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回族乡土文化,开发特色园本课程

2014-03-20婷,朱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回族园本乡土

刘 婷,朱 虹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作为生命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开始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预示着园本课程在现在和未来将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1]253-254。2001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体现了“园本课程”的理念,如“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具体情况出发,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切忌搞‘一刀切’”,“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实际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些规定实际上给“园本课程”的开发留下空间。坐落于中国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宁夏回族幼儿园更应该开发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让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物质形态,在幼儿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园本课程的含义

园本课程的提出来源于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校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同样“园本”即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2]。“园本”关注的是幼儿园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幼儿园,二是在幼儿园中,三是基于幼儿园。“为了幼儿园”是要以改进幼儿园工作、解决幼儿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幼儿园中”是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幼儿园自身的问题,要由幼儿园中的人来解决。“基于幼儿园”是要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挖掘幼儿园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幼儿园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所以“园本课程”是与普适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形式,指的是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或是在幼儿园之“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这里的“本”是指基础、现状、背景、条件等反映幼儿园现实的因素。换言之,“园本课程”也就是以幼儿园、幼儿、教职工的发展需要为主要出发点,立足于幼儿园和当地社区的实际条件,由幼儿园发起、并在幼儿园实施的课程,同时,园本课程也必须与国家、地方课程标准保持一致。[3]

(二)乡土文化

对于“乡土文化”含义,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台湾学者李佳玲等认为,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体[4]。李逢春则认为,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在长时间内形成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人文历史和群众生活习俗。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是统一的,对社会、人生的影响和教育也是相一致的[5]。本文中的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习俗[6],比如回族建筑、回族花儿等等。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

二、利用回族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园本课程内容

宁夏回族的乡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回族的历史资源、回族的民风民俗资源、回族的民间艺术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课程资源。

(一)回族历史资源

宁夏回族的历史渊源流长,从西汉初开始,宁夏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时,宁夏依旧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繁荣的经济使得丝路之路更为活跃,活跃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的商客包括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大唐接壤的大食(今伊朗)国民、波斯人以及中亚各族穆斯林,在商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中有部分人在宁夏境内长期逗留,成为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元朝时期,西域回回人大量进入中国,同时,宁夏的回回人口也快速增长。1227年蒙古军灭夏,迁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明代对回族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体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归附,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及固原等州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居点。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回族族体的正式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当地已成为回族的聚居区。清朝至今,宁夏的回族人民不断的繁衍生息,团结奋进,为宁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对优秀的回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接纳与传承。幼儿教育作为生命的启蒙教育,更应该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历史资源的途径之一就是课程的实施,所以回族幼儿园需要开发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应该将一些简单的回族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如回族的由来、回族发展状况、回族分布的地区等等,让幼儿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历史,使幼儿萌发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回族民俗资源

1.回族礼仪。基本礼仪的学习对于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如见面要道“色俩目”;入座时,要按辈份年龄入座;吃饭时,客人先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忌讳发出声音等等。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礼仪内容,如中小班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礼仪动作、问候语,大班则可以了解一些重要场合的礼仪内容。礼仪的学习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他们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2.回族节日。回族的重大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对于回族来说意义重大,回民过节时,都要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做礼拜,炸油香、馓子等,这些内容蕴含着重要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内涵,教师应适时的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让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传承民族文化。

3.清真饮食。清真饮食是回族餐饮的特色,“清”即纯洁无染,“真”即诚一不二,它有很多禁忌,如禁食猪肉、禁酒等。宁夏的清真饮食远近闻名,清真菜以牛羊肉为主,副食以油香、馓子、麻花等出名,饮品主要是盖碗茶,这些饮食资源非常丰富。幼儿园可以挖掘多样的清真饮食资源,渗透在各种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

4.回族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头部。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帽,妇女根据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不同,选择不同颜色的盖头,一般老年人戴白色盖头,中年人戴黑色盖头,青年女子或未婚女孩则戴绿色、粉色盖头,并且要用盖头将头发、耳朵、颈脖遮住。回族服饰的民族特色鲜明,幼儿园可以精心布置回族服饰区,让幼儿了解回族服饰、配饰,能够自己动手制作或绘画回族服饰,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提升其审美情趣。

5.回族建筑。体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便是清真寺。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和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清真寺的建筑很有特色,他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体现了回族人民的审美标准,它是穆斯林进行一切宗教活动、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清真寺,采访阿訇,了解清真寺的建筑结构特点、功能和作用,了解伊斯兰文化。

(三)回族民间艺术资源

1.回族花儿。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儿是回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它高亢、豪放、优美、悠扬,体现了浓郁的回族风格。幼儿园可以选择一些主题鲜明、韵律优美、结构简单的花儿作为园本课程的资源,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

