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供应链模型构建及相关研究述评

2014-03-20宋华贾景姿

商业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宋华 贾景姿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催生了全球供应链的加速形成,全球供应链及其管理遍及营销管理、国际贸易、战略管理、运营和采购管理以及经济学五大领域。本文试图综合这五大领域有关全球供应链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整合,提出在全球供应链形成阶段,国家、产业及公司等因素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战略选择;在全球供应链运作阶段,不同的关系类型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绩效获取和战略变革。

关键词:全球供应链;离岸外包;全球采购;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之间贸易环境进一步宽松,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工资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构建了生产网络,各种产品、资本、运输、服务、专有技术和知识的转移等越来越多(Ball和 McCulloch,1999)。针对以上种种转移过程,核心企业有意识地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遍及全球的供应链系统。因此,全球供应链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供应链,它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供应链系统扩展至全球范围,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目前,已知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商务管理、运输和采购管理等。如何把以上这些领域内的研究综合起来,形成全球供应链相关研究的全貌,促进学者们对全球供应链全面地探讨与系统地研究,成为本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全球供应链相关研究内容与层级框架

尽管对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区分全球和国内情境的不同,并强调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全球情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拥有供应链管理的所有内涵,如供应使用的是垂直视角而不是水平视角,链意味着多个参与者,管理说明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活动或努力。因此,全球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全面、迅速地把握全球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对供应链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并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覆盖全球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宏观控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全球竞争力的目的。

在国际商务领域,一般把全球供应链管理称之为全球采购,Mol(2001)就把全球采购定义为:为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在国际的、集合的情境下管理生产输入的决策过程。全球采购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公司在国外采购内部和外部资源的程度及由此带来的绩效影响。但是,从战略管理和营销管理领域来说,国外供应商与客户的管理,基于双边关系的国际供应网络架构,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都应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全球供应链的产生是国际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而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供应链产生和国际化生产发展的基础。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工序的不同或者零部件对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比例的投入要求的差异,将不同的工序或零部件生产,在空间上分散到不同的区域或国家进行,各个区域和国家中的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或供应。产品内分工包含企业内、企业间分工两种形式。企业内分工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国外某些企业产生跨国公司实现,企业间分工通过独立厂商之间合作进行,例如离岸外包。因此,在上述全球供应链产生的基础上,离岸外包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范畴内研究较多的一个独特领域,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特殊模式。外包的概念指企业为了整合利用其专业化资源、降低成本,发挥核心竞争力,把某些业务转给公司的外部供应者,而不关心供应者来自国内或国外,离岸是把某些业务转给国外供应者,而不关心供应者来自企业外部还是内部。所以,离岸外包是指跨国企业或组织将非核心业务和部分关键业务剥离到其它国家的其它企业的行为。离岸外包的外包商与其供应商来自不同国家,业务活动具有跨国、跨企业性质。

在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内研究较多的另一个独特领域,就是对外直接投资(FDI),FDI也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特殊模式。对外直接投资指跨国公司在海外控制企业部分产权、参与管理经营的商务活动,其形成的过程意味着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或离岸外包之间进行选择,通常是全球供应链战略选择的一部分(Helpman,2006)。此外,在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后,企业内部的产品跨国流动,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看也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LALL(1978)证明了技术强度、对外直接投资的程度、生产流程的可拆分性,以及是否需要售后服务等产业性质决定了公司内出口(即母公司对其海外附属机构的出口)的管理模式,即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Mike W. Peng在其《全球商务》一书中定义了四个业务活动单元,其中涉及到全球情境的就有离岸外包和圈养资源。圈养资源(captive sourcing)指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工作在企业内部完成。但是在国外,其定义在概念上类似于对外直接投资(FDI)。因此,即使对单一企业来讲,价值增值活动也可能遍及世界各个地区,从而利用最佳的区位和专业优势开展商务。

基于以上全球供应链研究内容的广泛性,本文对其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并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见表1),以便条理清晰地对其概括全貌。在该分析框架中选择了两个纬度,把全球供应链相关文献区分为六个不同的研究主题,这两个纬度为分析层级和研究重心,其中分析层级区分为国家和产业研究、公司层面研究和买卖关系研究三个不同的层级,研究重心区分为管理行为和前因研究,以及管理绩效研究两个不同的侧重点。

