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的虚实构图

2014-03-21

关键词:快门速度景深物体

陈 东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新闻摄影的虚实构图

陈 东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作为一种构图方式,虚实共生可以帮助新闻摄影分清主次,表达动静,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图片的艺术水平和美感。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虚实构图,可以通过控制景深、使用慢门、追焦拍摄等方法实现。

新闻摄影;虚实;构图;作用;途径

在当下的新闻摄影中,越来越多的作品以一种“虚实结合”的面貌呈现给受众。在这类作品中,部分信息是清晰的,部分信息则是模糊虚化的。如果将当代新闻摄影与上个世纪上半叶进行比较的话,“虚实相生”恐怕是当前新闻摄影在构图、表达乃至审美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何为虚实构图

在艺术表现手法中,“虚写”和“实写”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这种虚实是一种表达理念,一种创作思维,即“意在言外”。对摄影而言,也同样存在,即“意在画外”,画面的内容与画外的意图形成虚实。画面的内容是“实”,画面里面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得到的东西,则是“虚”。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宋代画院录用画家,要通过非常严格的考试,“深山藏古寺”是画院一次招聘画家时所出的一道考题。围绕这一考题,大多数画家的卷面上都是借用山坡、山峰、树林、云雾等来遮挡古寺,仅露出古寺一角来吻合考题内容。唯有一位应试画家构思独特,别出心裁地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涧挑水,以此来反映深山里藏着古寺[1]。在这幅作品中,古寺是什么样子,画面没有表现。但是我们通过一个汲水的僧人,却完全可以想象出,茂林深处一定“藏”有一个寺庙。这样的创作,是绘画乃至摄影在虚实表达上的经典运用。

这种虚实是一种创作理念,对摄影来说,构图是完全就画面形式而言的。这种“实写”与“虚写”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构图范畴。我们通常所讨论的虚实构图,是完全从画面本身出发,就画面的清晰程度来说的,“摄入画面的诸多实在的物体中,有些造成虚化,有些则保持清晰的效果,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2]3-4。

这种虚实画面的追求,是与相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紧密联系的。摄影器材的改进,使得摄影画面在技术层面上可以不断从模糊向清晰发展,同时摄影记者控制画面清晰和模糊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于是一些人便开始追求并非完全清晰的画面,用一种特殊的摄影语言——虚实构图来表现新闻主题,展示新闻摄影中不同寻常的视角,这类作品在中外新闻摄影评选中也屡受好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新的摄影表达方式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潮流之中。

新闻摄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递新闻信息,在此基础上,摄影记者进一步追求艺术性,以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吸引读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王文澜在分析“荷赛”获奖作品时曾指出,“在新闻现场,拍什么主题,用什么角度拍,哪里实哪里虚,前景背景等这些问题要不断在摄影师脑子里转动,力争和别人拍得不一样”[3]。在他看来,新闻摄影“和别人拍得不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和别人拍得不一样,摄影记者需要特别考虑“虚实构图”。

二、虚实构图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

虚实构图是一种特殊的摄影语言,它可以帮助新闻摄影获得更具有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可以主次分明、简洁明了地表达主题,从而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具体来说,它对新闻摄影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实可以分清主次

新闻摄影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因此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地会出现与主题无关的物体。当被摄体过多时,需要突出的主体部分就会陷于包围之中,难以得到重点表现,这时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将画面中无关紧要的部分通过删繁就简,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在画面上找到关键要素,聚焦到趣味中心。

虚实对比是摄影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删繁就简的构图方法,王复遵对摄影的“虚实”有过专门研究,著有《摄影画面的虚与实》一书。他认为,实的艺术极致是质感、内在的显现,虚的功能是删繁就简[2]45。这里说的正是“虚实”对摄影的首要功能,“实”是突出主题,“虚”是弱化次要。我们经常听说,“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对新闻摄影而言,“虚实构图”的这个功能非常重要。新闻摄影正是通过对新闻现场那些可以帮助传递新闻信息的元素进行选择,而对那些于传递新闻信息没用的元素加以摒弃,从而使趣味中心更为突出分明,将受众的视线聚焦到画面中的主体部分。虚实构图,是实现“选择与摒弃”最为有效的一个方法。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作为趣味中心,主体应予以清晰表现,这一点毫无疑问;作为无关的干扰因素可以大幅度虚化,而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则应把握好虚化的尺度,不宜过度,因为它们对传达新闻信息起着一定的烘托和交代作用。

英国著名摄影家迈克尔·弗里曼认为,“清晰的影像也可以引导视线,而且视线总会从任何不清晰的区域转向清晰区域。清晰是我们对观看的预期结果,也是‘正常’结果,因此,如果画面有一大片不清晰区域,视线就会很自然地从这些区域转向清晰的元素。”[4]110由此可见,通过“虚实构图”来合理引导受众的视线,可以帮助受众一目了然地分清主体和客体,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在画面主体上自觉停留更长的时间,将画面的趣味中心以及新闻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受众。

