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著录辨正
2014-03-20汪祚民
汪 祚 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安徽 安庆 246133)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著录辨正
汪 祚 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安徽 安庆 246133)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著录存在本为一人误为两人、人名用字错误、同姓名的两位作家未加区分、同一作者分卷著录、因文献依据错乱而致误等疏失,现从十二个案进行考辨。在订正疏误的同时,也为考察桐城文学渊源和撰述提供新的资料和线索。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桐城派;作家姓名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以下简称《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以下简称《撰述考》)两部著作,是“研究桐城文派最佳之工具”[1]。两书原分《桐城文学渊源考》十三卷及其补遗十三卷、《桐城文学撰述考》四卷及其补遗四卷,1929年刊于刘氏自己的丛书《直介堂丛刻》中。上世纪80年代,徐天祥先生对两书进行整理点校,合为一编而成《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由安徽黄山书社出版发行。据笔者统计,《渊源考》及其补遗,除其重复,共载录了以桐城派为中心的1 206位作家的生平学术资料和师承关系,并在《凡例》中特别列出307位成就突出的桐城派作家的姓名;《撰述考》及其补遗,除其重复,共著录了509位桐城派作家的著作。如将这三处具体作家姓名一一比对,并对其生平与撰述资料进行深入考察,就可发现两书在作家姓名著录上的一些舛误,整理校点本又未精细校勘,讹误尚存,现加辨正,以供两书读者和有志于桐城派学术研究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凡见于《渊源考》《撰述考》及其补遗中的原文,皆标出黄山书社校点本1989年版页码,引文中的空缺文字以□表示。
一、本为一人因失考而作两人
(1)“程□□,字于门”与“程晋芳,原名廷矿,字鱼门”
《渊源考》卷二:“程□□,字于门,□□人,乾隆召试中书。自方苞以古人之道作为古文,于门独深信而恪守其学……撰《程于门诗集》□卷。”(P117)《渊源考》卷三:“程晋芳,原名廷矿,字鱼门,号嶯园,歙县人。乾隆辛卯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师事刘大櫆,受古文法。其为文以归、方为宗……撰《勉行堂诗集》二十四卷、《卷首》一卷、《文集》六卷、杂著□种。”(P139)
从分卷著录看,刘声木将两处程氏视为两个作家:一个大名和籍贯缺失,一个是歙县的程晋芳。但两处程氏一字“于门”,一字“鱼门”,读音全同,就此可疑为同一人。据刘声木标注,其关于缺名程氏的记载出自陈浩的《生香书屋文集》(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二十三册)。考《生香书屋文集》卷二有《程于门诗序》一篇,其中说:“余游汴梁之七年,长子本忠携其友程君于门诗几卷,且述于门之意,谓其尝见余之诗而必欲得余文以为之序……于门老不遇,以乾隆某年召试为中书舍人。余二子识之于京邸,每相见,则规以学问。”陈浩《生香书屋文集》卷二《松坪诗草序》:“乾隆二十有三,岁次戊寅,余以退归游于汴。”据此陈浩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退休后游汴梁,游汴梁之七年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此年程于门通过陈浩之子程本忠请求为其诗集作序,陈浩应允作《程于门诗序》。