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观产品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质量
2014-03-20程虹
程虹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宏观质量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专家、全国企业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师资库专家,2009~2010年度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标兵,“2012质量之光”年度质量人物,“2013质量之光”年度质量人物,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得者。
李克强总理在9月1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提出要“实现宏观经济整体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的双提高”。这一观点与判断,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整体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指导意义。结合相关研究,可对“双提高”做以下解读。
“双提高”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武汉大学质量院长期以来一直以来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政策、理论与实证分析,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与政策咨询报告。政策研究表明,我国之所以长期重视经济增长质量,但却一直未能有效地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达到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与社会福利改善等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宏观经济增长质量与微观的产品质量之间相脱节,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与手段相混淆。研究同时表明,德国和瑞士等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国家,正是因为其有着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的品牌支撑,建立了坚实的微观产品质量基础,才能在全球经济波动以及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不足的情形下,仍然能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因而,李克强总理“双提高”的判断,是在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作出的。
“双提高”的实质是将微观产品服务质量作为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动力。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不可能再依靠大规模投资和高资源消耗来获得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增长动力。“双提高”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目标与动力的关系,在传统的动力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衰减的情形下,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更多地依靠微观产品质量的创新。武汉大学质量院的研究表明,微观的产品服务质量不仅能够不断地创造需求拉动GDP总量的持续增长,也能够使得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从而改善经济的投资消费结构,同时还能够提高单位资源投入的产出价值进而提升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而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更高的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在我国进入到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将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微观的产品服务质量上来。
改革是实现“双提高”目标的根本路径。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观产品服务质量不高,而限制微观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对产品进入市场前的质量审批行为不利于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地位的确立,使得企业没有进行质量创新的充分激励。需要通过改革破除阻碍质量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进行质量治理的制度创新。减少对于企业的事前审批,重点加强事后监管,通过企业的充分竞争来实现全社会更高的产品服务质量;加快质量技术机构的市场化进程,将政府所属的质量服务机构尽快转企改制,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面向企业提供有效的质量技术服务,提高质量信息的有效性;建立起由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共同构成的标准体系。政府除了在安全、环保等公共领域制定标准外,其他标准由企业和社会主体来制定并自愿实施,以充分发挥标准在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引进由社会第三方组织实施的商品比较实验制度,鼓励社会主体竞争性地提供各类商品质量信息,发挥消费者对于企业质量的监督作用。通过质量改革激发企业的质量创新活力,建立起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坚实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