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从众心理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014-03-21卢慕稚
马 越 卢慕稚
(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1 从众心理的概念及从众心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1.1 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俗称“随大流”,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很难被研究者观察到的,如果想要观察到这一心理现象就需要辅助其他的表现,例如语言,行为方式等等.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25%~3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说,从众性和独立性是一对反义词,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几何是数学重要组成部分,图形展示让人更加容易接受,大大提高解题效率和质量。在建设大型工程的时候,需要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方案,其中就需要科学计算,保证施工活动顺利开展。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都是比较抽象的,例如IS-LM模型就是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几何图形,在坐标系中描绘出来,便于直观理解与记忆。要明白几何知识是很少可以直接应用在经济学中的,需要进行有效转化才能发挥出作用,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我们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逐渐养成良好思考习惯,增强主动探究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
1.2 教学中的从众心理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从众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物理教学内容上,或者在教学方法上,很多中学教师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更多的养成了类似于模仿,或照搬教学设计、课件的教学习惯,从众性强的教师甚至丢失了作为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的素质.笔者认为这之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三是有序向东盟进一步开放教育等服务产业。可在防城港城区由中国企业与东盟企业合资建设中国—东盟联合大学,面向中国与东盟各国招聘教师和招收学生,将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办成中国与东盟各国,尤其是各国年轻人文化沟通、学术交流、教育合作的大平台,并申请将其作为推进与落实“一带一路”文化相通的关键项目,作为中国软实力构建与文化整体输出的核心载体。
1.3 教师从众心理的产生
从个体方面来说,考虑个体的自身因素影响,也就是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较低,也就是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自信,或者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会出现摇摆不定,而盲目的选择其他教师研修时曾经提及过的讲授内容来支持自己的课堂,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教学从众心理的表现.
对于一些自我的把控能力不强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缺乏独立性,笔者也多次和一些新教师交流讨论,发现这也可能多数情况下与性格有关,在做事情或者遇到选择时这类教师往往过于依赖他人,或者顾虑较多,尤其表现在对整个教师教学小组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越信任,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产生从众心理.学校里很多青年教师把一些有资历的前辈,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作为他们工作学习的榜样,有的甚至对前辈的话语、决定,言听计从,不假思索地相信,只要是有阅历,有成就的前辈的想法,就不会有问题,因此,最终只会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的结果.
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归纳分析得出,沿箱梁高度方向分布的温度和以上十分接近,但和现行规范要求的“按箱梁顶板与其它部分的温度为±5℃”有很大差异;沿桥梁长度方向分布的实际温度大致相同。
著名物理学家、出色的物理教师麦克斯韦常常用几何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范德瓦尔斯等温线问题中的“麦克斯韦等面积法则”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样一个法则直接把范氏理论等温线和实际等温线巧妙地联系起来.所以教师更不应该在思维上有局限性,而应该时常转换思维,甚至是跳跃思维,即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方法不肯放下.例如,物理教材中,描述简谐振动时除了解析式的方法以外,还用图像的方法和旋转振幅矢量的方法,其中囊括了图像法、函数法和几何法,方法上的这些创新就使我们对简谐振动这一运动形式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大胆尝试又有何不可?
2 物理教学中的从众心理表现
2.1 在备课时,物理教师的从众心理表现
如今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备课,往往会选择每周集体一个学科小组集体备课,由学科带头人发言说出自己教学多年来对这一课的理解、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然后大家稍作修改,最终形成一份大家统一的教案以备上课时使用.这一份教案的形成主要源于大家教学设计的东拼西凑,笔者认为如此的教学设计并不能适合于每一位教师,因为它的形成并不源于授课教师自己的思维与想法,甚至有可能相距甚远.这样的方式,将很多新教师的想法埋没了,他们隐藏自己对于这一课的看法,而默默选择听信权威.于是久而久之这样的从众心理就在教师头脑中埋下了种子,一天天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教师在备课时不自觉地就想要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慢慢地丢失了自我,形成了从众心理.
利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应在能力范围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的运用,为学生创造出合适的、富有情感特色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交融中体验科学的魅力,积极的进行探索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教师可以用猴子捞月的故事进行导入,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怎样可以产生影子,产生的影子有什么区别?请同学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影子,带领同学操场上验证看看自己画的影子是否准确,请学生寻找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有光线的地方才能产生影子。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从实际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改变原来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
2.2 在授课时,物理教师的从众心理表现
首先,教师应当了解和鉴别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他们实际掌握的运算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定的运算模式,教学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时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师摆脱从众心理枷锁的主要途径
3.1 教师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看到其他教师看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注意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平常教学工作中,甚至是生活中,通过观察,联想到某一问题,认为有一定价值,便可作为课题,写成文章,或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如“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厨房里的热学知识”,“服装的颜色与物理”,“一张纸能做的物理实验”等等,均可以使教师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达到摆脱从众心理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思维要善于变换.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客观知识的情况下经过教师自己的思维加工,运用主观能动性,能动地将自己的特色与见解应用于物理教学.而所谓变换,就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教学中已经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新认识.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转换,不是否定原有的结论,而是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摆脱人云亦云,另辟蹊径,以便产生新的或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物理教师在创新中可以有变换,变换中可以有创新,相辅相成,彼此交织,已达到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兴趣地学习现代数学教学理念,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用头脑构建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问题引导思维多方面发展。
质疑,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猜疑,而是有根据的怀疑,它或以事实经验为依据,或以逻辑推理为依据.总之,它是建立在对该问题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判断.因此要求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要过硬,专业知识要强.在教学研究中,特别对那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出现这样、那样不同的观点是完全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与众人不一致就轻易放弃,因为这其中本来就难免会存在不妥之处乃至科学错误,这些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达到科学统一的认识,而不是选择盲目听从他人之说.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可以摆脱集体备课,但是又被今天高速发达的网络资源框住了.眼花缭乱的各种教学设计,课件资源,让教师往往不问为什么,拿来看着不错就直接应用于物理课堂,这样的教师哪怕只有1%,乘以中国的教师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数目,也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了.所以,上述这些教师在备课时的从众心理表现还是需要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
另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讨论活动中,教师整个群体的压力比较大,超过了一个教师的心理承受力.这个时候,这个教师就会对偏离整个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被迫地产生物理教学的从众心理,导致从众的教学行为.笔者只是想借以说明,许多新教师或资历尚浅的教师虽然没有“前辈”的那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他们的想法往往是新鲜的,有个性的,更有可能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的想法与学生更加接近,有过与学生类似的受教育经验而产生更适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然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阅历较浅的教师个体往往对整个群体的压力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当整个群体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内聚力较强时,那么产生从众心理与教学的从众行为就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了.