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

1. 走向全球。国家的不同意味着文化与制度的差异,而全球供应链管理正是基于不同国家的情境进行研究的。由于母国和东道国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中规则元素、标准元素和文化认知元素的不同,为企业提供了不同的强制规范、标准约束以及合法性认知。因此,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决定了组建何种形式的供应链和不同的管理行为。产业特征包括产品特性、产业的不确定程度和竞争程度,也同样会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组建形式。由于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国家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战略侧重点明显不同。因此,国家和产业的不同是最能寻找到支持不同全球供应链模式的理由。

2.区别绩效。在国家、产业层面上,关于供应链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典型的有Berkowitz和Mohan(1987)的研究,他们把全球采购和Porter(1985)提出的价值链结合起来,论证了只有在管理活动中产生价值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而价值的产生得益于规模经济。Gibbon(2002)以全球供应链管理较少关注的零售产业为例,论证了全球采购战略,这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基于财务考虑,而是基于“零售家”的动机。

三、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公司层面研究

1.全球采购。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能力、规模、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公司历史。以上因素甚至包括公司国别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组建模式,包括海外市场的服务模式、制造技术和生产规划、内部和外部供应商的选择、自制或采购选择(Davidson,1982;Cavusgil,1993),而且影响了全球供应链定位决策(Casson,1985 ;Pearce,1979)。Leff是较早(1974)在该课题上进行了研究,其文献也是该课题的经典文献。Leff对于在欠发达国家建立海外机构的定位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汇率水平和波动情况以及竞争者行为都对定位决策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化阶段理论(Johanson和Wiedersheim 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是企业在面对本身和外部环境变化时,逐步调整其全球供应链战略的动因理论。随着企业能力、规模、国际地位的变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企业由浅入深的国际化过程,也是企业自身能力、地位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鲁桐(2000)提出了国际化蛛网模型,即企业国际化程度反映在企业的六个侧面: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和跨国化指数。他用这六个方面的量化指标构建一个平面六维坐标系,在六个坐标轴上找出相应的各点,并依次连接构成一个六边形。由于其酷似一张蛛网,故称为“蛛网模型”。蛛网模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企业各方面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组建或融入不同全球供应链模式的影响。

关于跨国企业如何在自己生产、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包、离岸外包等生产方式之间进行选择(Helpman,2006),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全球供应链战略选择的动因。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Grossman和Helpman(2005)论证了搜寻匹配客户的效率、产品是否具有可替代性,以及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决定了企业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是选择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还是外包生产组织模式。通过研究美国企业的跨国业务,Antràs(2003)发现美国与资本富裕国家之间的贸易倾向于公司内贸易,而与资本稀缺国家的贸易倾向于离岸外包贸易。

通过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Buckley 和Casson(1976)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是基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高,而避免产品所有权交换的一种管理模式。跨国企业以内部化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产品(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术、信息、商誉等)。因此,基于资源的考虑,即对知识产品的需求,或者是基于成本的考虑,即降低交易成本,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地位的不同,采取内部化方式构建其全球供应链。

离岸外包能够通过节约成本、获取资源提供价值,不同的是其节约的不是交易成本,而是基于接包国和发包国人力资源成本、生产成本等的差别而节约企业经营成本,获取的资源主要在于技术和市场等知识的渗透,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和过程的改善。Deardorff(1998、2001)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进行离岸外包的主要动因,是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化,而外包决策是在充分权衡要素成本节约和交易成本增加之后所做出的。此外, Grossman和Helpman (2006)研究了在考虑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是选择国内外包还是跨国外包,这取决于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和外包国家的经营成本。Swenson (2005)利用外部采购模型(model of OAP outsourcing) ,论证了当一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时,美国在该国的加工装配等外包活动将增加;相反,当其在该国的竞争对手劳动成本上升时, 美国在该国的加工装配等外包活动占其整体外包活动中的实际份额将下降。

2.成本效益。在该层面的绩效研究方面,中外学者们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全球供应链管理实践,对企业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实证领域证明了全球供应链管理实践,能够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以及改进整体竞争地位。供应链管理实践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绩效的决定变量,Li等学者(2006)提出了一个五维度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概念框架,并选取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率为企业绩效的最终变量,表明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能够直接和间接的提高企业的市场和财务绩效。

