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防治新药剂比较试验
2014-03-21石星华周宇杰徐越坚陈月娣
石星华,周宇杰,王 超,骆 琴,徐越坚,陈月娣
水稻恶苗病防治新药剂比较试验
石星华,周宇杰,王 超,骆 琴,徐越坚,陈月娣
(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诸暨 311800)
通过43%戊唑醇和25%氰烯菌酯1 500,2 000和3 000倍液浸种,以及4.23%甲霜·种菌唑按每1 kg干种子拌4 m L剂量,分别于浸种前7 d和清水浸种沥干后拌种,预防早稻或常规晚粳稻恶苗病的效果可达到89%以上,与对照药剂25%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效果相近;药剂处理防治早稻恶苗病的效果比常规晚粳稻突出,而防治常规晚粳稻恶苗病则是浓度高则效果好。早稻种子发芽率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咪鲜胺,与清水对照处于同一水平,对常规晚粳稻则差异不明显;出苗数显示,处理、对照药剂和清水对照接近。
水稻;恶苗病;新药剂
水稻恶苗病是由当年恶苗病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在收割脱粒时发病植株上的分生孢子飘落粘附在健康种子上越冬,当下一季水稻播种后,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分生孢子在种子发芽后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水稻种子或多或少带有恶苗病菌,在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下都会发生恶苗病,尤其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则会大发生,从而使水稻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明显下降,最终导致产量随之下降[1]。目前对此病防治主要是通过药剂浸种预防,这是经济有效和事半功倍的办法。但在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及采取低浓度长时间浸种消毒情况下,由于消毒不彻底,有病菌残留成为感染源,经多年重复后形成耐药菌,从而产生抗性[2-5]。2014年选择戊唑醇、氰烯菌酯、甲霜·种菌唑等进行预防水稻恶苗病浸、拌种试验,旨在筛选出更多种子消毒药剂,以避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和药剂
供试材料选用籼型常规早稻品种中早39和粳型常规晚稻品种秀水34。供试药剂有43%戊唑醇悬浮剂 (拜耳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 (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 (拜耳公司),对照药剂为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上药剂均为市售。
1.2 处理设计
43%戊唑醇和25%氰烯菌酯分别用1 500,2 000和3 000倍液3个浓度浸种,4.23%甲霜·种菌唑按每1 kg干种子用4 m L的剂量在浸种前7 d拌干种子和清水浸种沥干水后拌种催芽2种方式进行处理。以25%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为对照药剂,清水浸种为清水对照。共10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各处理每个重复用稻种300 g,单独浸种或拌种,在播种时取20 g湿谷继续催芽以备调查发芽率所用。6月2日进行甲霜·种菌唑浸种之前拌种,6月9日浸种,6月11日沥水催芽,6月14日播种 (小区面积8 m2)。6月16日发芽率调查,6月28日调查出苗情况,7月8日调查恶苗病的发生情况。
1.3 调查方法
发芽率为播种时所取20 g湿谷中的芽谷比率;采用每小区用0.11 m2铁丝框随机套取3点,数取框中的秧苗数为成苗情况;发病率调查也采用套框法,每区随机套3点,查取框内恶苗病株数和总秧苗数。
1.4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以筛选药剂的发芽率和成苗数与对照药剂和清水对照的发芽率和成苗数进行比较。各处理的防效、发芽率和出苗数用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病效果
表1表明,43%戊唑醇用3种不同浓度浸种对早稻中早39稻恶苗病的防效都在99%以上;对常规晚粳稻秀水34恶苗病的防效在88.96%~97.96%,防效为浸种浓度高的略好一些,3 000倍液比2个高浓度浸种的防效低9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同样浓度浸种对早稻恶苗病的防效要好于常规晚粳稻;25%氰烯菌酯用3种不同浓度浸种,对早稻和常规晚粳稻恶苗病的防效都在91%以上,也是浓度高效果好,浓度在2 000倍及以上的防效达94%以上,但浓度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同样浓度浸种防治早稻恶苗病要比常规晚粳稻的效果更强一些;4.23%甲霜·种菌唑按每1 kg干种子拌4 m L的剂量在浸种前7 d拌干种子和在浸种后沥干水就拌种,对早稻恶苗病防效均100%,常规晚粳稻恶苗病的防效分别为93.12%和96.54%,以浸后即拌防效略高一些,但差异不显著。3种新药剂以不同浓度浸种或在不同时间拌种,对早稻恶苗病和常规晚粳稻恶苗病的防效与常规对照药剂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处在同一水平。所有药剂处理对早稻恶苗病的防效均强于常规晚粳稻恶苗病。