而民国《歙县志》卷四《选举·荐辟》:“程晋芳,字鱼门,岑山渡人。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选进诗赋,召试行在,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道光《徽州府志》卷十一之四《人物志·文苑》载程晋芳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应南巡召试,授中书。”与陈浩《程于门诗序》介绍程于门“以乾隆某年召试为中书舍人”极为相似,且程晋芳应南巡召试授中书在乾隆二十七年,正是程于门请陈浩为其诗集作序的前两年,时间上极为吻合,可以进一步推断程于门即程鱼门。陈浩《程于门诗序》是应程于门请求而作,如果程于门与程晋芳为同一人,程晋芳诗集中必有陈浩序。再考《续修四库全书》收录了程晋芳《勉行堂诗集》,其卷首正好为陈浩“原序”。逐一对比,其文字绝大部分与陈浩《生香书屋文集·程于门诗序》相同,只有少量差异,且其中的“于门”皆被改成了“鱼门”。这就最终确证了程于门即程鱼门,《渊源考》卷二著录的缺名程氏与卷三著录的程晋芳为同一人。
(2)“陈□□,字石涯”与“陈绩,字桂馨,号凝甫,又号石涯”
《渊源考》卷十二:“陈□□,字石涯,建宁人,诸生。师事朱仕琇,受古文法,称高第弟子,有文名。”(P352)同卷又载:“陈绩,字桂馨,建宁人,□□。师事朱仕琇,受古文法,称高第弟子。”(P355)《渊源考》补遗卷十二:“陈绩,字桂馨,号凝甫,又号石涯。简重质朴,不苟言动,书法宗二王。”(P355)
很明显,刘声木是将缺名陈氏与陈绩视为两人,分条载录。但一字“石涯”,一号“石涯”,又皆师事古文大家朱仕琇,缺名陈氏与陈绩似为同一人。《重纂光泽县志》卷之二十八《寓贤录》:“陈绩,字桂馨,号凝甫,学者称石涯先生,建宁人。与金芑汀先生同受业朱太史门,皆为制艺名家,有金陈之目。”原来“石涯”是当时学者对陈绩的敬称。据刘声木的标注,其载录缺名字石涯的陈氏资料出自李祥赓的《读易慎宜》。《重纂光泽县志》卷之二十一《寓贤录》:“李祥赓,字舜廷,建宁人……其师朱太史仕琇稔其学行,延教诸生。临卒,戒家人无易他师,谓人师难得也。故先生馆朱氏最久。”《重纂邵武府志》卷之二十一《人物·儒林·朱仕琇传》载朱氏“所成就弟子在建宁则黄凤举、金荣镐、何曰诰、陈绩、李天炎”。可见李祥赓与缺名陈氏及陈绩皆为朱仕琇的弟子,而“石涯”是当时学人对陈绩的称号,那李祥赓的《读易慎宜》中提到了“陈石涯”一定是指陈绩。刘声木误以为陈氏缺名字石涯,视为另一位缺名作家单立条目进行载录,显然失考。
(3)“何□□,字穆岩”与“何曰诰,字梓崃,一字紫莱”
《渊源考》卷十二:“何□□,字穆岩,建宁人,诸生。师事朱仕琇,受古文法,称高第弟子,有文名。”(P352)同卷又载:“何曰诰,字梓崃,一字紫莱,建宁人。嘉庆□□拔贡,官候选训导。师事朱仕琇,受古文法,工古文。撰《深柳读书堂存草》□卷。”(P354)
刘声木是将缺名何氏与何曰诰分条载录,视为两人。然查考郑兼才《复黄力夫》:“承示何穆岩(曰诰)、李古山(祥赓)二君品学为庠中领袖,弟等职守,惟有举优,得以自尽。李君古山,前此固尝登荐牍矣,而逊谢不前。又屡请其所著《学易慎疑》(按应为《读易慎宜》),谦不欲居,然实彼此相爱敬。穆岩何君,皆称其善古文,如足下所云,而鲜及其为人。其落落自好,已可概见。”[2]从这段叙说可知,何穆岩就是何曰诰。何曰诰字梓崃,则穆岩为其号而非其字。由此可证,刘声木将何穆岩与何曰诰视为两人分条载录是失考的。
二、姓名用字错误
(4)“高嵩瑞”应为“高崇瑞”
《渊源考》补遗卷四:“高嵩瑞,字辑之,号药房……官颍上县学训导。师事秦瀛,受古文法……撰《寒绿斋小集》十二卷,《粉廊剩稿》二卷。”(P193)《撰述考》补遗卷二著录有“高崇瑞撰述”:“《泖东诗课》□卷。”(P456)
