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20李长征
李长征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引入青年教师导师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80-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逐步增多,而青年教师渐渐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的主导力量,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成为迫切的问题。“理论强,经验弱”是青年教师的普遍写照,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之顺利完成从陌生到适应、再到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引入导师制不失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内涵及必要性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为刚走上高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导师,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能力。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刚从学生群体走出来的青年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教学水平,尽快融入学科队伍、适应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现实困境
尽管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在教师思想、专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仍暴露出些许不足之处。
(一)导师人员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建立导师组工作制度,采用“多对一”导师指导模式,即多位导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这充分发挥了导师群体力量。但倘若导师人员设置不合理,其预期效果就将大打折扣。首先,在不少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并没有实行双向选择的原则,而是以指定为主,青年教师只能“被迫接受指导”,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对话基础,会大大削减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际效果。 其次,负责或参与青年教师指导工作的教师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青年教师,履行导师职责;再者,导师组成员大多来自同一个教研室,研究方向相近,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会限制其专业视野,使其无法获得更多其他领域信息,不利于专业成长。
(二)师徒双方参与性不强
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师徒双方的协调配合,现今少数导师与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重视不够,参与性不强,导致导师制空有其名,其作用难以显现。就导师而言,大部分导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及行政工作,少数导师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要参加岗前培训、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担任新生班主任、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熟悉周边环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无瑕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制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校方配套措施不完善
当前某些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归根到底,是校方配套措施不完善,执行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过程监控及管理,这势必挫伤导师及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分为三个主要步骤进行。
(一)双向选择
为了改变传统的“结对子”误区,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对于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的选择应实行自愿“双向选择”。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性格等因素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二)悉心培养
导师制正式开始实施后,指导教师、各院系及教务处就要对接受培养的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追踪监控。指导教师负责与青年教师的直接联系,负责解决青年教师在思想上、生活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遇到的困难。在培养期,听课,即教学观摩是导师制培养最核心的环节。通过教学观摩,青年教师可以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观察指导教师是如何操纵课堂教学的。还可与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寻找闪光点与不足。
(三)公正评估
培养期满后,收集相关资料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评估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每位参与培养的青年教师要提交的资料包括听课手册、培养期考核表(考核表中包含培训计划、指导教师评语、总结等),以及其他可以作为评估依据的书面材料。随后,各系向教务处提交相关的评估资料,教务处根据青年教师在培养期的表现、指导教师的评语及其他考核材料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并以发文的形式公布考核结果。未通过考核的要进行另一个培养期的培养,直到通过考核。
四、解决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导师职责
导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修养教育,传授科学的教育思想、学术道德等,在师德师风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给青年教师做出表率,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导师应熟悉青年教师的情况,针对青年教师个体制定指导方法和培养计划,要在备课、教学、课后辅导、期末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给予青年教师以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进度表、认真备课、及时做好课后总结,指导青年教师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理清任教课程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对上课效果作出具体评价与指导,交流授课心得。同时,导师应协助青年教师申请各类课题,熟悉科研环境,锻炼科研能力。
(二)严格挑选导师
导师的素质和能力是确保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必要条件。作为导师,需要有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以及高尚的师德,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且与青年教师为同一学科专业方向,这是选择导师最基本的要求。endprint
(三)完善配套设施
1.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改进岗前培训方式,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学校每年组织新聘用的教师集中参加青年教师校本课程训练班,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师德师风、教学规范、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等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教育基本规律、了解教师行为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2.加强青年教师的学术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有序组织安排青年教师走向业界,加强应用性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适应应用型教学需要,对在教学和科研上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优先进入学术梯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
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建立青年教师与导师之间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的关系,鼓励青年教师与导师之间充分沟通。导师必须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中关心青年教师,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重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为学校做出贡献。
(四)明确考核要求
要细化考核的具体指标,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标准,严防执行过程流于形式。考核从多个方面展开,根据考核的时间,对正在培养的青年教师进行年终和不定期考核,对不定期考核中发现问题的青年教师,要及时提出意见,对终期考核不合格的青年教师,要进行另一个培养期的培养,直到通过考核。对导师履职情况,学院教学委员会每年度对导师指导情况考评一次。考核形式上采取教师自评和民主评议等方法,分别对青年教师导师制预期达到目标以及导师初期制订的针对青年教师个人的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估,并反馈给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改进和提高的机会。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评价结果优秀的青年教师及其导师给予相应的奖励,调动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五、结语
高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的有效措施,也是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研工作的有效途径。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且亟待解决的。我们需正视这些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 进,沈德艳.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
[2] 陈香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省M校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1).
[3] 李小敏,王益兰.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组织实施及其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4-5.
[4] 袁婷,左晓兵.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解决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6):15-17.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