表1 戊唑醇、氰烯菌酯和甲霜·种菌唑浸拌种对恶苗病防效
2.2 水稻安全性
从表2可看出,戊唑醇的3种浓度对早稻浸种的发芽率在86.58%~91.06%,浓度高的发芽率略高,1 500倍液的发芽率高于3 000倍液5个百分点左右,差异达显著水平;而用同浓度对常规晚粳稻浸种,其发芽率表现为浓度高的低于浓度低的处理5个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氰烯菌酯3种浓度早稻和常规晚粳稻浸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88.7%~ 90.77%和72.33%~75.35%,处理同一水稻类型浓度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甲霜·种菌唑按每1 kg干种子拌4 m L剂量在浸种前7 d拌种和在清水浸种后即拌种,则早稻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91.28%和80.66%,常规晚粳稻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1.36%和74.68%,浸种前拌种的发芽率显著高于浸后立即拌种的处理。所有药剂处理中,早稻种子的发芽率要好于常规晚粳稻种子的发芽率。
表2 戊唑醇、氰烯菌酯和甲霜·种菌唑浸拌种对种子发芽和成秧的影响
处理早稻中早39以对照药剂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的发芽率最高 (94.6%),其他药剂处理与之相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比清水对照,除甲霜·种菌唑浸后即拌处理的发芽率显著低于氰烯菌酯3 000倍液、戊唑醇3 000和2 000倍液外,其他处理则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处理晚粳稻秀水34以甲霜·种菌唑浸种前处理的发芽率最高 (81.3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相比对照药剂咪鲜胺,除戊唑醇1 500倍液浸种处理的显著低之外无显著性差异;与清水对照比,除戊唑醇1 500,2 000倍液和氰烯菌酯2 000倍液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处理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所有处理的出苗数处在同一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药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影响,早稻中早39比对照药剂咪鲜胺浸种的低,但与清水对照比则相近或更好;对常规晚粳稻秀水34,除戊唑醇1 500倍液浸种较对照药剂咪鲜胺低外,其他处理则与之相近,与清水对照比则相近或更好一些。随机套框调查单位面积上的秧苗数,各处理与对照药剂咪鲜胺和清水对照间均无明显差异,对出苗较安全。
药剂浸拌种处理对早稻或常规晚粳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除戊唑醇3 000倍液浸种对常规晚粳稻种子防效在89%左右外,其余处理都达到91%以上,与对照药剂25%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的效果接近或略高;这些药剂处理对早稻恶苗病的防效较常规晚粳稻恶苗病更突出,且浓度间差异小,而防治常规晚粳稻恶苗病则是浓度高的效果好。
[1] 朱桂梅,潘以楼,杨敬辉.水稻恶苗病产量损失率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1(5):43-45.
[2] 产祝龙,丁克坚,檀根甲.水稻恶苗病的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880-883.
[3] 秦玉金,刘学儒,杨进,等.水稻恶苗病重发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J].上海农业科技,2013(5):111,95.
[4] 赵阳,王德江,吴庭友,等.水稻恶苗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2013(7):143-144.
[5] 黄应家,袁仕良,董金兰.水稻恶苗病综合防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102.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435.111
B
0528-9017(2014)12-0000-00
文献著录格式:石星华,周宇杰,王超,等.水稻恶苗病防治新药剂比较试验 [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0-0.
2014-09-01
石星华 (19 -),男,++人,从事植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