另外,全球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成本和绩效的影响也是显著的。Murray、Kotabe和Wildt(1995)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国际采购战略对公司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影响。他们采用交易成本模型,证明了在高度资产专用性情况下,公司能够从国际活动中获取更多回报。此外,外包有利于财务绩效的获取,但不利于市场绩效的获取,因此一个公司采取何种绩效考核标准,决定了该公司应该采取何种国际采购战略。Zeng和Rosseti(2003)开发了一个管理模型,以评估全球采购的物流成本,并采用一家美国航空公司与其中国供应商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Holger等(2004)认为短时间内企业通过离岸外包,进口中间产品寻求生产成本的节约,可使企业的生产函数外移,长期则改变了生产要素投入份额的不同而影响生产力。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宋华、刘林燕和李文青(2011)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国际化程度与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不够高,对企业绩效存在着影响。在国际化初级阶段融入全球供应链并积极提高全球供应链管理水平,将会给企业的绩效带来提升和保障。

四、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层面研究

1.关系系统。根据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组织机构与组织机构之间的网络是相互关联的。若要了解某个组织机构的行为,需要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任何利益相关者关系都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发展和培育与分包商、供应商、分销商和批发商的关系,以获得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生产和经营要素。

供应链竞争力的实现需要相关利益方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质量源自于学习和信任这两个战略要素。通过国家之间的对比分析,买卖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不仅依赖于稳定合法的政治和社会制度(Lane和Bachman,1996),而且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基于对信任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会建立不同的合同信任、能力信任和商誉信任关系(Sake Helper,1998)。Dyer和Chu(2000)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企业,发现信任源于重复多次的交易,而日本长期嵌入性的关系也起到部分作用。Carter(2000)考察了国际买卖关系的道德层面,以实证方式论证了不道德行为对关系质量和绩效的影响。

2.综合绩效。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客户满意度,要达成客户满意的目标,全球供应链管理必须强调供应链中各合作伙伴的集成,以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只有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高。所以,供应链优化更多取决于双方在互相学习和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关系质量,而不只是数量(Dyer, 1997;Eltram、Tate和Billingham, 2004)。Leonidas(2004)从研究上下游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为制造商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为产品线提供持续的原材料供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取最低的进货价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供应商参与到制造过程评估中,从而改进产品线;同时还提出良好的客户关系能提高客户重复购买率;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减少客户损失率,运用顾客的意见设计创新产品,还可以从顾客那里获取有用的市场信息。Vonderembse和Tracey(1999)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供应商选择和供应商参与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他们认为建立供应商选择标准和发展供应商参与,可以加强买卖双方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既可以减少原材料供应不稳,增加送达准确性,提高入库产品质量,也能够减少在途损失等,两者都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Zhou和Benton(2007)通过对125家北美制造商的数据进行分析,证实有效的信息共享能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且有效的信息共享对于企业获取绩效是至关重要的。Chin(2008)等学者认为信息分享能力,通过影响供应链架构和买卖关系结构,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Kotabe、Martin和Domoto(2003)针对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考查了供应商关系对绩效的影响,认为长期关系虽然并不能促进标准知识转移交换,但却能够促进创新知识交换,进而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Murray(2001)指出高度专用性资产,可以加强基于战略联盟的全球采购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此外,离岸外包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绩效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Grossman和Helpman(2002)发现企业采取外包经营,可以获得专业化分工生产时技术外溢效应所带来的利益。Acemoglu等(2002)通过建模证明了科技含量最高的IT 业,随着外包业务数量的增加,技术进步非常显著。郎永峰和任志成(2011)实证研究了中国软件行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证明中国软件行业获得了技术外溢的益处,提高了本土软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全球情境下,空间的纬度跨度较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涉及到不同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而供应链管理又要求合作伙伴的集成、分享与配合,制度与文化的差异无疑成为风险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供应链设计上需要加大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通过相互信任与学习的关系构建,有效降低风险指数,保证目标绩效的获取。

五、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整合模型

根据上述对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全球供应链研究可以分为全球供应链形成和全球供应链运作两个大的理论框架,尽管不太明晰,其中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转化,但很明确的是国家地域的不同,资源优势的不同,制度与文化的不同等,综合起来成为国家层面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的动因(Dunning,1975;Mike W. Peng,2009);产业内产品特征的不同,产业的不确定程度和竞争程度不同等,综合起来成为产业层面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的动因(Venon,1966;cartwell,1990);公司规模和能力的不同,其需求的不同,在供应链中的历史与地位的不同等,综合起来成为公司层面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的动因(leff,1974; Casson,1985 ;Pearce,1979)。

图1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整合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整理