2.虚实可以表达动静

摄影不同于视频,视频是动态的影像,摄影是静态的瞬间,两者各有优劣。摄影虽然是静态的呈现,但也可以表达出动静。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新闻摄影作品,静止或者运行速度缓慢的人、物在画面中是清晰的,而动态的人和物,则呈虚化模糊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动感模糊”,它是摄影独有的一种视觉表达方法,“我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并不是这样的,只有通过相机的拍摄,这种让画面一部分产生模糊的特别效果才能显现出来”[4]160。

虚实构图是相机表达物体动静的特别功能。除了“动感模糊”这类虚实图片,我们还会看见一种“静物模糊”摄影,其运动主体是清晰的,而周边环境却是模糊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也属于“动感模糊”,经常应用于体育新闻摄影,摄影师将焦点锁定在运动主体上,进行跟随拍摄,可以体现速度、动感、美感和节奏。

虚实构图可以使新闻摄影增强画面动感和视觉冲击力。比如在武装冲突、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中,通过追拍、变焦、慢速度快门拍摄等虚实表达技巧,能够再现新闻现场的紧张气氛、具体的环境、发生的时间和动感等。通过虚实构图来有意识地表达动静,兴于近三十年。在上个世纪60或70年代,大部分摄影师都还选用正确的快门速度,使运动的物体保持应有的清晰度。到80年代以后,当慢门不再迫于需要而使用后,这种用虚实表达动静的构图才成为摄影的一个正常特点,并为人们广泛接受[4]160。

虚实构图在表达动静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渲染现场的气氛、抒发情感、表现记者的内在感受,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给受众以真实的现场感,可以将记者对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判断和感受传递给受众,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新闻主题。

3.虚实能够“以少胜多”

著名报人李大同在《冰点故事》一书中,回顾了许多重大、有影响稿件的采编和刊发过程,其中也论及了不少新闻思想。比如关于一群经历相差无几的人物报道,他说:“写‘群像’报道有一个辩证法,就是‘群像不群’。表现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应该大体只用一个人的经历,这就足够了。不同人的不同方面,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群像报道。”[5]李大同的这个观点,虽然是针对人物通讯而言的,但是实际上,这个思想对新闻摄影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拍摄一群人物相同活动的时候,选择一个最富有代表性的个体,将焦点对准他,让周边的其他人虚化、模糊,成为他的陪衬,这样的画面往往比清晰地拍摄一群人更有感染力。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中,虽然一群人做着同样的活动,但很难会一致,实际往往是层次不齐,甚至是凌乱、杂乱的。对这样的整体,我们如果全部加以清晰表现,就难以引起读者读图的兴趣,也难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出人们在做什么。反之,如果我们选择一个动作最富有张力或者表情最能打动人的个体,加以突出表现,一定程度虚化模糊他人作为新闻环境,则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中国的传统绘画也非常讲究虚实构图,特别要求善于“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虚实构图”之所以能够在表达上起到特别效果,是因为其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6]所以,我们在读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虽然仅仅看见了出墙而来的一枝红杏,却可以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这样的诗句,如果化为摄影作品的话,就是在虚化的院门、围墙之上,倾斜出一枝春色欲滴的杏花。

4.虚实能够提升审美

新闻摄影的根本目的在于传递新闻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摄影不需要艺术和审美。相反,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摄影报道,具有美感的图片更能吸引读者,能更好地完成传递新闻信息的目的。《华盛顿邮报》原发行人玛格丽特曾经说:“新闻图片是以无可争辩的新闻事实,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灵。”[7]征服眼睛靠的是画面,征服心灵靠的是内容。这告诉我们,新闻图片要想传递好新闻信息,就必须追求艺术和审美,必须求新求异,提高画面的吸引力,才能在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的摄影图片中脱颖而出。在保证新闻摄影新闻性的前提下,追求图片的艺术表现力,对新闻摄影是有益而无害的。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虚实构图,就是提高新闻摄影审美的办法之一。人眼是一种极其敏感而精确的器官,它比世界上任何一种镜头的对焦都要快速准确,并且在明或暗的环境中都能很快调节从而适应光线。因为这一特性,我们多认为视野范围内的画面是普遍清晰的。所以,我们对那些画面中所有元素都清晰的摄影作品,天然会产生一种平淡无奇的感受。而对那些虚实相生的新闻摄影作品,会立刻感到新奇,扭转我们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从而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摄影语言,从视觉感官方面来看,虚实构图往往比一般的作品更有刺激力,更有冲击力。

“虚实构图”是视觉艺术提升审美的一个共同路径。就一幅绘画作品来说,如果上下左右都布满了景物,不留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以拥塞、沉闷,甚至窒息的感觉,所以中国画非常讲究“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对新闻摄影来说,这个构图法则同样具有审美作用。采用虚实构图,新闻摄影可以将那些与表达主题无关的部分虚化掉,从而留下足够的画面空间,同时也给观众的视觉留够心理空间。此外,虚实构图还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含蓄”追求,新闻画面中的虚实相生,有藏有露,在实现画面简洁明了的同时,又能催人联想并思考画面之外的事情,能给人以强烈而持久的美感,充分地满足读者的审美愉悦。