高嵩瑞与高崇瑞是两人还是一人呢?光绪《松江府续志》卷二十四:“高崇瑞,字药房,华亭人。嗜学多闻。诗为钱塘吴锡麟所赏,兼工骈文。由拔贡生中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颍上训导。”“与其兄崇瑚及同邑殷绍伊、姜皋诸人结诗社,时有泖东七子之称。”同书卷三十七《艺文志》著录高崇瑞《寒绿斋诗古文词》十六卷、《外集》四卷,并评曰:“崇瑞骈体文清丽芊绵,散体文古拙清淡,诗以淡雅胜。”又《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寒绿斋集》十二卷”条下曰:“今存《寒绿斋小集》十二卷,附《粉廊剩稿》二卷,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上海图书馆藏。”其作者亦作高崇瑞。此外,何惠明、王健民主编《松江县志》载:“嘉庆十六年(1811年),苏州王芑孙来松江主持云间书院,结‘泖东诗社’,参加者有梅春、钦善、改琦、高崇瑚、姜皋等人,辑有《泖东诗课》一卷。”虽未提到高崇瑞与《泖东诗课》一卷的编者,但如将此处记载与光绪《松江府续志》中的高崇瑞传相参照,作为泖东七子的高崇瑞无疑是泖东诗社的重要成员,“《泖东诗课》一卷”正是《撰述考》补遗卷二“高崇瑞撰述”中的“《泖东诗课》□卷”。至此,可以断定《渊源考》补遗中的高嵩瑞为高崇瑞之误,与《撰述考》补遗中的高崇瑞为同一人。
(5)“怀仁”应为“恒仁”
《渊源考》补遗卷二:“宗室怀仁,字育万,□□□□□□□□□□□□,师事沈廷芳,受古文法。诗亦清微朴老,颇具宗室紫幢居士文昭风格。”(P132)刘声木还交代了此条记载出自沈廷芳《隐拙斋集》。
考《隐拙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10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乾隆刻本)卷四十七有《宗室育万墓志铭》:“乾隆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有苍头奴,白衣冠,奉书册,踵门叩余曰:小人宗室某仆也。主于是月十一日亡矣!遗令以诗集呈公删定,且乞志墓。语毕,泣。余闻之,惊,亦泣,良久乃启其书。既叹生年之不永,而其人其文不可无述以传也。生名恒仁,字育万,又字月山,系出高皇帝。父普照,素工诗,封贝勒,官宗人府宗人。……生之诗清微朴老,克具紫幢风格,其并传于后无疑也。”沈庭芳于乾隆十二年为自己最喜爱的学生作此墓志,其集也刻于乾隆年间,墓志中明确载录墓主为“恒仁”,且为皇族,最可信据。刘声木著录为“怀仁”,显系抄写错误。杨钟羲《雪桥诗话》卷六转录沈廷芳此墓志铭,题曰“恒月山墓志铭”[3],也旁证了刘声木著录之误。
(6)“章来”应为“章耒”
《渊源考》卷六:“章来,原名汝梅,字韵之,号耘之,又号次树,娄县人。同治癸酉拔贡,官候选教谕。交贾良艮为师友,研究古文义法, 为得桐城方、姚正轨。”(P240)《撰述考》补遗卷三著录了“章来撰述”:“《国朝学略》□卷,《端文学略》□卷,《兴化学略》□卷,《娄县志》□卷,《华亭县志》□卷,分纂《松江府志》□卷。”(P487)
按,光绪《娄县续志》卷十五《选举表》:“章耒,拔贡,同治癸酉科,试用教谕。”叶昌炽《奇觚庼文集》卷下《章耘之广文家传》:“先生讳汝梅,以生而有文在手曰耒,遂更名耒,字韵之,晚年别署曰耘之,又号次柯。先世著籍娄县……同治癸酉以拔萃贡成均,廷试报罢,就职教谕,初归部铨,继援例分发试用。先后学使者按试辄裒然列高等,五荐省闱未售,怡然壹不以介意,益发愤以力学。自见平湖贾征君敦艮,始斐然有志于撰述。古文义法先民是程,识者谓得桐城方氏正轨……欲仿梨洲《谢山学案》之例为《国朝学略》,以续二家之书。以张先生遗书久佚,欲辑其绪言为《端文学略》。又以平生问学得力于刘先生为多,作《兴化学略》。……馆张泽镇,辑《张泽诗文钞》若干卷。当事修郡邑志必以请,凡纂《娄县志》若干卷,《华亭县志》若干卷。又尝分纂《松江郡志》,刊正讹脱,条例精密,绍熙以后推为善志焉。”这两处内容与刘声木《渊源考》《撰述考》的记载是一致的,且叶昌炽《章耘之广文家传》为刘氏记载的出处,应以这两处记载为准,刘声木将作家姓名著录为“章来”,显然是错误的,“章来”应为“章耒”。
(7)“许鲤耀”应为“许鲤跃”
