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取向——《二语习得研究的别样路径》①评介

2014-03-20严金波

外国语文 2014年4期
关键词:二语学习者理论

严金波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Swain和Deters(2007)曾言,自从Firth和Wagner 1997年撰文On Discourse,Communication,and(Some)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以来,各种各样的创新见解竞相开放,拓展了二语习得的理论范畴,丰富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的完善。Ellis(2008)也指出,二语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必将得益于丰富多彩的见解、理论及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一样,它应该而且必将保持开放的姿态,接受不同的研究路线,也将继续保持争议纷呈、辩论犹在的特色。Ellis坚信,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路径和观点之争是该领域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一复杂现象得以深入探究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Dwight Atkinson编辑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别样路径》一书,描述了社会学派研究者试图跳出认知主义的窠臼,努力实现研究范式社会性转向(social turn)的现状与立场。该书的出版回应了2007年他们与认知学派的论战,实践了2009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的年会主题——二语习得研究的多维视角,以及编者在会上呼吁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社会取向。现将该书介绍如下。

1.基本框架

该书由导论和7个章节组成,其主干部分是二语习得研究的6种不同路径:社会文化路径(sociocultural approach)、复杂性理论视角(complexity theory approach)、会话分析方法(conversation-analytic approach)、身份认同视角(identity approach)、语言社会化路径(language socialization approach)、社会认知路径(sociocognitive approach)。六种研究路径从第一章到第六章逐一登场,通过特点概述、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成果支撑、创新之处、未来发展等角度展示各自特色,便于读者学习与比较。这些研究视角的阐述分别由其领军人物执笔,他们分别是 James Lantolf,Diane Larsen-Freeman,Bonny Norton 和 Carolyn Mckinney,Patricia Duff和 Steven Talmy,Gabriete Kasper和 Johannes Wagner,Dwight Atkinson等学者。

编者选用“alternative”一词旨在表明这些研究有别于盛行多年的认知主导下的研究,希望“社会观”对“认知观”起到补充作用。这是该书的出版目的。同时编者也呼吁学者们转变研究方式,透过“社会”这扇窗,解读二语习得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在“导论”中,Atkinson首先细述了二语习得研究中认知主义观,为六种不同研究路径的登场搭好平台。第七章以“评论”结束全书时,Lourdes Ortega以认知主义立场来评价这些社会取向式研究(socially oriented approaches),以包容的态度严谨而公正地评价了六种研究路径的创新价值,肯定了它们对二语习得研究中认知传统的超越和启发。

2.主要内容

导论“认知主义与二语习得”。该部分除了全书内容简介,主要介绍二语习得研究中认知主义的影响。认知主义认为,心智/大脑是人的思维与学习的栖身之所,思维与学习就是信息加工的表现形式。语言因此被认为是认知的结果,它的发展也是认知的过程。“认知”通常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研究自然的、规范的、甚至是唯一的合理解释路径。为了展示非认知流派的研究路径,Atkinson首先在概念上界定认知主义,将其特征和观点概括为10个方面:心智如计算机、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学习即抽象知识的获取、以语言为中心且语言即编码、科学主义、心物对立(Substance dualism)及功能观(functionalism)、主客二分观(Subject-object dualism)、还原论(Reductionism)、聚合观(Aggregatism)、可分解性(Decompositionality)。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系统的二语习得研究是受20世纪50年代北美“认知革命”的启发,直接发轫于革命之中。文章从革命前的笛卡尔哲学、革命期的语言学发展、革命期的语言习得研究、革命后的二语习得起步研究等角度厘清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基础,然后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Krashen、Schmidt、Long、Ellis、Doughty等名家的贡献。作者审视认知学派的发展后认为,笛卡尔哲学思想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之基,Pit Corder的学习者错误研究揭开了系统而有组织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序幕,Krashen的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和Schmidt的注意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等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Doughty和Long于2003年出版的《二语习得手册》是新一代的代表作。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及二语发展

