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2014-03-20刘昌华
刘昌华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隐喻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刘昌华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隐喻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信息时代标志之一的网络语言更是以其丰富的隐喻,显示了其语言活力。
隐喻 网络语言 认知语言学
一、关于隐喻
隐喻在传统语言学看来,是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对象,是装饰语言的一种手段。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已超越原来的范畴。它不仅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而且成为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对象。
从现代语言学视角出发,隐喻不仅指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它借助一事物替代或描写另一事物,通过二者关联,进行认知加工,最后形成概念并转换成语言符号。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对隐喻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一种反映。
隐喻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o indicate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①(用于表达不同于字面意义的单词或短语的用法。)并且举例:1.I’ll make him eat his words.①(我会使他食言。)2.He has a heart of stone.①(他有一颗铁石心肠。)在朗文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a way of describing by comparing it to something else that has similar quality,without using the words‘like’or‘as’.”②(将一事物比喻为具有相似品质的另一物但不用like,as等字眼。)可见,现代的理解已经不再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方式,而普遍认为它是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基于认知科学之上的隐喻,实际上是指一个概念从某一范畴投射到另一范畴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认知方式。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隐喻指:字面上说的是“S是P”,而实际上是说“S是R”。这是美国著名学者John. Searle的表述。
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结果,是人们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当新的事物或现象产生时,人们就利用已有经验和已有事物去表达新产生的事物或现象,这无疑会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认知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选择参照系,也就是“原型”,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应指某一范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另外,在所认知事物与“原型”之间,我们不仅要找到相同点,而且要找到相异点,异与同一样重要。
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对隐喻研究最早的Richards(1936)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已经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最基本方式。
二、网络语言的隐喻性及其分类
(一)网络语言的隐喻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互联网(Internet)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第四大媒体。基于网络环境的交际为人们开辟了新的交际方式,新的交际方式催生了新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这种新的语言实践由于其交际的环境特殊,还有网民本身具有的惜时如金的特点,使它具有了不同特点。当然,网络语言的变化主要是一些新词语的产生,事实上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语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成部分”③209,“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③212。既然这些网络词语是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既然它能够在网络交际中发挥必要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辩证地看待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网络社会也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那些经历了“自然选择”的词语才能进入主流词典,进入大众社会。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参照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认识和思考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再从抽象到更抽象。不同的概念之间互相关联,这样,显然有利于人的记忆。隐喻不仅表现于语言中,更主要的是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当然也不例外。网络词语的产生充满了隐喻思维,比如电脑中的“桌面、文件夹、回收站、电脑”等无一不闪烁着隐喻思维的光芒。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网络词语共分两个部分,第一,与网络有关的术语和指称,如“鼠标、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网民、黑客、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概念股、门户网站、网管、下载、终端、脚本、刷新”等。这一部分词语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借自外语,网络的很多专业词汇是从英语直接借用过来的,比如鼠标是mouse,软件是software,在线是on line,黑客是hacker(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下载是download,脚本是script,等等,这一部分词语进入中国后同样具备原来的隐喻性,比如鼠标,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感不仅说英语的民族如此,中华民族也如此,从此点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模式具有共性特征。第二部分,数量不多,它们主要来自国内,体现了隐喻的民族特点,比如信息网、电子商务、网恋、网蝶,联机对战等,这一部分的特点是它们多是合成词,是网民聊天时的常用词语,如“潜水、楼上、坛子、眼球经济、灌水、8384”等。网民在聊天室或BBS上聊天时,往往采取一些特殊的语言,这些词语或者形象,或者输入迅速快捷,或者令人忍俊不禁。它们充满了隐喻思维,依照具体情况,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图形符号型。
采用图形或符号交流思想,是古今中外的常用方法,尤其在古代或者在语言不同的两个民族之间。图形符号代表某些人类共同的东西,反映了人类思维共同性的一面。现在的网民则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创造”了适合中国“网情”的形象词语。如::-)表示笑脸,高兴;:-(表示怒火中烧;8->表示我很开心;(:+(表示恐惧;:D表示大笑;(@@)表示童心未泯;表示微笑表示恶心;表示痛哭流涕;表示愤怒、痛恨,等等。这种方法除了正确传达了基本意思之外,同时给人以乐趣,让网民从中得到休息。
2.谐音型。
这种类型是利用谐音创造出特殊效果,隐喻另一个概念域的事物。它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数字谐音型,如1314(一生一世),886(bye-bye了),等等。(2)字母谐音型,如HRU (How are you),B4(before),CU(See you),ICQ(I see you),等等。(3)汉字谐音型,如西西(嘻嘻),等等,网民在运用联想时,或谐音英语,或谐音汉语,甚至谐音方言。总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相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时思维方式的广泛性。
3.实物隐喻型。
在聊天时,人们往往启动联想,用一些比较形象的词语表达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这一类在中国网民中较为流行。比如菜鸟,指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恐龙,指网民中不漂亮的女孩子;青蛙,指网民中丑陋的男孩;水桶,指在BBS上发表无聊空洞的言论特别多的人;楼上,指上一个帖子,BBS中常见;坛子,指论坛(BBS);甲壳虫,指具有网络经验的网民;等等。网民在指称某些事物的时候,一方面为了表达的方便,节省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为了更加形象化,创造良好的效果,以弥补网络环境下,某些副语言环境的缺失。
4.动作隐喻型。
网民在网上做出某些行为,如果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则因为具有了更加形象的效果,能够为网民带来乐趣,所以,造就了这样一批词语,如潜水,指单独聊天,别人不能看见其内容;灌水,指在BBS上或聊天室发表无聊冗长的言论或文章;冲浪,指上网;打包,指压缩文件;等等。
三、结语
人类的思维在不断发展,新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有了隐喻,对世界的认知更加轻松、形象;有了隐喻,人们的生活充满乐趣。网络语言的出现同样开阔了人视野,二者的结合,使语言充满了诱人魅力。当然,大浪淘沙,那些不健康的、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语言只能走进历史的“垃圾箱”。李宇明(2002)曾说:“网络语言主要影响语言的新鲜用法。”网络词语最终是否会留在人们的语言世界里,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注释:
①版本为霍恩比(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1:928.
②版本为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编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1234.
③引述自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209,212.
[1]张会森.论隐喻[J].上海:修辞学习,1994(05).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3]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5]林纲.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上海:修辞学习,2002(01).
[6]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大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6.
[7]王骁炜.实用网络流行语[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1.
[8]张洪超,林纲.试析网络用语的语境因素[J].徐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9]李宇明.大众媒体与语言[A].媒体与语言[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