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物理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14-03-20

物理之友 2014年9期
关键词:笔者探究课堂教学

(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 洪泽 223100)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提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果把学生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探究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1 设计情境式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究.今年笔者在讲授《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年春节我们国家发生了雪灾,解放军叔叔在高速公路上撒盐,来防止路面结冰.谁知道撒盐为什么能防止路面结冰?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举手要求发言.这样,就很容易进入新课.上课结束时,笔者还让学生课后继续查询其他防止路面结冰的方法.第二节课上,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并不太合理),学生能积极参加问题讨论并进行探究,因为这样的问题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2 设计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全面性

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对熟悉的问题说出一些见解,但是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全面,这对以后学习是不利的.但是这个现象经常被教师忽视,大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课堂讨论是否“热烈”上.笔者认为,有时课堂“冷清”一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笔者在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就没让学生讨论,而是让他们认真思考,鼓励他们尽可能思考得全面些,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许多问题学生能想到一两点就很好了,要视具体内容而定.

3 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大家熟悉的,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意思,这样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讲授小孔成像时,特意讲了树荫下呈现“亮斑”的现象.很多学生反映不太容易看到.于是笔者问学生:”谁能设计一个实验能让大家看到比较明显的现象?大家可以上网查相关资料.”同学们立刻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在后来的课上,有个学生用电灯泡做光源,利用班级的窗帘很好地演示了这个实验.这个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使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感染和激励了全班同学.以后再有问题提出时,这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同学也努力进行实验探究,甚至对实验做出良好的改进.

当然,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想通过提问达到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的预期目标,笔者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要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问题太难,只有相对优秀的学生才能完成,那么相对落后的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问题太容易,连相对落后的学生都能轻易知道答案,那么成绩优异的学生听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下”才能解决,让大部分学生在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2)注意学生的类别

注意学生的类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家庭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也不同,比如城市学生熟悉的事情,农村学生可能知之甚少;农村学生熟悉的事情,城市学生可能一窍不通.二是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或意见.

(3)注意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过多注意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只关心自己能否考高分.这样一来,造成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等诸多不足.新课程的实施,给探究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及时而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一味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而应注意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不一味强调答案的可行性,而应多注意答案的合理性成分.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不断去探索和努力.只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特别是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张洋.课堂教学中提问形式的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02,(3).

猜你喜欢

笔者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