在关系层面,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与运作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全球供应链战略影响了关系系统的建立与运作,而关系系统及其所带来的整体绩效情况,又反过来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战略变革。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其中国家产业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成长因素的影响,分析层级的不同,实际上为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研究问题。例如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一方面为政策制定者和政治家们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为公司管理者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提供指导。而公司层面的研究为公司战略制订者提出全球采购的比例和离岸外包所在地的问题,关系层面研究则在给定的制度与文化情境下,为如何管理供应商提出了管理与执行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和解决这些管理问题,全球供应链从形成到运作的整体架构就初步形成了。

在全球供应链战略选择完成后,在供应链中的每个公司都面临着关系系统的建立与维护问题。关系系统包括关系类型,即供应双方是信任还是合作的关系;还包括关系治理模式,即供需之间是层级治理还是市场治理,在风险控制上是进行过程控制还是结果控制。在关系系统的建立与维护方面,国家、产业及公司的影响因素以及全球供应链战略选择,均对供需关系的管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Lane和Bachman,1996;Sake和 Helper,1998;Dyer和Chu,2000)。在这个过程中,全球供应链形成后,其关系型资产即关系长度和专用型资产,以及文化距离的不同调节着关系的变化和战略的调整,并进而为供应链带来不同的财务绩效、关系绩效或竞争优势(Kotabe等,2003;Murray,2001)。因此,研究重心这个纬度完全是两阶段决策过程的镜像体现,第一个阶段管理行为和前因就是分析相关情境因素进行决策,第二个阶段管理绩效则是评估决策的影响和绩效。在分析层级纬度上,国家、产业和公司等方面的因素交互,决定了企业的供应链政策和供应链实践,而在研究重心纬度上,绩效结果一方面决定于供应链设计与执行的匹配,另一方面决定于供应链设计是否与国家、产业和公司的影响因素相匹配。

六、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全球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多角度、多方法的跨学科研究课题,要将其完全综合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本文按照两个纬度进行了分类,但仍不足以将所有该课题的研究包罗进来。此外,根据全球供应链定义,其研究范围非常宽泛,从全球供应链的战略形成到全球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寻找合适的伙伴到与合作伙伴保持合适的关系,几乎涉及到在非本国开展业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每一个方面的研究如果不充分考虑其外在关联性都是片面的。因此,为了拓展、加深全球供应链的研究,为经济全球化情境下的企业跨国业务提供理论指导,现提出如下几点研究展望:

1. 全球供应链管理分布在营销、战略和组织、经济学、国际商务,以及运作和采购管理五大独立的学科领域,目前除了国际商务及战略管理之间、国际商务和营销管理之间存在互为引证的情况外,其它领域内的研究相互都是独立的,对于不属于自身领域的研究并未过多涉及,也很少引用其它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是,往往一个领域内的研究结果能为另一个领域内的研究提供很好的佐证,甚至导致该研究领域内观点的转变和调整。例如在营销管理领域内,关于制造商向代理商采购销售渠道的论证,颠覆了原有对供需方的定义,进而影响到战略的选择与执行。当然,营销与战略的结合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体现,而在全球供应链范畴内,经济学与战略管理的结合也是显而易见的。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趋势影响着战略选择与执行,行业内普遍性的战略选择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与稳定。因此,跨学科研究—应用权变理论综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会极大地拓展我们在该主题的研究工作。

2.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的研究集中在模型构建、数据分析、案例及纯概念性的质性研究方法上,国内的研究涉及数据分析不多,尤其是多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如三角测量法更为稀少,而采用理论、测量、资料类型和资料收集渠道等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同时将统计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法(诸如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加强对于命题的解释,即能使管理研究既能科学地探索本质和规律,又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和管理启示,对于研究在中国情境下的全球供应链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针对全球供应链管理研究课题,由于涉及到供需多位参与者,使用数据的三角测量(data triangulation),即在开发问卷和收集数据时力图获取配对数据(供需双方的评判数据),可以更好地破除单一数据来源或单一渠道数据的局限性。因此,选定典型行业和企业展开调研、焦点访谈和案例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结合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再进行针对供需双方的配对问卷设计,针对供应链参与者的多方位数据收集,获取质性分析调研、档案或访谈数据以及一手问卷调研数据,最后进行统计性量化分析验证。这种研究方法的交互使用,即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的使用,将使人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上创造新的发现。