首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质疑精神.所谓质疑,就是对已有结论的合理性做出非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对结论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这样,就必然促使怀疑者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发现结论的问题所在,并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从众心理自然而然地在质疑的过程中就被克服了.
3.2 教师应加强学科和教学理论的学习
在授课时,教师的从众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众所周知,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课改的10年希望教师从讲授式教学逐步向探究式教学进行转变.但在课改期间,有很多教师的物理课堂上形成了“4个虚假”,即邢红军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一文中提到的“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这个现象源于“大家都探究所以我也探究”,“为了探究而探究”等等.这些教师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些教师还很卖力,但从效果看,既空洞又无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这些从众行为不仅不利于教师自己,更加不利于学生.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备知识,备方法,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教师还应当知道,备课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例如,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规律哪些属于具体运算模式?哪些属于形式运算模式?针对一些形式运算水平才能理解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其转化为认知发展水平为具体运算水平的学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规律.这需要教师下很大功夫去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师是帮孩子清除路障,然后让他们通过?还是教师帮孩子培养能力,然后让他们自我完成?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从被组织阶段到学生自组织阶段的转换,形成自成一体的自我认知,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一类人.如果那样,学校也就不是学校了,而是克隆基地.这也就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
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即首先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等等;另一方面要在基于教育学理论之上,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尤其是物理学方法的掌握.中学的物理教学更多的是对物理知识的讲授,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有着绝对优势的地位,也是相当显化的,而教师甚少提及物理学方法对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物理学方法与物理知识是同等重要的,物理学方法同样是值得教师好好研究的,不仅如此,在实际应用时,教师还要以较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适度适量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帮助的作用.
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研究智慧教育的含义及其对学习生活带来的价值,从把握智慧真实含义出发,深入探讨智慧教育的实践性、个体性、内隐性、动态性以及高效性等基本特征,挖掘智慧教育对学生学习思维、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市场发展的价值,以期为今后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更加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由于这些物理学方法大多数是隐藏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么学生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些方法,更不要说知道这些物理学方法有何而来,如何去用了.同样的,教师如果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阅读理解过相关书籍,那就不用去谈教授学生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学方法的相关书籍还是很有必要阅读的.例如,朱鋐雄的《物理学方法概论》(下称“朱书”)用了6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学中的几种方法,其中包括注重思辨的逻辑方法,注重实验的实验—归纳—演绎方法,实验哲学的分析—综合方法,以概念为工具的科学概念方法,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和复杂性层次上的非线性科学方法.书中强调了物理学一直以来给我们提供的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最基本的认识.而这些基本认识可以分为3个层次,之中的第3个层次就是以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的、隐藏在这些定理和定律背后的关于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和理解,他们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图景的描绘方式和领悟,而在每一种描绘和领悟深处必然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方法论,体现着物理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实际上这就是学校开设物理课程在第三个维度上的价值——思想方法的价值.多读这一类书籍是对教师的物理教学内容方面是有益处的.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同样值得教师学习,更能摆脱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查有梁先生也介绍过历史上的一些教学模式:孔子和柏拉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对话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讲练型”;杜威和蔡元培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自学型”;陶行知和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合作型”;朱熹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研究型”.这些教学模式并不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而是互为补充,连贯一致.教师大可以从中任选一些方法,再结合自己的个人教学特点,打造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大可不必缺乏独立自主地去选择从众,完全可以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组合,如此看来,教师对于中学教学法的学习也必定会使课堂受益.教师对于杰出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居第一位.例如,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抛开具体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不说,你是否有自信在学生面前说:“我就是物理”.其实,意思就是说你是否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先具备了学科的专业知识再去谈具体的教学方法,那些都是辅料.当然也不是说辅料就不重要,一道佳肴的佐料也是很重要的,查有梁先生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持有“和而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特别的教学方式.”
想要彻底摆脱教学的从众心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在力图走出从众心理怪圈的同时,也要切忌盲目排斥他人的观点,对于其他教师良好的教学建议,我们吸收、采纳,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不要与自身的从众心理混为一谈.总之,摆脱从众心理,于教师自身,学生受教育都是有益的,教师要大胆迈出脚步,摆脱教学从众心理的枷锁.
1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 黄希庭,徐凤姝.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9.
5 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
6 查有梁.十年课程改革的统计诠释[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11.
7 张瑞芳.查有梁访谈录:十年磨一剑[J].中国教师,2009(9).
8 邢红军.三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教育科学研究,2012(10).
9 朱鋐雄.物理学方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维善.迎接新课程:做清醒、理性和有所作为的实践者[J].物理教学探讨,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