该研究路径的理论基础是Vygosky提出的关于人类意识的心理理论。Lantolf指出,与书中其它研究者的不同,他们一直关注学习者是否以及如何发展新语言的运用能力去调控(mediate)心智与社交活动,即将调控(mediation)视为二语发展与使用的关键。他们所持的理论原则有:人类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语言、标记、符号等心理工具调控的;调控是那些人为的、辅助性的行动手段的创造与运用;这些行动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语言的力量在于其使用价值——建构意义的能力。倡导的研究方法是发生法(Genetic Method),以便跟踪语言的变化,例如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观察师生互动。作者突出了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研究,将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以便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及调控所需的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主要是符号调控(symbolic mediation)的自我调控(self-regulatory mediation)和概念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调控的两个研究阶段,表现在自我调控、最近发展区、动态评价、概念调控(conceptbased mediation)、为说而思(thinking for speaking)、教育惯例(praxis)与概念教学(concept-based instruction)等研究。作者强调教育惯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展示了概念教学的研究案例。文尾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小组范围的最近发展区内动态评价、语法外的概念教学、发展过程重构的教学惯例、为说而思等四个方面,并再次明确研究立场——关注直接教学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二语习得研究的复杂性理论视角

作者Larsen-Freeman原本走的是认知主义研究路线,逐渐转向社会视角。他认为,语言及其使用与习得是相互建构、相互作用的,三者发生在个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时间范围的不同层面。为此,作者首先澄清了有组织的复杂性,关联系统、动态观与自组织(relational system,dynamism,and self-organization),复杂系统的开放性与适应性(adaptive),复杂系统的变化等核心概念。复杂性理论的原则有:语言是源自于运用的、动态的层级模式;语言的运用模式是异时的、随着使用情境而调适的;语言发展是在灵活调配、共同调适中进行的;在共同调适的互动、频繁的灵活调配中自下而上地发展了稳定模式;学习者在语言发展中是主动积极的;个体差异具有渗透性,跨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意向性和互动性是重要的;在开放而动态的系统中没有什么可以提前取消。他们的研究方法有质性模拟(qualitative modeling)、人种志(ethnography)、形成性实验(formative experiments)、跟踪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等,倡导动态描述。相关支撑成果有早期的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说研究、学习者语法系统的重构研究、基于用法的理论(usage-based theories)探索等,其中中介语的动态描述、写作中语言使用模式等研究表明了自组织的易变性(variability)。Larsen-Freeman指出,该研究路径具有跨学科性质,与其它研究的差异是:以生态视角看待语言学习,将学习发生场所置于心智、肉身、社会的交叉层面(interface),在特定时间跨度内考察行为,摒弃主客对立观。所以未来的研究需在三个方面推进:二语发展中充满变数,如何描述这些变化并找到其规律性和独特性?如何深入研究“共同调适”这一复杂理论观?课题教学中如何指导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中适应性模仿能否加速二语的发展?

第三章 二语习得研究的身份认同视角

该项研究是受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t)的影响,所持观点是: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者需要一个全面的、将学习者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身份认同理论(theory of identity),他们需明确陈述社会环境中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着学习者融入目标语社区的。Norton认为,每当学习者说话时,他们即在协商建构、反复商定一种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的自我意识,并且在生活中多方位地重新组织这种关系。于是移用Identity一词,并将其特征总结为:多重的而非唯一的本质、竞争之所、因时而变。基于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研究,Norton和Mckinney指出,认同与权力是二语习得的关键,种族、性别、阶层等关系应理解为权力关系范围内社会、历史等因素作用下建构起来的多组关联体,学习者投资及其对想象共同体认同的研究深化了对二语习得过程的理解。在概述中,作者解释了动机与投资、想象共同体与想象身份认同等概念。他们执行的理论原则是:语言本身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确定、协商、阻抗某些关系的社会实践;语言促进了自我意识(主体性)的建构;二语习得应视为社会文化实践,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说话者彼此关系交织的活动。这些原则折射出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和主体观、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亦有女权主义、人类学的影响。就方法论而言,作者指出,学习者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是学习发生之所,却充满着不平等,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他们推介了批判式人种志研究(critical ethnography)、叙事研究(narrative)、跟踪研究等,体现了后结构主义女权思想、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理论的运用。成果支撑中,作者突出介绍了关于学习者投资、想象共同体的研究。为了表明自身特色并点评认知主义以及书中其它研究,作者再次陈述立场:反对脱离社会的理论,如果不将学习者身份、学习过程中的权力与不平等问题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二语习得。至于未来的发展,作者认为主要是方法论的改进,即研究范围延展至课堂之外和后殖民地场域,关注网络等技术条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深化对语言、身份、阻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四章 二语习得研究的语言社会化路径:非母语的交际能力、文化能力、语言能力

