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要“走心”
2014-03-21王卢莎
王卢莎
事实证明,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正在新闻战线火热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构成了当下重要的新闻实践,而且逐步深化着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规律的认识,对于精品意识的强化,对于优良作风的坚守。作为一名称职的记者,首先必须带着紧迫感自觉“走转改”,带着责任感坚持“走转改”,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认为仅有贴近是不够的。而应当把写出赢得基层认同的佳作作为一项使命。这意味着,你关注的话题是大家所关注的,提出的问题在现实中是极具意义的,同时你的观点与报道是公正客观的。这一点,在做正面报道时,可能相对容易,但要写得让基层折服亦非易事。我的体会是,走基层,不仅需要腿,更需要感情,就是要“用心”。
古人云,行者无疆。在我看来,善思者,方能行无疆。要深刻认识基本国情、深切了解人民群众,就需带着思考沉下去。只有以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变万化中扣紧社会脉搏,新闻工作者才能书写时代的篇章。
走基层,要走出感情来。记者走基层,不是到了基层,或者说到百姓家中同吃同住几天就算“沉”到基层。从思想、感情、感受上“沉”进百姓中,才应是“走基层”的真正目的。记者如何才能做到思想、感情、作风“沉”进基层?这种感情,应该是与百姓与读者同进退共冷暖的感情。
走基层,就要用心切身体会基层人民的冷暖。2011年秋天,我乘火车、坐汽车、骑摩托车,通过跨凤城市爱河的铁道桥进入交通受阻的村落,采访“摆渡小学”。凌架爱河上空的铁道桥足有一二十米高,铁轨旁的小道只有不足一米的宽度,只够一侧通行,连接的铁板“吱嘎”作响,透过铁板接缝处,清晰可见爱河湍急的河水。走基层中,不仅有辛苦,还有惊心动魄,然而更多的却是收获的喜悦。用双脚、用真心“采”新闻,到老百姓中间听声音,才能感同身受,替孩子们发出《盼着上学路上有座桥》的呼吁。
过年这些天百姓的日子,是一个社会发展历程的集中展现。不管是百姓生活的变化,还是政府对民生的关注,都会较为集中地在这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因而,记者新春“沉”进基层,就能够亲身体会到这一历史发展的进程,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
随着这次波澜壮阔的新闻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我在2011年的春节期间也体验了一次“节日在一线”的过节方式。在农村、在基层,我真实地感受到普通百姓和一线工人的坚信、坚守和坚持。
大年三十的早上,当家人都在为除夕的年夜饭忙碌、张灯结彩迎新春的时候,我来到了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五龙背村。这里曾在2010年夏天遭遇洪灾,许多村民的房子被洪水无情地冲走。但记者在这里见到的却不是气馁和抱怨,对“党和政府不会放着他们不管”的“坚信”让他们在失去房子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重新建设起新家园。能在新房子里过春节更是让受灾群众赵连俊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想不到,大水冲倒了房子,半年不到还能在新房里过上大年。没有政府帮忙,我这一辈子也别想住上这样的大房子呀!”看着他因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而颤抖的手,我感同身受,一刻也没有停歇,赶写出稿件《受灾群众新房里过大年》传回报社。
当除夕夜的钟声刚刚敲过,在大年初一的凌晨零点,在人们仍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喜和团圆中时,我穿上厚厚的棉衣来到寒冷的大街上,和清扫烟花鞭炮屑的环卫工人孟杰一同体验她的大年夜,和她一起“坚守”在“节日一线”的工作岗位上。天儿很冷,我被冻得不时地搓手跺脚,孟杰戴的大口罩边缘也都是哈气凝成的白霜。“我们就是干这个活儿的,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甚至越到年节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越忙,早就习惯了。”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孟杰连续8个大年初一的凌晨坚守在街道上清扫的心声。我跟随着她的步伐,写出了稿件《从凌晨清扫到天明》。
正是由于下到了最基层,真实地感受到了基层百姓和一线工人的喜怒哀乐,听到了他们的生动话语,才使我真正感触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脚步踩实,才能写出清新自然的文字。“走基层”不应该只在一时,更应该使之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长期“坚持”不懈。
2012年,我亲临凤城市大兴镇采访,深切感受到当地农民文明向上的精神境界。这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在农民中广泛开展的“农民党员星级管理”活动。在活动载体行之有效的带动引领下,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采访,记者并没有就活动本身写活动,而是更深入地看到了活动本身以外的效益——农民们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精神财富,更得到了物质奖励,可谓物质、精神双丰收。由此采写的作品立意深邃,农民“追星”,并非就“追星”而“追星”,更进一步体现出“追星”的深层意义,最终落脚在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经济发展上,意义深远。
这些都得益于“走转改”。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百姓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百姓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这是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媒体人最直观的感受。
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媒体推出了一批文风清新的新闻作品。“走转改”活动当然要推出精品力作,但又不能只写出好作品。
我们在“走转改”活动中,既要打造新闻精品,更要锻造新闻理想。参加了“走转改”活动回来,记者们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是“感动”。普通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生产生活一线的奋斗,质朴而感人。无论是重点工程工地上艰辛的劳动,还是快递工人一天上百趟的爬楼梯,无论是农民对土地的真诚,还是普通科技工作者对图纸的精耕,都充满着感人的力量。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只要我们真正走近他们,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一定会生出一种“感动”。
感动之外,走基层还要有一个从感动到自觉的转化过程。我们要把在基层体会到的感动转化为深入群众、转变作风的自觉行动。同时,每一个记者的感动和自觉,要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转化为新闻媒体的集体追求。有了这样一种集体追求,我们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给人以力量。“走转改”活动的成果要得到巩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走转改”活动要长久地、持续地开展下去,我们就必须要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锻造服务人民的职业理想。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丹东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