《渊源考》卷四:“许鲤耀,字□□,号春池,桐城人,乾隆乙卯进士,官镇江府教授。师事姚鼐,受古文法。”(见《直介堂丛刻》本)在《渊源考凡例》特别列出的307位成就突出的桐城派作家的姓名中,也有“许鲤耀”(P9)。《撰述考》卷二著录了“许鲤耀撰述”:“《四书一得》,《五经一得》,《雨窗夜话》,《春池制艺》。”(《直介堂丛刻》本)但《渊源考》补遗卷四:“许鲤跃于师说最为笃信,其文严谨精洁,辞约旨丰,事近喻远,持论昌明俊伟,多垂教砺俗语,不以涂泽字句为工。”《撰述考》补遗卷二著录了“许鲤跃撰述”:“《胜朝六皖殉节录》二卷,《春池诗钞》□卷。” (见《直介堂丛刻》本)
前三处作“许鲤耀”,后两处作“许鲤跃”,显然其中有误。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六《人物·文苑》:“严盛,字朴山……许进士鲤跃幼贫甚,助以膏火,亲为讲授,卒赖以成名。”卷七《选举表》乾隆六十年进士栏中有:“许鲤跃,镇江教授。”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十有《许鲤跃传》:“许教授讳鲤跃,号春池。好学,敦信义,动止有度。师事姚郞中,为文明辨而切于理。乾隆六十年进士,官镇江教授。”由此可知,《渊源考》卷四、《渊源考凡例》、《撰述考》卷二三处著录的“许鲤耀”应为“许鲤跃”,其中“跃”本作“躍”,简化为“跃”。另“鲤跃”这个名字含有鲤鱼跳龙门美好期冀,如果其中“跃”写成“耀”,寓意难明。黄山书社校点本虽将《渊源考》卷四中的“许鲤耀”校改为“许鲤跃”,但《渊源考凡例》、《撰述考》卷二中的“许鲤耀”依然如故,没有校改。
(8)“孟君燕”应为“孟有麐”
《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有:“孟君燕,字□□,冀州人,□□□□□□。师事吴汝纶、范当世,受古文法,称高第弟子。”(P305)在《渊源考凡例》特别列出的307位成就突出的桐城派作家的姓名中,也有“孟君燕”(P9)。《李刚己先生遗集》卷一亦有《秋风动和孟君燕》《和孟春燕》《怀孟春燕》。
然而吴闿生编《吴门弟子集·目录·续待搜访各家》中有“孟有麐君燕新河”,则此孟姓作家名为有麐,字君燕,而其籍贯为新河。名字所指虽为同一人,但以字为名毕竟是错误。
(9)“李荣镐”疑为“金荣镐”
《渊源考凡例》特别列举307位成就突出的桐城派作家姓名,其中有“李荣镐”(P10)。
考《渊源考》卷十二及其补遗卷十二皆有“金荣镐”条目(P353)而无“李荣镐”条目,《撰述考》卷四著录了“金荣镐撰述”(P526),也没有著录“李荣镐”的撰述,疑“李荣镐”为“金荣镐”之误。又比对《渊源考凡例》特列的307位桐城派作家姓名,除“李荣镐”外,其余皆在《渊源考》及其补遗中找到。据此规律,“李荣镐”疑为“金荣镐”。
三、作家姓名著录其他问题
(10)“张泰来 ”:两位作家姓名相同而《撰述考》未予区别
《渊源考》卷二:“张泰来,字亨大,号陆泉,沔阳人,诸生……文宗方苞,纯以理胜,深醇尔雅,无一切驰骤叫号、媕娿浮靡之习。诗宗渊明、子美、昌黎、朱子。撰《补希堂诗集》□卷、《文集》二十卷,选刊四卷。”(P130)《渊源考》卷二:“张泰来,字瑞阶,号包轩,又号铁山,桐城人。己亥举人。与方宗诚等以文学相切摩,尤专意古文。撰《包轩遗编》三卷。”(P270)这两处记载的是同姓名的两位作家,一是沔阳人,一是桐城人,区分很清楚。但在《撰述考》中,只有补遗卷一著录了“张泰来撰述”,是沔阳的张泰来还是桐城的张泰来?却没有严格区分开来。《撰述考》补遗卷一载张泰来撰述详目为:“《周易口义》四卷,《读易札记》十卷,《易说纂要》十卷,《读书札记》十四卷,《书说纂要》十卷,《诗经纂要》十二卷,《周官说纂要》十六卷,《考工说纂要》二卷,《仪礼说纂要》十二卷,《礼记纂要》廿卷,《春秋说纂要》廿卷,《大学知意录》二卷,《中庸知意录》四卷,《论语要解》四卷。”(P422)这些目录皆见卢靖于同治五年丙寅(1866)所作的《补希堂文集跋》(《补希堂文集》附录,沔阳丛书本),全是沔阳张泰来的著作。刘声木摘自此跋,但他没有考虑到同名作家须特别区分标注的问题,不便查考,也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蒋元卿《皖人书录》卷二将沔阳张泰来的著作“《补希堂文集》四卷、附录一卷”著录于桐城张泰来名下[4],就是没有注意区分同姓名作者导致的疏失。