2.回族剪纸。回族剪纸历史悠久,回族妇女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将回族剪纸推向了又一个高度,其主题丰富,从静物到动物,包括花、鸟、鱼、虫、人物等等,蕴含着丰富的意境,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幼儿园教师可以向幼儿传授独具魅力的民间剪纸技术,也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进行汇报表演,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3.回族刺绣。刺绣与剪纸关系密切,在民间,刺绣前多半先以剪纸的形式将所绣的图案纹样敷贴于被绣物上,方才行针刺绣。回族刺绣追求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绣品有嫁妆、妇女儿童服饰、生活用品以及经文中堂等饰物。在表现形式上,富有想象力,追求和谐对称,注重守恒中的变化,做工精细,形象逼真,配色艳丽和谐。幼儿可以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感受其和谐的配色、精致的针法、独特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组织实施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可通过教育活动、环境装饰、家园共育等途径进行。

(一)教育活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活动可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1.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盥洗、睡眠等[1]101。将园本课程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早晨入园时,播放幼儿熟悉的回族花儿、童谣或回族民间故事;进餐时,每天有计划地搭配特色的清真食品,教授一些基本的礼仪;午睡前,给幼儿讲述回族人物故事、趣闻轶事……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生活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总之,就是让幼儿园处处都有回族乡土教育的内容,让乡土教育资源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园进行各项活动的主要形式,它能使幼儿身心愉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中的幼儿最和谐、最真实、最自然,获得的体验更深刻[7]。以回族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教师可以开发、编写一些游戏,如可以编写儿歌、故事;编排回族舞蹈、话剧;编创体育游戏,让幼儿能够在各种游戏,如角色游戏、竞赛游戏、歌舞游戏、体育游戏中感知和体验乡土文化,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

3.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老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学的效果,承担着向幼儿传递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1]109。教学活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以分为学科教学活动、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区域活动。

学科教学活动。幼儿园中的学科教学活动主要指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中指出五大领域包括: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科学。多元的回族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回族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将会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可根据如下表格进行课程设置:

领域内容归属范围语言历史、传说、故事、英雄传记、儿歌、阿拉伯语等社会节日、饮食、礼仪习俗、禁忌等健康饮食、服饰、体育等艺术花儿、剪纸、刺绣、舞蹈、工艺等科学建筑、历史、人物等

单元主题活动。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1]169。相对于常规教育活动,单元主题活动更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具有系统性、灵活性等特点。如回族的古尔邦节临近,幼儿园可以此为主题,开展单元主题活动,如下图所示:

“古尔邦节”单元主题活动

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快乐、成功和自信。幼儿园可以将丰富的回族乡土文化资源投放到各个区域,如在美工区摆放回族的剪纸、刺绣作品,并配有相应的工具,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可以自己探索剪纸与刺绣的奥秘;在表演区展示回族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幼儿通过自己的表演、游戏,可以清晰地感受回族的服饰特点和风俗习惯;在阅读区以图画、绘本等方式,呈现有关回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幼儿通过的自主学习探究,将会更全面地了解回族文化……幼儿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环境装饰

幼儿最初的认识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回族乡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中,在楼梯、走廊、墙壁等的环境创设上,在兼具教育性、艺术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注重回族乡土文化的展示,让环境弥漫出浓郁的回族文化气息,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幼儿园的走廊挂放各种有关回族文化的图片;在墙饰方面,可以挂放一些回族的饰品或生活用品等。

(三)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宁夏的回族幼儿园有着丰富的回族家长资源,一些家长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多,幼儿园可以和家长合作,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幼儿园可以请一些在不同领域有各自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可以讲解回族的历史发展与民风民俗、展示清真食品的制作过程、演示回族剪纸与刺绣的方法、表演回族花儿等,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幼儿在家长、老师的陪同下一起参观清真寺,了解回族建筑。这样家长与幼儿可以一同感受回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增进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的促进家园共育。

传承回族乡土文化,开发特色鲜明的园本课程,让回族文化走进幼儿园,充实幼儿的文化底蕴,增进幼儿的民族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生存,充分发掘幼儿的个性潜能,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1):27.

[3] 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1.

[4] 李佳玲,吴连赏.国中实施乡土教学课程之协同行动研究[J] .环境与世界,2003(7):21.

[5] 李逢春.简谈乡土文化进入中小学文史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

[6] 张庆华,邵景进,张鹏.幼儿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4):9.

[7] 郑梅.让幼儿的心灵在体验中成长[J].幼儿教育,2006(9):16.

猜你喜欢

回族园本乡土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芬芳乡土行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