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阅读精练
2014-03-21丁磊
丁 磊
板桥自叙
郑板桥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匙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所刻诗钞、词钞、道情十首、与舍弟书十六通,行于世。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又以余闲作为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藏。然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惟同邑李复堂相友善。复堂起家孝廉,以画事为内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师及江淮湖海,无不望慕叹羡。是时板桥方应童子试,无所知名。后二十年,以诗词文字与之比并齐声。索画者,必曰复堂;索诗、字、文者,必曰板桥。且愧且幸,得与前贤埒也。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鞭心入微,才力与学力俱无可恃,庶几弹丸脱手时乎。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节选自《郑板桥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咸易之 易,轻视。
B.或对客不听其语 语,说话。
C.得与前贤埒也 埒,等同。
D.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 几,几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以文章品行为士先 以刘日薄西山
B.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C.其理愈求而愈精 不过数仞而下
D.理必归于圣贤 圣人不凝滞于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郑板桥的父亲很有学问,因此郑板桥从小从父学,没有其他老师。
B.郑板桥读书的诀窍是背诵,为了默诵书籍,有时在吃饭的时候忘记拿汤勺筷子,听不到别人对自己说的话,甚至忘记自己刚说过的话。
C.郑板桥考上秀才二十年后,文学、艺术技艺大成,世人都找他求取诗词字画。
D.郑板桥认为写文章要出自自己的心意,说理要有根据,行文要符合现实生活需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然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3分)
(2) 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3分)
(3) 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素心兰
何绍基①
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芬。
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
香愈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
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文。
注:①何绍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1.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4分)
2.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淡 竹
苏沧桑
(1)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4)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 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6)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7)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8) 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9)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0)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
1.文章3-5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4分)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这里的“入世”和“出世”的意思分别是什么?(4分)
3.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精心设置了三组矛盾关系使得文章脉络清楚,层次分明,请你概括出这三组矛盾关系,并作一定的说明。(6分)
4.请你联系全文,探究作者通过刻画淡竹赞美了人类哪些可贵品质?(6分)
编读往来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最近,语文老师经常批评我在作文中胡乱使用“的”、“地”、“得”,并且说这三个词的用法在小学都开始教,为什么到现在我还不会使用。我很委屈,因为第一呢,在小学,老师给我讲这三个词的用法讲得太复杂。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自己都没弄明白。第二呢,我现在在网站上、报纸上、杂志上阅读的文章,这三个词的用法也各不统一,简直可以说是混乱。比如,某语文杂志《看不透的维纳斯》一文中,作者一开篇就这样写道:“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地) 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很困惑,希望老师能够给我指出一条明径。感谢您!
学生:顾小汪
2014 年10月5日
小汪同学:
你好!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为“的”“地”“得”而困惑,甚至“委屈”,我为你这种行为叫好!这说明,你有一种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行为自觉。我可以告诉你,“的”“地”“得”自产生并有了相应的语法规则之后,至今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如果你觉得你的老师给你讲的相关用法太复杂,我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句子来作说明:1、中国梦,我的梦。2、他轻轻地推开窗户。3、我们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想必不用我作过多的语法解析,你会明白的。当下,“的”“地”“得”使用的混乱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一些对“的”“地”“得”的用法无知的人,当他们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时候,原有的相关语法规范自然遭到了破坏。尤其是一些明星的微博、微信中的“的”“地”“得”更是混乱不堪,别跟他们一般见识,他们没文化。更不要以为,用“的”来取代“地”“得”是一种时髦。我也请教过语言学家,他说,“的”似乎有一种泛化的趋势,很多时候已代替了“得”,但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我要说的是,最好还是按原有的规则规范地使用“的”“地”“得”,因为语言也好、文字也好,语法也好,都是有尊严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龙海
2014 年10月15日
本月阅读精练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D(几,通“讥”,讽刺。)
2.C(A介词,凭;连词,因为。B动词,是;连词,才。D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被动。C连词,表顺承,就。)
3.C(童子试是指童生考秀才,这里考查一个文学常识,问题出在求画的人找的是李复堂。)
4(.1)然而我从不假借与他人交往来增加自己的声名。(借,假借,凭借;以,来;为,成全,可意译为增加。)(2)现在的人不一定赞同我,只能够自己赞同自己罢了。(未必,不一定;许,赞同;合,应当,可意译为能够。)(3)探求方法的精深恰当,运用得恰当那么粗疏的地方也会变得精妙,运用不恰当精妙的地方也会变得粗疏。(求,探求;当,恰当;精,变得精妙;粗,变得粗疏。)
古诗词阅读答案:
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歌颂其具有屈原的正直风骨,具有明月的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的美,表现了诗人对秋兰的喜爱之情。②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着相同境遇的屈原,联想到湘水之神湘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2.诗中的素心兰,色淡香远,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而愤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表达对恬淡自持又流芳万古的君子节操的赞美。
现代文阅读答案:
1.作者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拼争,反衬出淡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
2.“入世”,是指淡竹身为济世良材,不论活着还是死后,都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出世”,指淡竹超脱俗尘,融于自然,优雅散淡。
3.①直与弯。淡竹是植物的另类,节是直的,但它不委曲求全,不愿为自己飞黄腾达而弯腰。②空与满。淡竹的心是空的,它不愿枉费心机,但它一节节的空里却贮满了坚持、豁达、感恩和爱的美好品质。③淡定与坚守。淡竹的外表到骨子都很淡,与世无争,看淡生死,但淡竹身上却有一种浓浓的兼爱天下的品格,坚守节操,绝不逆来顺受。
4.①淡泊名利(不愿费心机,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 ②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可以很入世,可以很出世) ③正直,敢于抗争④身处孤寂,却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