(11)“贾敦艮”:本为一人而《渊源考》分卷著录
《渊源考》卷一:“贾敦艮,字芝房,平湖人。古文宗法归有光。撰《餐霞仙馆文集》六卷、《诗集》八卷,未刊。”(P73)《渊源考》补遗卷一:“贾敦艮撰《青霞仙馆诗集》八卷,以深湛之思极清新之致。”(P73)《渊源考》补遗卷六:“贾敦艮,字□□,号芝房,平湖人,诸生。与顾广誉、沈曰富等为师友,受古文法,一以桐城为宗,胚胎家学,以古文相期许。论诗三十年,力追古人。撰《采菼诗集》□卷、《文集》□卷,稿本藏其婿胡月楼家。”(P239)
从姓名、字号、籍贯,以上三处所著录的作家“贾敦艮”为同一人。考《渊源考》每一卷大致是按师承来分的,其补遗卷次著录是对正编相应卷次著录的补充,应属同一卷次著录;每位作家只著录于某一卷。刘声木对贾敦艮这一作家分别著录于卷一和卷六,不合《渊源考》每位作家只著录于某一卷的惯例,也容易引起误解。黄山书社本校点者看到了这一点,在卷六在“贾敦艮”条目后作了校注:“贾敦良重出,另见卷一。”
《渊源考》卷一及其补遗卷一“专记师事及私淑归有光诸人”,《渊源考》卷六及其补遗卷六“专记师事及私淑吴德旋、姚椿诸人”。《渊源考》补遗卷六载贾敦艮“与顾广誉、沈曰富等为师友,受古文法,一以桐城为宗”,《渊源考》卷六载沈曰富“师事姚椿,尽得方苞、姚鼐之传”。顾广誉“师事姚椿,受古文法。复与陈寿熊、陈克家、沈曰富等以文学相切摩”。既然贾敦良与顾广誉、沈曰富等为师友,而顾、沈皆师事姚椿,那么刘声木将贾敦良著录于“专记师事及私淑吴德旋、姚椿诸人”的卷六最为恰当。至于又将贾敦良著录于卷一,作为“私淑归有光诸人”,只注意到了桐城派的远源而忽视了直接的师承,显然是不科学的,更何况如此著录还破坏了自己的著录体例。
顺便值得提及的是《渊源考》及其补遗对贾敦艮字号著录不一的问题。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九《文苑》:“贾敦复,字蘅石。季弟敦艮,字芝房。”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七《人物列传·贾朝琮传》附传:“敦艮,原名溥,字博如,号芝房,庠生。工诗、古文词,与兄敦临、敦复齐名,有当湖三凤之目。同邑朱壬林观察辑《当湖文系》,任以校雠之役。敦艮悉心编纂,抉择甚精。后避地松江,遂卒。著《餐霞仙馆文集》八卷、诗集八卷、词稿二卷。”府志未载贾敦艮“字芝房”,未载号,而县志载其“原名溥,字博如,号芝房”,非常详细,当以县志所载为准。
(12)“贾敦临”:因文献依据错乱而致误
《渊源考》卷六:“贾敦临,原名洪,字大钧,号蘅石,平湖人,诸生。与顾广誉、沈曰富等以文学相切磋,工诗、古文词。诗尤清灵深湛,一字一句各有心得,若不得已而为者,并善隶书篆刻,撰《知止斋诗稿》□卷。”(P239)刘声木交代此条的文献依据为《盛湖诗萃续编》和《吴县志》,前者难觅,民国《吴县志》没有找到贾敦临的相关信息。不过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七《列传》三《贾朝琮传》中也有类似的载录:“敦临,原名洪,字吉甫,号蘅石,庠生。工诗,善八分书,著有《知止堂诗稿》《郁林游记》。”
然而这些记载与光绪《嘉兴府志》的有关记载出入较大。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九《平湖文苑·贾朝琮传》载:“次子敦临,原名汉,字卓人,号兰皋,道光壬午(道光二年)举人,早卒。著有《守约斋稿》。”并交代《贾朝宗传》录于“于志”(即道光二十年于尚龄纂修的《嘉兴府志》)。“于志”成书时间与贾敦临卒年最近,其中关于贾敦临的记载最早,最可信据。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九又载:“贾敦复,字蘅石。季弟敦艮,字芝房。副贡朝琮子,均以文行称。……敦复著有《知止堂诗集》,敦艮著有《餐霞仙馆诗文集》。” 该志卷八十一《经籍》二载:“贾敦复《知止堂诗集》十卷,《粤西集》二卷,未刊。贾敦临《守约斋诗钞》二卷。”