]孟庆铂.独立学院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3-34.

[6]王佐刚.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8):62.

[7]吴志明.浅谈对实验中心设备维修费用的控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4):86-87.

[8]刘爱民,倪光峰,王伏玲.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76-378.

[9]徐从常.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修费用节约措施[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2(8):35-36.

[10]李爱武.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6):69-70.

[11]张晓蓉.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8):119-121.

[12]徐新良.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261-264.

[13]庄宪骥,魏玲,宫峰.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6):305-308.

[14]张勇.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8):101-103.

[15]刘建民.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300-301.

[16]张华.试论高校设备维修经费预算[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68-169.

[17]吕卫军,张世恩,翟国忠,刘权荣.对设备维修费用控制方式的探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8):10-11.

[18]田太福.高校仪器设备维护与维修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404-406.

[19]滕鑫,唐颂超,徐世爱,李水强.高校化学生物类教学用仪器设备维修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247-250.

[20]林和.高校生物与化学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故障特点与检修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225-227.

(编辑:张雪梅)

The Cost Control Strategy of Maintenance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Shan-qing
(Department of Assets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214153,China)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the expenses on maintenance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ch as inadequate attention from the authority,loose management system,inconsistent standard for calculating and subsidizing maintenance cost,difficulty in controlling maintenance cost,ambiguou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and lack of fund-spending regulation.In order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fund on maintenance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suppose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construct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echanism,control the maintenance cost within a reasonable limit,combine and optimize the maintenance techniques,and improve the campus team work of maintenance.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strument and equipment;maintenance cost;control strategy

G 647.64

A

1671-4806(2014)06-0017-05

2014-09-10

赵善庆(1961—),男,山西襄汾人,教授,处长,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维修费仪器设备费用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农村饮水工程用水管理的初步探讨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探讨医院维修费的管理
电信运营商维修费精细化管理应用探索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通信业网络维修费的业财融合管理研究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