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子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2014-03-21郭希,刘昕
郭 希,刘 昕
(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的功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增强人民体质,方便市民参加体育锻炼,2003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用于指导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工作。为了让办法更具科学性、更加适应工作需要,2006年1月1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财政局联合新修订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中制定的收费标准比社会上同类公共体育设施的价格低,并且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优惠开放,体现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不以赢利为目的。2007年4月30日,由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公布了广东省首批135所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名单,其中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20个市。同年6月18日,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局、物价局等8厅局联合下发《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200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广东已有近8000所学校陆续向青少年开放了体育场地设施,占全省学校总数近三成。”综上说明,广东省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已经全面铺开。
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但忽视了学校实际利益和具体的现实状况,又加之没有具体的执行参考依据,导致了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常住和流动人口增加,体育人口比例的逐年上升,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有有限的体育场馆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1]。
基于以上现实问题,我们将运用系统论观点,立足社会学视角,分析广东省中小学学校场馆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良性运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十年来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方面的大量资料,以及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与之相关方面的大量文献,为本课题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
自编中小学场馆主要负责人、体育教师和学校周边居民问卷,并针对问卷提纲咨询了多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具体问卷见附表)。抽样调查了广东省26所中小学体育场馆负责人、相关体育教师和学校周边居民,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学校场馆负责人26份,回收26份,有效问卷26份;相关教师发放150份,回收135份,有效问卷120份;居民发放780份,回收720份,有效问卷708份。
1.3 访谈法
对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较好的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访问学校体育和社会学专家、各地体育局相关行政领导以及学校领导,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利用SPSS13.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如表1,KMO值为0.645(接近1),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相伴概率Sig.为0.000(<0.01),因此认为问卷数据非常适合因子分析。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表2 因子被解释程度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构成因子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旋转后5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变量指标54.48的信息,意味着5个主成份已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表2选取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指标,并根据指标的意义进行命名,得出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命名表(如表3)。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表4 因子命名
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各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从因子结构表可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第一因子F1,次重要因素为第二因子F2,第三重要因素为F3,其他依次为F4和F5,各因子名称参见表4。
2.2 “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因子”(F1)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体,所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对于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何将政策正确有效地执行下去,是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根本问题[2]。
大部分中小学学校领导及相关教师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持支持态度,认为学校的场地设施相对社会较为充裕,是有利于社会、有益于群众的,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促成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他们谈到开放可能会给学校的秩序带来影响,但可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或减少。另有部分学校[3]长期以来都是以封闭式教学管理为主,学校体育设施虽然由国家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教育环境等影响,学校领导、教职工乃至所有学生都认为学校体育设施是学校的私有财产,不能被社会上的人利用,他们到学校锻炼会破坏学校的场地设施,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导致其对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工作消极应付,向社会开放工作开展缓慢。
2.3 “资金问题因子”(F2)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次重要的因素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过程中,不管管理体系是哪一种,管理人员、专业指导员、安保人员、环卫工人等员工的薪酬,场馆运营成本,场馆设施的耗损、维护、更新等都需要相当较大数量的经费支持,能否得到应有的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力度。因此,实践中资金问题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
广东省对解决场馆经费问题已出台法律法规:各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按不低于5 %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体育教学器材的及时添置和维修,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卫生人员等[5]。2006年1月1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财政局联合新修订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中制定的收费标准比社会上同类公共体育设施的价格低,并且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优惠开放,所收取的费用由学校缴入财政专户,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学校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及服务人员的报酬,收支情况应当依法接受监督管理。
有研究[6]调查发现有偿开放学校三方面人员的态度均高于未有偿开放学校;体育部门领导和职工对场馆有偿开放的支持度明显高于学校领导,其中有偿开放学校体育部门领导对场馆有偿开放的支持度最高,未有偿开放学校领导对有偿开放的支持度最低。
表6 次重要因子F2“资金问题因子”包含的指标
2.4 “组织管理问题因子”(F3)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第三重要的因素
在《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保障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利用非教学时间,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具体开放时间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应当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报备所在区(县级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备案。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应当完善服务规范,保障学校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适当的管理人员,保证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完好。向公众公示服务内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以及开放时间。学校体育设施因维修、教学等原因需要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向公众公示并以适当的方式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后,如何开放,开放过程中所需费用如何解决,发生伤害事故等一系列问题由谁负责,都致使许多学校还不敢开放。管理措施的缺失是制约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一项重要因素[2]。
表7 第三重要因子F3“组织管理问题因子”包含的指标
2.5 “安全问题因子”(F4)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第四重要的因素
学校体育场馆在开放过程中涉及到校园安全、健身者运动安全、校园体育设施安全等,因此,学校应该实行投保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巡视检查制度,构建立体化的安全保障机制。如引进保险机制,建立应急机制,推动联合保卫机制[7]。
公众[8]在使用学校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爱护学校体育设施,正确使用学校体育设施,服从学校的管理,公众因不服从管理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应当承担安全事故责任。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学校体育设施及其他设施。
表8 第四重要因子F4“安全问题因子”包含的指标
2.6 “服务内容与质量因子”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第五重要的因素
学校体育场馆要在完成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职能,服务于社会。在对外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有序”、“有度”、“有偿”、“有利”“、有法”[7]。学校根据开放工作的需要,可以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区(县级市)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确定。 有效地缓解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状态,使锻炼者有机会得到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教师的健身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等。同时针对锻炼者举办各类体育项目培训班或者社区体育竞赛活动,提高群众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水平,加强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是当务之急。
表9 第五重要因子F5“服务内容与质量因子”包含的指标
3 结论
1)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学校管理者、学校相关教师的开放意识以及资源共享的法律保障与补偿机制组成的因子F1“领导者的决策因子”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子。
2)场馆运营的收支状况组成的因子F2“资金问题因子”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次重要因子。
3)F3组织管理问题因子、F4安全问题因子、F5服务内容与质量因子也是影响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
4 建议
中小学学校领导是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决策者,应该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校及社区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综合调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发展。建立有效场馆运营机制、资金问题机制、安全问题机制、服务内容与质量机制以及学校与社区共建等机制,加强对外宣传与监管的力度。同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协调政府、学校等方面的关系,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的全面开展。
[1]梁伟.广州地区示范性高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2]于卓.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60-63.
[3]桂琦.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之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119-120.
[4]梁慧超,金浩.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98-100.
[5]编辑部.广东: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 拟将公共场馆全部开放[N]人民日报,2006-02-10(2),
[6]黄振鹏,王革.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5):13-15.
[7]刘勇.我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27-30.
[8]体育局.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