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热点问题 做好评论节目
2014-03-21孙守平
孙守平
舆论引导,重在评论。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体普遍使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本着“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百姓呼声,针砭社会时弊,服务四个文明”的工作宗旨,我们清原电视台创办了新闻评论类栏目——《浑河观访》。作为这个栏目的责任人之一,从选题、采访到撰稿、编导和制作,浸透了我不少心血。这其中我感到只有把握政策、吃透“上情”,贴近现实、选准话题、反映呼声,启迪警示、论辩有力,评论栏目才有生命力,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一、把握政策,吃透“上情”是前提
搞好热点问题报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不但要有洞察是非曲直的政治辨别力和新闻敏感性,更要注意把握政策,吃透“上情”,这是搞好新闻评论的首要前提。
行动上的坚决源于理论的坚定,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没有深刻的报道。搞新闻评论,作者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牢牢抓住其“内核”,抓住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评论。所以,单凭个人的眼力和对问题浮皮潦草的了解是不够的,必须“沉下去”,观察、思考、判断,吃透上级精神实质,同时,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从而真正达到举好旗、导好向、服好务、唱好主旋律的目的。
二、贴近现实,选准话题是关键
只有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大众话题作为评论内容,才能评论言之有物,评得实实在在,论得掷地有声,提出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才能有针对性,也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1.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
百姓对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就医、就学、就业、养老等问题是否满意,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社会是否和谐。地方电台舆论监督报道应该紧紧围绕民生内容展开。结合县委、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围绕全县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选择了一系列“热门话题”进行评论。如针对企业转制、职工再就业、科技兴农、招商引资、村务公开、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进行舆论引导或舆论监督,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在群众中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选择具有典型性和社会热点的事件
媒体不是信访部门,不可能直接解决每一个听众投诉的问题,只能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和社会热点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媒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焦点事件,就会使大众关注媒体,形成一股舆论力量,使矛盾向着有利于大众利益的方向去解决。职工再就业是改革中的“重头戏”,也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围绕这个贴近现实的话题,先后在《浑河观访》栏目推出“闯荡市场天地宽”“再就业 转变观念是关键”两期节目。在片子中我们不仅运用了一般的电视表现手法,更主要的是采用了大量的同期声。我们请社会各界人士谈对“再就业”的认识,尤其是请一些再就业先进典型谈自己闯荡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切身感受,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这两个电视评论播出后,为再就业职工转变思想,拓宽就业渠道指明了方向,得到了相关方面的肯定和好评。
三、评价中肯,启迪警示是目的
新闻评论不仅仅是就事论事,更是重在通过剖析和评论社会事件、现象和问题,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阐述其中的道理,提出新鲜的见解,启发人的思路。
就业、创业可以说是近几年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针对转制中出现的种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转制企业职工迷惘、困惑甚至失望、抱怨等心理,我们及时抓住引导社会舆论的最佳时效点,在《浑河观访》中连续推出《转制,势在必行》和《创业:越过阵痛,创造新生》两期节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对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的访谈,揭示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失业所带来的阵痛是必然的,在所难免的,只有越过阵痛,才能获得再生。创造性的思维来自于创造性的实践,而创造性的实践必将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这两期节目播出后,在全县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达到了以事明理、以情化理、启迪警示、加强舆论引导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县企业转制的步伐。采访实践证明:评论节目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应时代的需要,选准突破口,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抚顺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