3. 在涉及供应链的研究上,一般较多应用资源基础观和交易成本理论,研究观点也多涉及资源互补和关系型资产,全球供应链的研究也不外乎如此,这与供应链所涉及到的交易属性及所交易产品或服务的资源属性紧密相关。但是,从交易成本理论的经济学属性延伸到代理理论,可以发现代理理论也是一个天性适合分析供需关系的理论基础,需方在供需关系中也是委托方,委派供方(也就是代理方)代表其利益工作,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同的有限理性和自利主义假设,当供需双方存在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时代理问题产生,代理理论的核心就是确定供需合同治理的方式是基于代理方的行为还是结果。在全球情境下,除了代理方天然拥有比委托方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还增加了两地或两国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在目标不一致的前提下,代理问题可能更显著,这为人们提出了新的管理问题,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基于代理理论视角,代理问题即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的发生,对于供应链绩效实现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成为全球供应链中风险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针对全球供应链中相对显著的企业环境异质性、空间与文化距离等风险因素,借助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对全球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找到关键制约点,建立包括正式合同控制和非正式有形和无形关系控制的供应链风险管控模式组合。

4.在全球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方面,有从卖方角度根据资源基础观对供方所拥有的资源能力进行研究,或者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方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进行研究,也有从买方角度对需方资源、能力专用性资产等进行研究,不同的角度分别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与发现。但是毕竟合作是双方的合作,必须考虑合作双方的交互作用,包括冲突与连通(conflict and connectedness);合同也是双方的合同,必须考虑双方在彼此关系中的定位,体现双方的互相控制,关系型资产包括关系长度、专用型资产,也是双方的资产,必须考虑双方的相互依赖、信任与承诺。因此,只有从买卖双方交互的视角,结合两国政治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情境因素,研究全球供应链参与者的合作关系,才能产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而形成贯通最初供方与最终客户的全方位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应对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Acemoglu, Daron, Johnson S1 et al1, Reversal of Fortune : 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Quarterly Journal o f Economics, 2002(11):1231-12941.

[2] Amy Z. Zeng and Christian Rossetti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logistics costs in Global Sourcing Processes. An implementation and Insigh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33(9).

[3] Ball, D.A., W. H. McCulloch, et.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ompetition[M].McGraw-Hill /Irwin, 1999.

[4] Dunning J.H.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

[5] Deardorff, Alan V. Weak Links in the Chai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2):197-209.

[6] “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 Discussion paper No. 422, 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1998.

[7] Grossman, Gene M. and Helpman, Elhanan. 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117(1):85-120.

[8] Outsourc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72:135-159.

[9] Hymer Stepher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M.I.T. Press,1960.

[10]Helpman, Elhann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Z].NBER Reporter: Research Summary, Summer, 2006.

[11]Janet Y. Murray, Masaaki Kotabe and Albert R. Wildt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A Contingency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1):181-202.

[12]Jeffrey H. Dyer and Wujin Chu,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 Japan and Ko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2).

[13]J. T. MENTZER, WILLIAM DEWITT,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2).

[14]Christal Lane and Reinhard Bachmann,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Trust:Supplier Relations in Britain and Germany[J].Organization Studies,1996,17(3):95-365.

[15]Mari Sako and Susan Helper,Dete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 Relations: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8,34:387-417

[16]Massaki Kotabe, Xavier Martin and Hiroshi Domoto, Gaining from Vertical Partnerships:Knowledge transfer,relationship Duration ,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U.S. and Japanese Automobile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

[17]Marvin Berkowitz and Krishna Mohan. The Role of Global Procurement in the Value Chain of Japanese Steel[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7,22(4).

[18]Martin Kenney and Richard Florida. The Transfer of Japanese Management Styles in Two US Transplant Industries:Autos and Electronic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5,32(6).

[19]Peter Gibbon. At the Cutting Edge? Financialisation and UK Clothing Retailers Global Sourcing Patterns and Practices. Competition and Change,2002,6(3).

[20]Sanjaya Lall. The Pattern of Intra-firm Exports by U.S. Multinationals,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8,40:22-209.

[21]Swenson, Deborah L. Overseas Assembly and Country sourcing Cho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6(1):10 -130.

[22]鲁桐. 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3]郎永峰,任志成.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行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5).

[24]宋华,刘林艳,李文青. 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10).

[25]彭维刚(Mike W. Peng).全球商务[M].刘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Ball, D.A., W. H. McCulloch, et.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ompetition[M].McGraw-Hill /Irwin, 1999.

