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与朗诵
2014-03-21吴琳怡
吴琳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从第一届的参赛选手,到第二三届参与辽沈赛区组织选拔工作,我深切感受到朗诵这门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朗诵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三届大赛辽沈赛区成绩不俗,获奖者中播音员、主持人选手占了相当的比例。有人认为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基础好、声音条件好、字音规范、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表达功底,很适合朗诵。的确,朗诵艺术需要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音水平和发声功底,虽然这一点契合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求,但要想真正朗诵好一篇作品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目前播音员、主持人的日常工作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文体接触面窄,表达方式也就相对单一,在工作中容易形成固定的播音腔、主持腔。在大赛中,个别播音员、主持人选手运用这样的固定腔调来朗诵作品,让人感觉到平淡、模式化、缺乏足够的张力。而有些参赛的播音员、主持人虽然专业基础不错,但由于对参赛作品选择不理想,尤其是对作品理解和情感运用方面不到位,使作品在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播音与朗诵的区别
1.表达主体不同。播音主要针对新闻、通讯、评论等,播音所说的都是事实,因此需要把握一个比较准确的过渡。朗诵针对的主要是文学性作品,可以加入比较多的个人情感的变化、色彩,而在播音里就不太适合运用这些感染性的东西。
2.表达情感的程度不同。播音排斥过度的个人情感色彩,其情感是公众性的、类型性的、旁观者的,播音的情感仅仅是一种基调的表现。而朗诵则需要个人情感的融入,朗诵的情感有时是旁观者的情感,有时是剧中人的情感,因此朗诵的情感是细节化的、具体的、变化着的情感,而没有情感的朗诵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3.表达的目的不同。播音是为了向公众传递消息、知识和观念。朗诵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以情感的感染力给受众一种审美享受。
4.语流不同。播音的语流是串珠式的,语流中的字音强调颗粒性。语流的节奏是相对匀速的、相对平稳的。而朗诵的语流则是变速的、波动起伏的。在语流的停顿中,相对来说,播音更多的是语法和生理需要的停连,而朗诵更多的是情感需要的停顿。
5.语音要求不同。播音要求完全准确,正规,字音干净利落。而朗诵会随情况有很多变调或变音。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和语流状态提供的可能性,朗诵的音色变化要比播音大得多,对音色的使用种类也宽泛得多。在音高变化上,播音的音域一般不超过5度,朗诵的音节变化则往往要大得多。音强的变化上,朗诵的强弱对比比播音要明显得多。由于朗诵的时值变化大,会出现很多拖音现象。
6.气息和共鸣不同。在呼吸方法上,播音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朗诵由于音色、音高、音长、音强和停顿变化幅度大的缘故,不仅仅需要胸腹式联合呼吸,同时也需要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由于停顿的特点不同,朗诵的气口和播音的气口注定不同,换气的方式也多于播音。从气息的深浅程度看,朗诵较之播音在深浅幅度的变化更大。播音的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以中声区为主,头腔共鸣用得不多,胸腔共鸣相对用得浅;朗诵以咽腔口腔共鸣为中心,同时带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的共鸣来满足语流变化幅度大的需要。
二、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提高朗诵水平
1.注重语音、气息等基本功的锤炼。朗诵对字音的清晰度要求极高,可以说一部优秀的朗诵作品,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很有价值,不能模糊,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朗诵过程中做到“字斟句酌”。尤其在朗诵一些节奏变化丰富的朗诵作品时,不仅要注重字音的圆润饱满,还要把在节奏有明显变化下的字音控制得游刃有余。
播音员、主持人在朗诵作品时要恰当地运用虚、实声。在实声不能完全表达其意时,适当地加入虚声可增加感情分量,让表达更有韵味。如朗诵“啊,亲爱的祖国”这一句子,全用实声来表达会显得明朗刚健,但会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动,如果加些虚声就可以充分地表达发自肺腑的热爱和歌颂; “大河,你奔流着、奔流着、奔流着……”采用由实声转虚声的处理方式,可以表现大河由近流向远方的感觉。
能否完成一次朗诵,气息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气息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发声的动力,还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声音才能随情而变化。根据作品的内容,气息也要随之变化,产生符合作品表现需要的轻重缓急、实虚强弱。
2.准确把握作品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一次成功的朗诵是基于对朗诵稿件内容全方位的高度把握,播音员、主持人想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全面地、细致地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的形象。在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理解其主题: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也就能准确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和企盼了。
三、调动最丰富的情感
在播音中,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以及重音、停连、语气、节奏都是表达的技巧层面。而朗诵的高层境界要达到“无技巧”的状态,也就是在由表达训练功底的基础上,把这些表达技巧转化为表达习惯,从而在朗诵过程中完全从感情出发。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不能让听众动情了。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抑扬顿挫和语调,但却打动不了听众,那是因为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在“挤”情、“造”情。播音员、主持人可以通过对朗诵作品仔细体味,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气随情动、声随情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
播音员、主持人还可以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运用丰富、逼真的想象,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自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情。
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信息的传播者,是艺术的传播者。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夯实自己的播音功底,使自己的语言富有生命力、感染力,能够自如地完成每一个播音主持作品,对朗诵的训练是必要的。通过朗诵锻炼语言艺术功底、积淀文化底蕴、积极调动情感,使理解更深刻、表现更丰富,更好地促进新闻播音和主持工作,同时把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带给广大民众。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