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在民生新闻中的应用

2014-03-21张宇

记者摇篮 2014年3期
关键词:娱乐性民生语言

张宇

网络语言是网络发展所带来的附带品。“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像“7758”表示“亲亲我吧”,“886”表示“再见”。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语言有创造性、形象性、方便性、娱乐性、主观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

再看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民生新闻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它所报道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它时时透露着人文关怀。自然,民生新闻的语言就要具有简洁明了、适合流传的特点。为了便于广大观众充分理解报道内容,民生新闻语言的运用基本是在严格遵守汉语言使用规范上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它的创造性、形象性和娱乐性,与此同时,又不失客观性。

相比较而言,网络语言与民生新闻语言同样具有创造性、形象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它们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网络语言侧重主观性,而民生新闻语言侧重客观性;网络语言不规范,随意造词,使用错字,而民生新闻语言则是在规范使用汉字的基础上表现得灵活多变。因而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应用于民生新闻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

首先,在民生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会造成观众对语言文字的误读、误解和误用。众所周知,使用网络语言的多半是年轻人,他们使用“神马(什么)”、“青蛙(长得丑的男人)”、“恐龙(长得丑的女人)”、“有木有(有没有)”等新奇特的词汇来表达调侃之意,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在里面。但这些词语的意义,都并非是我们通俗理解上的意义,如果把这些词用于电视语言,无疑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偏差,特别是对于小观众和老年观众以及外籍人士来说。初学语言的人正是应该打好基础的时候,尚且走不稳就接触到这些新奇特的字词,将来如何跑得远、跑得快呢?而对于老年观众来说,则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其次,在民生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会削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位,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现代社会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用来代替其他事物和思想的东西,是人类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工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眼神、颜色等等都是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都是在大浪淘沙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留下来的。如果突然把这些语言换成网络语言又经不起推敲,那么,对于不熟悉网络的中年以上的人来说,在接受上就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和隔阖。

再次,在民生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会降低宣传效果。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文字语言的抽象性和有限性,无法穷尽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含义。美国一科学家经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做出几亿次各不相同的动作,但是人们却无法创造出几亿个语言词组来表示这些动作。所以语言符号对于越是抽象的信息,表现力越强,而对于越是具体的信息,描绘和反映起来越是困难。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声画完美结合才能给观众提供完整的信息,如果用大多数观众都不懂的网络语言来与画面结合,势必造成观众理解上的困难,进而降低宣传效果。

在关注网络语言应用于民生新闻的不妥之处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语言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传统语言文化发起挑战。规避不是明智之举,正视它才能找到合理使用它的有效途径。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曾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无疑,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语言现象,它已经从网络的虚拟世界逐渐扩散到现实生活中。作为传媒人,为了增加新闻的娱乐性、贴近性,在民生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也未尝不可,它可以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因为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在民间口头流传),但笔者认为应该摒弃那些粗俗化、新奇化、怪异化和数字化的字词等语言现象,至少在新闻标题中应该杜绝网络语言。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社会现象,一种不规范现象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因而作为宣传媒介的电视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应该慎之又慎。正视它,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而运用它,我们应该在时间中淘金。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娱乐性民生语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编排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娱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