语言社会化源自语言人类学,关注的是学习者在与他人(知识更丰富或语言更熟练的人)互动过程中如何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化、交际等能力。Duff和Talmy认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学习与使用的宏观与微观环境,研究方法是人种志、话语分析等纵向研究设计。在概述中,作者展示了该路径与认知观的差别:除了语言的发展,还研究学习者通过语言而学得的关于文化、社会、思想意识、认识论、性别与身份、情感、交互方式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将语言视为具有流动、竞争、恒变等特征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聚焦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背景,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历史、特定时期的竞争与变化、语言结构与实践中的文化成分。Duff和Talmy指出,和书中其它流派相比,他们也进入了第二轮研究发展期,也以生态视角、现场分析去对待语言学习的情境性与实践性,并且与社会文化理论、民族学方法论、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有渊源。但是,他们更强调二语学习是受情境的给养(affordance)所调控的;语言学习者/使用者是受特定情境中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个体,具有多重主体性与身份,这些主体性与身份是在日常生活的社会经验中不断形塑与展现的。其理论原则表明了二语习得观,即,学习者跟语言更熟练的社区成员的交往调控着交际能力与文化能力;熟练者同时也受到学习者的社会化作用,社会化是双向/多向的、依境而生、充满变数的过程;语言学习与社会化是终生延续的过程,理解学习者的发展需纵向跟踪。作者细述了研究的实施,以此应对其它学派的质疑。成果的展示也是通过详实的研究资料有力地回应认知学派的批评。坦陈自己独特之处后,Duff和Talmy预言,他们将进入第三轮发展期,更深入地分析语言能力及其发展,研究多种目标语言和语言实践,在双语及多语种环境下研究母语及非母语的社会化,更加重视社会化的不确定性、竞争性和流动性,研究二语社会化的多模态性(含电脑的调控),继续推进工作场所、社会习俗中语言社会化研究。

第五章 二语习得研究的会话分析观

会话分析理论发展于社会科学的民族学方法论,并不在宏观层面研究社会的形成,而是关注人们使用哪些方法去参与日常生活并建构意义,语言习得被理解是学会参与到每天日常的社会环境中去。Kasper和Wagner认为,他们集中研究二语习得的社会层面而非语言的整体(systemic),其贡献是交互活动的话语分析观。在理论原则中,作者首先定义其研究对象——互动秩序(interaction order)、交互能力(interactional competence),认为社会活动是受道德秩序(moral order)保护的,交互能力是二语学习基本的条件与对象。接着阐明其语言观、认知观、身份观以及对外源论(exogenous theory)的看法,观点有:语法是交互能力的核心资源;认知是社会共享的、以互动为基础的;身份不是归于个人而是在互动中产生,具有可变性、情境性;资料分析过程中回避外源论。由于该理论主要分析互动中的会话以及互动的录音录像,交谈中的话轮转换、话轮建构、修复等成为基本的研究内容。方法有:依据录音或录像采集数据,在工作、家庭、学校等场所采集自然产生的数据,案例研究,短时或历时的现场互动。Kasper和Wagner描述了方法论原则:保证录音录像等分析资料的质量,与会话双方共享文化知识。作者介绍了单一案例与系列案例的分析规范,再次审视外源论的可用性。该项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分析教育情境下儿童与成人习得母语及多语时如何在互动中学习与发展;证明二语学习是社会活动,是发展交互能力。他们指出,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的观点可以借鉴。面对未来,作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拓展现存的语料库,其次是:二语说话者从母语及其它语言中获得的交互能力如何组织二语谈话中的参与活动,交互能力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关注交互事件的可比性;研究民族学方法论与话语心理学(discursive psychology)的关系。