三、新闻摄影进行虚实构图的途径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摄影的虚实构图方法有很多;但是从新闻的角度来说,有些方法并不适合。因为新闻摄影的根本是传递新闻信息,艺术性是为新闻性服务的。倘若过度重视艺术性,就会本末倒置。从新闻摄影的特性出发,实现虚实构图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控制景深

控制景深是实现虚实构图最常用的方法。景深是摄影构图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使被摄物体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是被摄物体能清晰成像的空间深度。在景深范围内,景物影像的清晰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焦点上的清晰度是最高的,其余的影像清晰度随着它与焦点的距离成正比例下降。景深范围内,画面总体是清晰的;景深范围之外,则总体呈虚化。

景深的深浅,取决于焦点的位置。调节好焦点的位置,景深就能得到相应的调整。能对焦点位置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摄距(物距)、光圈、焦距三个。这三个因素都会对景深产生影响:物距近则景深小,物距远则景深大;光圈大则景深小,光圈小则景深大;焦距长则景深小,焦距短则景深大。在实际的新闻摄影拍摄中,这三者是相互配合的,比如长焦距配上大光圈,则能取得突出的虚化效果。

通过控制景深来实现虚实构图,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焦虚”,指在镜头焦点清晰范围之外的被摄体表现为一种模糊不清的影像。“值得一提的是,视野中焦点不同而产生的这种模糊是摄影独有的光学效果——我们的正常视力并不会出现同样的模糊感”[4]110。

2.使用慢门

事物的动与静,或者快动与慢动,其区别在于速度。使用慢速快门进行拍摄,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呈虚化、模糊状态,而静止或运动缓慢的物体则表现清晰。使用慢门是摄影构图中,表达动静对比的最佳途径。比如拍摄瀑布和溪流题材,快速的水流可以在慢门下表现为一种如梦如幻的丝绸状;拍摄水雾升腾的海岛与海面,慢门可以让海雾呈现朦胧的诗景。

通常,我们将1/30秒以下直到B门和T门之间的快门速度称为慢门。使用慢门拍摄,可使运动的物体以虚化的形式留影,快门速度越慢,越低于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物体的影像就会虚化得越厉害。慢门在风光摄影中使用,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新闻摄影中使用,可以使静态的画面“动”起来,增强新闻摄影的现场感。

新闻摄影反映的是新闻事件,相关人和物往往处于运动中。学会使用慢门,对拍摄新闻图片尤其重要。在具体的拍摄中,如何将快门速度控制适当,需要经过反复摸索。比如在室外光线强烈的环境下,想拍摄出运动物体的虚化,则需要通过减小光圈、降低感光度来配合慢门。

3.追焦拍摄

追焦摄影,又称追踪摄影,英文单词是Panning,意思是拿着相机跟着物体跑的意思。拿着相机跟着物体跑,实际指的是,将相机的焦点始终锁定在移动的物体上,让相机随着物体进行平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按下快门。这种情形下拍摄出的相片,运动物体是清晰的,而其周边静止的环境却变成模糊的了。这种虚实的构图方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化流体为凝固,化凝固为流动,在体育新闻摄影和社会新闻摄影中都比较常见。

前面所说的慢门拍摄,是使运动的物体模糊虚化,和追焦拍摄的视觉效果正好相反。但两者具有共性,画面都是虚实结合,都是为了拍出运动速度感,都是为了突出主体,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在慢门拍摄中,静止物体是主体,虚化的运动体是陪衬;而在追焦拍摄中,清晰的运动体是主体,虚化的环境是陪衬。

追焦拍摄的快门速度,取决于主体的运动速度。在拍摄中,摄影记者需根据现场光线及主体的移动速度调校快门速度,拍摄街道上车辆可尝试1/60秒左右的快门速度;对以更高速度移动的主体,可以尝试1/ 100秒或更快的快门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快门速度越高,运动主体在清晰的同时,背景的模糊程度也会减弱,画面的动感会相对减少。

就新闻摄影来说,进行虚实构图的方法还有利用速度差、变焦等方式。速度差,是指利用运动物体与别的物体在速度上的差距,从而形成虚实效果。比如在火车上拍摄火车上的人或物,窗外的树木会自然虚化。变焦是指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推动变焦镜头的焦距,从而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爆炸”式的效果。变焦这种方式,在新闻摄影中不常用,多用于艺术摄影创作。

[1]唐鼎华.从《深山藏古寺》谈“大形象”[J].书画艺术,2006(6).

[2]王复遵.摄影画面的虚与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翟铮璇.透过荷赛谈摄影和摄影记者——专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王文澜[J].中国记者,2012(03).

[4](英)迈克尔·弗里曼.摄影师的思想[M]. 汪梅子,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6]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1.

[7]佚名.读图时代视角下的新闻图片传播[EB/OL].[2013-09-01].http://www.1a3.cn/cnnews/dzcb/200910/10316.html.

责任编校:徐希军

2013-10-24

陈东,男,安徽定远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时间:2014-4-18 1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10.html

J419.1

A

1003-4730(2014)02-0047-04

猜你喜欢

快门速度景深物体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快门您用好了吗?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相机学院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逆光之美(下)
逆光之美(上)
悬浮的鸡蛋
简明FOTO词典: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