综观这些材料,可以得知光绪《嘉兴府志》有关贾氏兄弟的几处记载相互吻合又相互补充,号为“蘅石”并著有《知止堂诗集》的是贾敦复,号为“兰皋”并著有《守约斋稿》的是贾敦临。光绪《平湖县志》在《贾朝琮传》附载贾敦临、敦复二兄弟的生平虽与光绪《嘉兴府志》正好相反,但其卷二十三《经籍》载贾氏二兄弟的著述又正好与光绪《嘉兴府志》一致,且信息特详:“《守约斋诗稿》,贾敦临,寿栎堂贾氏藏,未刊,存,二卷,仁和沈敦韶序……朝琮子。”“《知止斋诗集》,贾敦复,寿栎堂贾氏藏稿,未刊,十卷。兵燹后大半散佚,今惟《粤游草》两卷尚存,其弟敦艮为之序,雄健峭刻,言情处尤真朴不泛。《听鹤馆日志》有《楚游草》二卷,又有《京口游草》。朝琮子。”这又正好印证补充了《嘉兴府志》“于志”与光绪志。据此,《渊源考》卷六 “贾敦临,原名洪”条目中的“贾敦临”应改作“贾敦复”,“□卷”可补作“十卷”。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十二条考证,订正了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关于作者姓名著录上的失误,学术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其中(1)(2)(3)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本为同一作家因失考而分立两条,视为两人,且其中一人还是缺名者,人为导致查考困难与混乱,也虚增了作家总数。现加辨正后,《渊源考》所录1 206位作家应减去3位,实际为1 203位作家;其缺名作家70位,经笔者考知43位[6],可再减去此3位,还剩下24位待考。(4)-(12)条不仅考订了《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著录中的人名错误、同姓名的两位作家未加区分、同一作者分卷著录、因文献依据错乱而致误等疏失,也为考察桐城文学渊源和撰述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黄山书社校点本《渊源考》卷六著录“臧礼堂”(P237)一条,言其“撰《古今孝子孝女孝妇传》”,与《撰述考》卷三著录“臧镛撰述”(P486)中的内容有相同处,疑此处“臧镛”即“臧礼堂”之误。考刘声木《直介堂丛刻》本《撰述考》补遗卷三原作“臧礼堂撰述”,与《渊源考》卷六“臧礼堂”条正好对应一致,确证其误。此误非刘声木所为,乃黄山书社校点本新增。校点本第二版此误依旧,希望下次三版时订正。
[1] 吴孟复.《桐城文学渊源著述考》序[M]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著述考.徐天祥,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89:3.
[2] 郑兼才.六亭文选[M]//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7:79-80.
[3] 杨仲羲.雪桥诗话合编(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02.
[4] 蒋元卿.皖人书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9:251.
[5] 汪祚民.《桐城文学渊源考》作家缺名考补[J] .古籍研究,2013,59:69-84.
责任编校:汪孔丰
2014-08-31
汪祚民,男,安徽太湖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博士。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0.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20
I206.2
A
1003-4730(2014)05-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