第六章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认知观:非母语学习中心智、肉身、环境如何协作

该理论的宗旨是:二语习得是心智(mind)、肉身(body)、环境(world)彼此相互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类是具有生态性(ecological)、适应性(adaptive)的生物,在其心智、肉身、环境发生关联时认知(cognition)起到关键作用,但它只是生态网络的一个节(node)。Atkinson认为,该理论的影响在于,学习不是为了特定的人物和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外在活动,而是人类事件的默许状态(default state);认知是延展而分散的,通过人类发明的调适工具接触外面的世界;二语习得则是一个自然的、适应的生态协调(alignment)过程。这些观点有悖于认知主流理论,所以作者从认知、语言、学习这三个关键概念入手详细比较认知的观点并阐明了社会认知的立场,认知首先是适应智能(adaptive intelligence)、语言是社会活动的工具、活着即学习等理论跃然纸上。他们的研究是基于二语习得过程,方法主要是视听互动,多模态交互分析(multimodal interaction analysis)等实证研究。与书中其它研究不同,Atkinson指出了七条研究原则,强调重点关注心智、肉身、环境共同作用时的特殊性,过程,整体(holism)、融合(integrativeness)与关联(relationality),变化,具体经验与行为,延展性认知,交互行动(interaction)等。他们的成果主要是社会认知协调、环境可供性(affordance)等研究。作者认为他们的理论尚未成熟,一一对比了书中的其它研究后指明了可供借鉴的异同点;同时希望今后应该利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正在兴起的生态思维(ecological thinking)发展壮大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观。

第七章 社会性转向后的二语习得研究:认知主义与其他研究路径何处安身

面对六种研究路径的挑战,认知主义者Ortega的反应是,研究范式社会性转向之后的二语习得研究变得更强大、更完善,因为社会取向式研究诞生了独特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是转向之前现存认知理论没能实现的;社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与认知理论等共同带来认识论的多元化,促进了对二语习得的多方位认识和深层次解读。作者围绕两个问题结束全书,即:二语习得中认知主导的研究与书中研究理论之间的差异赋予研究者哪些启示,这两种理论之间以及书中各理论之间异同点的认识如何帮助研究者充分理解各种可以借鉴的理论。为此,作者指出认知观与社会观的三大差异:解释二语学习的心理视角和社会视角、关于知识存在的抽象视角(abstractness)VS情景视角(situatedness)、实体(entities)与客体(objects)和行动(actions)与过程(processes)。特别是行动与过程的研究被看成是社会观的集体贡献,可以在理论和方法上帮助未来非母语学习(additional language learning)的研究克服二元思维(dichotomous thinking)。Ortega又分别总结了六种研究的独特贡献,并指出这些贡献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随即倡导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元化。他指出,书中六种研究的差异主要是方法的选用,认知学派的研究存在交互视角(interactionist)与语言视角的差别,六种研究最好理解为交互视角的替补,两大路径可以互通有无。最后,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习,Ortega坚持认识论的多元化(epistemological diversity),反对固步自封(entrenchment)、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ility)。

3.简评

二语习得不仅是认知事件,也是社会事件,这是近年来研究共识。该专辑不仅展示了二语习得被视为社会现象的几种主要研究理论,而且证明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生机活力和二语习得经历的复杂性。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

(1)务实严谨。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是突破认知学派的瓶颈、另辟社会学派之蹊径。为此,该书并没有像一般的论文集那样聚而论道,彼此分割,貌合神离。导论中作者代表社会学派以历史的眼光剖析二语习得中认知主义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特征,告诉读者六种研究路径的发展背景,不存在恶意抨击对方,也没有蜻蜓点水的仓促之嫌。结尾也不草率,Ortega代表认知学派予以点评,有自我反思,亦肯定挑战者的创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社会视角的登场并没有六国论战、排斥异己的乱象,摆成果、讲道理,澄清概念、求同存异,不回避自身发展较新的实情,又能细述未来的发展方向。专辑严谨朴实,围绕主线形散而神不散。

朴实的突出表现是,实证研究支撑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机械地争论。我们读到的只是研究方法与成果,务实的研究目标却不应小觑。社会文化视角的目标是研究二语学习者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去规范行为、完成任务,描述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观察教学中调谐工具的运用,分析二语习得的影响要素。复杂性理论以追溯(retrodiction)或解释为目的,描述二语习得的系统与行为,分析多种相互作用、因时而变的因素,研究习得过程的易变性和系统的自组织。身份认同理论旨在审视二语学习者与各种不平等学习环境的关联性,研究学习者获得目标语社区成员资格的过程,调查影响学习者二语发展机会的社会因素,特别是权利关系对学习的影响。会话分析路径指向互动过程中的二语发展,分析社交活动及谈话结构,基于有组织的情境研究互动中的谈话,揭示同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互动方式。语言社会化理论则审视二语社区环境下的社会化过程,研究学习者参与完成的各种社会活动,分析各种情境中学习者调谐社交活动的过程。社会认知观的定位是研究真实世界中二语的使用,探索情境式活动体系的协同作用对二语教学的影响,讨论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行为,阐明大脑、身体、世界三者之间的协同过程、内在行动与联系。

