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综述研究
2014-03-21朱丹丹
朱丹丹
(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3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1],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内容,提出关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的要求及组织教学活动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为关键词搜索文献,总结相关文献中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经验,理清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思路与具体路径,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1 方案设计理念与思路研究
1.1 政策研究
科学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需要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下指导实施。国家教育部自2000年起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文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2000年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体意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1]2004年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中提出“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2006年在教学模式层面提出“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3];2011年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4]。
这一系列重要文件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文件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宏观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及专业特点,深入研究,科学构建,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2 构建思路研究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无论是阶段说或是要素说,各研究者表述虽有差异,但其观点的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概括来说,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3个问题展开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来说,一是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解决了这3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就完成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2 构建方案的具体路径研究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构建思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相关文献,笔者从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条件与保障4个方面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具体路径与方法经验。
2.1 目标与规格——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以人才需求分析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主要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是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性起点。相关研究者一致认为,要确定培养目标就要关注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的3个层面: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某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3个层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整个调研工作内容见图1。
多数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需要明确“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既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以夯实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为方针,全面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术型和工程型教育,又区别于以具体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针对在职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达到的要求,有学者指出应该具备3个条件:(1)满足就业岗位(群)所需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5]。
2.2 体系与标准——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进入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标准的编制程序,它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主要是为了解决“培养人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研究者关于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的组合原则与方式方面的意见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及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上都存在些许差异,然而在课程构建的路径上基本趋于一致,概括来说就是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与标准形成路径见图2。
诸多实践研究表明,本过程有两个关键环节需要注意:一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因为任务分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构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以直接对应的方式或者分解、合并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6]。二是职业能力分析,它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尽力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总之,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7]。处理好这两个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内容的形成势必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知识架构,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方法与资源——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重点关注教学体系的构建与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多数研究者结合实践经验及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发现,职校学生往往喜欢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及传授技能的方法,通过实践获得职业能力[8]。因此,提出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5个方面总结该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具体来说,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9]。(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有研究者在项目设计上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把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这就要求:①彻底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②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去掌握这些知识;③每个项目包含的内容不宜过多,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组织教学比较困难[10]。(3)组织教学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的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有学者提出,实训室的建设应按照生产的要求和岗位工作实际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工作情境中学习[11],或是建立讲授、讨论、操作为一体的项目学习教室。同时,利用仿真操作软件、岗位工作的真实案例、完整的工作过程录像等资源服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2.4 条件与保障——建立配套机制,动态优化方案
由于学校外部的市场人才需求、工作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等方面会不断更新、变化,因此,应不断解决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高职人才培养处在一个动态的大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良性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培养方案本身的文本编制工作,更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控、反馈与优化机制。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保障方式:(1)基于市场层面。每年可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12]。(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信息采集,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订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13]。笔者认为,应从更广阔、更全面的视角建立一套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校企联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运行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方案从构建、实施到运行、优化整个过程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监控与反馈,进而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稳定高效,并能够自我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3 总结与思考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结合全国示范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经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路径基本成型,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路线见图3。
图3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路线
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不断成熟,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正在逐步突破理论服务实践这一模式,应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与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方案的构建也从单一、封闭的教学文件的构建逐渐走向开放、动态的系统构建模式,与其他相关保障机制结合,共同形成完善的服务人才培养系统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在方案构建的方式方法与路径不断成熟的同时,结合具体专业的特点,深入探讨方案构建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S].教高[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4]1 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
[2006]16 号.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1]12 号.
[5]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2-63.
[6]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33):39-40.
[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杨正俊.构建以行动为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Z2):35-36.
[9]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10]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11]黄瑞.高职院校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2(1):80-82.
[12]栾庆国.浅论高职院校基于学生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5-46.
[13]李东君.基于控制理论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