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同”,方有与众不同
2014-03-21李波
李波
在百度上以“雾霾”为关键字进行新闻标题搜索,呈现在眼前的新闻有1690000篇,有报道雾霾天气来袭的消息,有指导如何应对雾霾的专家访谈,还有探索雾霾商机的新闻延伸,可谓五花八门。
围绕“雾霾”这个热词,每个行业的记者都在做自己的文章,跑教育的提出雾霾天不适合上体育课,跑环卫的提出要给工人发“雾霾补贴”,跑娱乐的则借明星之口倡议防霾。但是当我们把报道的范围从“雾霾”缩小到“雾霾罚单”时,可做的文章就没有那么多了。
这时候怎么写、怎么编,怎样才能让读者看到期待的风景、怎样才能消除读者心中的疑惑就成了编辑、记者不停思考的问题。面对“雾霾罚单”,采编人员最终选择什么样的着眼点来表现新闻的价值,也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新闻角度。
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不同媒体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重视程度也差别明显
2013年12月10日,辽沈地区的主流媒体都有同样的新闻见报,内容就是截至2013年10月末,涉及全省8个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罚缴资金已达5420万元。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各家媒体选择的角度不同,呈现出的报道也差异巨大。
《辽宁日报》在二版见报消息的标题是《5420万空气质量罚金“反哺”大气治理》,《沈阳晚报》在二版报道的标题是《辽宁八城市因空气质量差挨罚》,《半岛晨报》在A12版报道的标题是《我省首开“雾霾罚单”大连被罚160万》,三张报纸三个不同的着眼点。
面对省直部门传递出的工作信息,《辽宁日报》按常规把消息发在了二版,标题侧重罚金“反哺”大气治理的处理也体现出了编辑的思路。《半岛晨报》和《沈阳晚报》也以半个版以上的块头显示出对这一新闻的重视,《半岛晨报》还在一版二题的位置进行了导读。
同日的《辽沈晚报》、《华商晨报》,对这一新闻都格外重视,同时在一版进行头题导读。
《辽沈晚报》一版头题的标题是《最重“雾霾罚单”开给沈阳3460万》,标题下的提要是:“辽宁开出首批罚单共5420万 省内八城市受罚 空气质量排名盘锦第一 沈阳倒第一”。《华商晨报》一版头题的标题是《沈阳空气质量全省末位被罚3460万》,提要内容有具体罚单,也有罚金的用途。
两张立足沈阳的都市报都把报道的重点标在沈阳被罚3460万上,但是两张报纸选择的报道角度还是出现了细微的差距,《辽沈晚报》强调的是最重“雾霾罚单”开给沈阳,《华商晨报》的强调的是沈阳空气质量全省末位。
面对重要新闻的第二落点,不同媒体在二次加工时都会选择自己的关注重点
辽沈媒体同时将这一消息见报时,正值全国大部分城市深陷“霾伏”,中央媒体随后集体跟进。新华社在12月10日上午就播发了通稿,标题是《辽宁开出雾霾罚单 8城市被罚款5420万元》,500多字的消息先说罚单,再说如何考核、怎么处罚。
同样作为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在处理这一新闻的第二落点时因为报道的时机不同,着力点也明显不同。
《人民日报》在12月11日第11版以《雾霾罚单 谁来埋单》为标题进行了报道,文章在传递辽宁开出雾霾罚单这一新闻时重点强调了罚单引发的争议。支持者认为,“罚单”意味着今后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不可懈怠,起到倒逼地方政府的作用;质疑者提出,“罚单”到底是由谁来出?最后会不会由纳税人埋单。文章不仅是呈现了几位网友的声音,还采访了辽宁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由其给予正面回应。
《经济日报》将这一新闻直接发到了12月12日一版,而且几乎就是头题的位置,但是稿件只是一个短消息。文章的肩题是《首次给八城市开出“雾霾罚单”》,主标题是《辽宁铁腕治理大气污染》。
《光明日报》在12月12日的第5版以《天价罚单能否突破“十面霾伏”》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着力呈现了“罚单”背后的故事。文章第一个小标题是“天价罚单,开给谁”,报道罚单始末,并提出了支持和反对的两种声音;第二小标题是“雾霾罚金流向何处”,以市民的疑问引出辽宁省环保厅厅长朱京海的回应;第三个小标题是“罚单之外还要有‘组合拳”,详细解读了辽宁省近段时间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中央媒体在跟进报道中因为着力点不同,呈现给读者的风景也完全不同,每一家媒体都希望自己所打开的“窗口”能展示出新闻的延伸价值,并希望能在读者中引发共鸣。
面对焦点事件,谁能走出“大同”谁就能与众不同,就会给读者清新的感受
在新闻的第一落点,媒体的核心工作是准确地评估新闻的价值,并以读者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价值,即以最优的角度展现新闻价值,吸引阅读、引发关注。
面对共同的新闻资源,辽沈5家媒体有的突出端庄、有的强调地域,而《辽沈晚报》和《华商晨报》则想到了一处,他们用同样的材料做出了不一样的大餐,做出了不一样的口味。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两家报纸同时将这则工作新闻提升到重大新闻事件的高度,处理成一版头题、包装成当期的卖点。相比之下,《辽沈晚报》的处理更加大胆、更贴近读者,在报道中紧密结合当时雾霾不断的天气状况提出了“雾霾罚单”的概念。
走出“大同”就能与众不同,就能呈现出令人叫好的独家新闻。从中央媒体的跟进报道上看,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在标题上都标出了“雾霾罚单”四字,这种共同选择对《辽沈晚报》来说无疑是一种认可。
在新闻的第二落点,媒体的核心工作是在原有信息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可以深入调查、还原事实,也可以提出疑问、追寻真相,当然,同样重要的工作是以什么样的着力点进行表达,让延伸出来的新热点、新观点再次打动读者。
跟进“雾霾罚单”,《人民日报》在第二天的报道中准确把握了事件发展的节奏,将重点突出在“谁来埋单”的争论上,提出两种对立的观点,并请来新闻事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事人进行回应。《光明日报》在第三天的跟进报道中主要是追问“罚单有用吗”,虽然也呈现了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但是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罚了谁和为什么罚,而是雾霾罚金流向何处、当地政府会不会一罚了之。
同样的新闻事实,角度是决定报道成败的关键。在有关“雾霾罚单”的一系列报道中,《辽沈晚报》不仅在新闻的第一落点就对新闻价值做出了准确的评估,还选择了一个可以打动读者的着眼点;《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第二落点的跟进中,虽然选择了不一样的着力点,但都通过精准的把握回应了读者的关切,通过深入的挖掘解答了读者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