[4] Dunning J.H.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

[5] Deardorff, Alan V. Weak Links in the Chai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2):197-209.

[6] “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 Discussion paper No. 422, 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1998.

[7] Grossman, Gene M. and Helpman, Elhanan. 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117(1):85-120.

[8] Outsourc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72:135-159.

[9] Hymer Stepher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M.I.T. Press,1960.

[10]Helpman, Elhann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Z].NBER Reporter: Research Summary, Summer, 2006.

[11]Janet Y. Murray, Masaaki Kotabe and Albert R. Wildt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A Contingency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1):181-202.

[12]Jeffrey H. Dyer and Wujin Chu,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 Japan and Ko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2).

[13]J. T. MENTZER, WILLIAM DEWITT,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2).

[14]Christal Lane and Reinhard Bachmann,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Trust:Supplier Relations in Britain and Germany[J].Organization Studies,1996,17(3):95-365.

[15]Mari Sako and Susan Helper,Dete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 Relations: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8,34:387-417

[16]Massaki Kotabe, Xavier Martin and Hiroshi Domoto, Gaining from Vertical Partnerships:Knowledge transfer,relationship Duration ,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U.S. and Japanese Automobile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

[17]Marvin Berkowitz and Krishna Mohan. The Role of Global Procurement in the Value Chain of Japanese Steel[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7,22(4).

[18]Martin Kenney and Richard Florida. The Transfer of Japanese Management Styles in Two US Transplant Industries:Autos and Electronic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5,32(6).

[19]Peter Gibbon. At the Cutting Edge? Financialisation and UK Clothing Retailers Global Sourcing Patterns and Practices. Competition and Change,2002,6(3).

[20]Sanjaya Lall. The Pattern of Intra-firm Exports by U.S. Multinationals,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8,40:22-209.

[21]Swenson, Deborah L. Overseas Assembly and Country sourcing Cho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6(1):10 -130.

[22]鲁桐. 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3]郎永峰,任志成.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行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5).

[24]宋华,刘林艳,李文青. 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10).

[25]彭维刚(Mike W. Peng).全球商务[M].刘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Ball, D.A., W. H. McCulloch, et.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ompetition[M].McGraw-Hill /Irwin, 1999.

[4] Dunning J.H.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

[5] Deardorff, Alan V. Weak Links in the Chai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2):197-209.

[6] “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 Discussion paper No. 422, 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1998.

[7] Grossman, Gene M. and Helpman, Elhanan. 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117(1):85-120.

[8] Outsourc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72:135-159.

[9] Hymer Stepher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M.I.T. Press,1960.

[10]Helpman, Elhann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Z].NBER Reporter: Research Summary, Summer, 2006.

[11]Janet Y. Murray, Masaaki Kotabe and Albert R. Wildt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A Contingency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1):181-202.

[12]Jeffrey H. Dyer and Wujin Chu,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 Japan and Ko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2).

[13]J. T. MENTZER, WILLIAM DEWITT,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2).

[14]Christal Lane and Reinhard Bachmann,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Trust:Supplier Relations in Britain and Germany[J].Organization Studies,1996,17(3):95-365.

[15]Mari Sako and Susan Helper,Dete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 Relations: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8,34:387-417

[16]Massaki Kotabe, Xavier Martin and Hiroshi Domoto, Gaining from Vertical Partnerships:Knowledge transfer,relationship Duration ,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U.S. and Japanese Automobile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

[17]Marvin Berkowitz and Krishna Mohan. The Role of Global Procurement in the Value Chain of Japanese Steel[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7,22(4).

[18]Martin Kenney and Richard Florida. The Transfer of Japanese Management Styles in Two US Transplant Industries:Autos and Electronic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5,32(6).

[19]Peter Gibbon. At the Cutting Edge? Financialisation and UK Clothing Retailers Global Sourcing Patterns and Practices. Competition and Change,2002,6(3).

[20]Sanjaya Lall. The Pattern of Intra-firm Exports by U.S. Multinationals,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8,40:22-209.

[21]Swenson, Deborah L. Overseas Assembly and Country sourcing Cho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6(1):10 -130.

[22]鲁桐. 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3]郎永峰,任志成.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行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5).

[24]宋华,刘林艳,李文青. 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10).

[25]彭维刚(Mike W. Peng).全球商务[M].刘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N素的实证研究
OFDI对中国就业影响的产业异质性研究
O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之国际贸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