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形式的减法
2014-03-20侯郅玥
侯郅玥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浅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形式的减法
侯郅玥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作为余华上世纪90年代创作风格改变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大量吸收西方古典音乐、小说中的重复叙事手法,以简约的叙述形式对底层人民生活进行勾勒描绘,以“以轻写重”的方式表现生命存在的严肃命题。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西方资源
余华曾多次表示《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是受了德国作曲家巴赫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响①。通过深入研究简约的形式在作品中具体的运用可以发现,作家的形式转型主要是学习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对话。
一、重复叙事
余华在接受作家杨绍斌访谈时曾表示在创作《许三观卖血记》之初即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借鉴一种音乐的叙事方式写作,突出《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感:“我明白了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就像这首伟大的受难曲(巴赫《马太受难曲》),将近3个小时的长度,却只有一两首歌曲的旋律,宁静、辉煌、痛苦和欢乐地重复着这几行单纯的旋律,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②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卖血”事件这一主旋律的12次重复吟唱,展现小说的主题内涵。从另一个角度说,许三观的苦难一生也就是用12次“卖血”经历构建起来的。以“卖血”这一重复时间的整体作为这首乐章的主音,12次的经历就会分别呈现出高音低音相互错综、曲折迂回的局面。比如低音表现的第一、三次卖血,轻松幽默而又饱含心酸——为一乐治病的多次卖血,组合奏响的则是许三观自我奉献、彰显伟大父爱的最强音——节奏快、密度大,如急管繁弦齐奏,到达了乐曲的高潮,故事和情感同时也被推向顶点。而最后的一次卖血则是达到了乐章的最低潮,将主人公已经饱受苦难而千疮百孔的心撕得粉碎。这样对于最高潮与最低潮的描述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余华对于音乐的想象:“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获得演奏……最高音和最低音就在一起,而且不会有过渡,就像山峰没有坡度就直接进入峡谷一样。”③
除了像《马太受难曲》一样对于主旋律进行多次重复并极力渲染外,文中的语句、段落的重复也增强了主旋律背景下的表现效果。例如文中多次重复描述一乐并非许三观亲生子的事实,更凸显了许三观卖血这一重复的主旋律下唱响的“温情的”悲剧主题。
二、独特的对话形式
在《我的文学道路》中,余华说:“当我解决了心理描写以后,我比较害怕的是写对话。有时怎么写都觉得写不好,这个非常可怕,所以一直到写完《许三观卖血记》,这是完全用对话来完成的一部小说,当然不长,要是更长的话,可能就更困难了。”④余华多次提到《许三观卖血记》是受到了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影响。
1.重复性对话
在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多次重复韦斯莱将斯蒂芬挤进尿池子这一事件后,众人的对话:
韦斯莱就把他挤进了尿池子,真下作。那水多凉、多黏糊啊!有人见过大耗子往那浮垢里跳。⑤
多次重复叙述这一场景对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余华在学习了乔伊斯的对话体创作之后,也套用了简单重复而不加变化的模式。例如:
一乐总是不愿意跟着许玉兰,不愿意和许玉兰在一起做些什么,许玉兰要上街去买菜了,她向一乐吼道:
“一乐,帮我提上篮子。”
一乐说:“我不愿意。”
“一乐,你来帮我穿一下针线。”
“我不愿意。”
“一乐,把衣服收起来叠好。”
“我不愿意。”
“一乐……”
“我不愿意。”
许玉兰恼火了,她冲着一乐吼道:“什么你才愿意?”⑥
这是小说第七章一乐面对母亲许玉兰时的态度。余华通过运用与乔伊斯类似的重复性的对话,将小说中故事的发展、矛盾的冲突和历史的跨越大部分加以处理转换,成功推动小说的叙事,使主题在不断重复中得到升华。
2.人物自由简单的对话
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创作中奉行“非个性化”和“作家退出小说”的理论。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叙述斯蒂芬与同学林奇讨论时,明确地表达了对小说家与作品的关系及应如何进行创作的看法:
艺术家个人的存在,起初是一声喊叫,一个节奏,或一种情绪,接着便成为一段流动的闪烁着光辉的叙述,最后使自己升华而超然物外,也可以说使自己非个性化。如同创造万物的上帝,艺术家隐匿于他的作品之中,之后,之外,之上,他无影无踪,超然物外,毫不经意,修剪着指甲。⑦
在乔伊斯看来,艺术家的生命存在于他的作品中,而他的作品是一个超然物外、非个人化的东西,它表达的是一声喊叫,一个节奏,一种情绪,一段流动的闪烁着光辉的叙述艺术家,他必须像造物主一样,隐藏得无影无踪,像一个修剪指甲的旁观者,不经意地创造艺术品。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方能发出光彩,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同样,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多运用人物的短小的对话传达主要信息,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要靠读者推测,而作家的个人态度并没有在对话中直接展现。例如,在作品的第一章许三观回到村子里说到了卖血这一问题。但是对于卖血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卖血的意义,余华并没有给出任何正式的解释。
爷爷说:“我儿,你身子骨结实吗?”
“结实。”许三观说,“爷爷,我不是你儿……”
他爷爷继续说:“我儿,你也常去卖血?”
许三观摇摇头:“没有,我从来不卖血。”
“我儿……”爷爷说,“你没有卖血;你还说身子骨结实?我儿,你是在骗我。”⑧
在叙述中通过作者的隐退和掩藏达到叙事的中立与冷静,从而使客观的对话式叙述在简约中凸显深藏的意味。细品之下,便会发现其所有的人物对白都褪尽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和伪善,而表现出一种过滤后的纯净。
《许三观卖血记》将形式的减法化为重复的叙述模式和独特的对话模式,将主人公的一生进行生动演绎。余华用这种简约的形式在表达对小说人物本身尊重的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人民生存苦难的主题的重复认识与思考,将简与繁辩证地运用于作品创作中,达到化繁为简、以少写多的效果。
注释:
①张秀英.论《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模式.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73.
②祁雪婷.《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之声.文学教育,2007(10):80.
③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04
④余华.说话.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71.
⑤[爱尔兰]乔伊斯.黄雨石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4版:215.
⑥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1版:48.
⑦[爱尔兰]乔伊斯.黄雨石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4版:194.
⑧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第1版:7.
[1]陈乐.从“注视”到“对话”——论余华从《现实一种》到《许三观卖血记》的转变[J].浙江社会科学,2000(5).
[2]方爱武.创造性的接受主体——论余华的小说创作与外来影响[J].浙江学刊,2006(1).
[3]李林荣.《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J].名作欣赏,2002(1).
[4]刘春勇.《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叙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5]刘华丽.余华作品中的圣经痕迹[J].电影评介,2010(11).
[6]刘旭.吃饱之后怎样——评余华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0(4).
[7]罗庆洪肖冰.西方作家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牛建新.道不尽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余华作品苦难主题比较[J].名作欣赏,2011(3).
[9]祁雪婷.《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之声[J].文学教育,2007(10).
[10]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