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幸运和责任
2014-03-20李正权
李正权
质量与标准研究领域学者,《质量心理学》《面向战略的质量文化建设》等书作者。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讲话,从高层领导的角度上透露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30多年那样粗放型增长了,只有提高质量才能推动中国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质量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引进和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开始是TQC,后来是TQM,再后来是ISO9000),一直讲质量,说着“质量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质量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之类的话。虽然我们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赞誉,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MADEINCHINA”(中国制造)始终被人们当作低劣产品的代名词。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不到20年,就从根本上转变了产品质量低劣的状况,创造出质量奇迹,而我国的产品质量却始终上不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对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对GDP的盲目崇拜却是一个根本原因。
30多年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讲质量,不能仅仅只关注微观的产品质量,还要关注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当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问题时,微观的产品质量往往也会存在问题。在一个盲目追求GDP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即使有相当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往往也会浮躁起来,为了速度和眼前的利润而放弃质量。近年来,一些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都相当著名的外资企业,屡屡曝出严重质量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作为质量管理人员,应当放开眼界,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把产品质量低劣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社会。宏观毕竟是由微观构成的,事实上,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企业依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质量管理人员当然也难辞其咎。
值得庆幸的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新一届政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沉着冷静,决心通过深化改革,把粗放型的中国经济引入到集约型的、质量型的发展轨道上去。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早在20世纪末,朱兰等质量管理大师就推断,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经过世纪初这十多年的曲折,我们终于走到了质量时代的大门之前。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当为此感到鼓舞,更应当在全面提高中国经济质量的这场攻坚战中,在实现宏观经济整体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