(2)促学为本。书中没有专门讨论教学,但是促进二语有效习得的研究宗旨流于字里行间中。各种路径实质上都试图回答:学习者应该知道什么,如何习得这样知识,学习者之间为什么存在习得差异。社会文化视角认为学习者应该掌握社会、文化等知识,需在社会情境中协商建构意义时学习语言,不同的社会群体及身份认同导致学习差异。复杂性理论指出,学习者需要掌握具有较强稳定性与适应性的语言模式以便满足沟通的需求;语言知识是在“运用”中得到生成发展、自我组织、稳定巩固的,应促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灵活地采用新方式去重新自我组织;学习者关注语言模式、灵活变化模式的程度不同,学习的意图、时间、地点不同,语言掌握的程度则不同。认同理论的看法是,学习者需要学习的是社区的实践活动,其二语“资本”应该具有语言、文化、符号等属性;这些知识是学习者在与他人协商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习得的;对二语学习及身份认同的投资、对想象共同体的认同、不平等权力等社会因素都影响着习得效果。语言社会化研究表明,学习者应该掌握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能力以及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社会知识;学习路径是参与到语言应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与语言流利的二语社区人员交往并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投入和遭遇的阻力不同则导致学习差异。会话分析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知道谈话与互动的结构、组织良好的言语或非言语范式的用法,能够运用它们去参与及管理会话活动,掌握会话中所需的策略能力、互动能力等语言技能;获得这些知识需在组织良好的场景中会话时、在以学习为中心的互动中运用二语;大量的二语互动机会可带来习得的成功。社会认知观的理解是,学习者需要掌握能够生存于生态社会的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智能(adaptive intelligence),能够回应环境及他人的需求并调适语言行为;需要学习“浮现语法”(emergent grammar),掌握语法的交互功能。学习者欲习得这样的知识,必须参与到情境式的活动体系中,运用二语去完成交际任务和社会行动;缺乏“协同”(alignment)或者教室内协同与外面世界联系不够则影响学习效果。

(3)开放求新。学贵有术,术贵创新。只有开放门户、吐故纳新,该研究领域才能保持可持续的学术生机。正如Ortega在书中所言,像二语习得这样的复杂事件,任何单一的研究视角,无论研究得如何透切,仅能描述其冰山一角。二语习得研究一直以认知主义作为坚实的学科基础,这一统治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遭到冲击,学习者们纷纷从社会视角重构二语/非母语学习的概念,质疑认知学派只孤立地关注学习者个体及其认知。开放求新的各种变革交织成特色鲜明的二语习得研究社会性转向,书中六种观点表明了转向后该领域的新颖成果。这些成果以跨学科的姿态展现其开放求新的特色。社会文化观来自社会文化理论,复杂理论是受自然科学的启发,认同理论则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人类学的观点,语言社会化是源自语言人类学,会话分析视角发展于民族学方法论,社会认知观是受到生态理论的影响。基于特定的学科基础,这些研究也就有了创意。该特色的另一表现是“未来展望”,每一个学派都没有画地为牢,都设计了下一步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是本领域尚未完善或触及的,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也是自曝弱点供其它学派超越。Atkinson坦言,绝无否定其他学派之意,只希望互相借鉴谋发展。即使是认知学派,Ortega也坚持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4.结语

对于书中的六种路径,国内目前只有少量的文章进行推介,实质性研究更少见,说明社会学派研究范式尚未引起重视。文秋芳(2008)也建议,根据研究目的去选择它。比较而言,我国学者目前关注的是宏观思考和学科建设,二语习得与生成语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相对论等之间的关系,二语习得中的重述及纠错反馈、人际意识和人物指称、语音、词汇、写作等研究,双语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研究等等。(杨连瑞等,2012)那么该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研究方法与成果,还有务实的研究目标,目标将引领今后的研究设计。书中引用的成果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的研究,无疑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带来了开放求新的方向与责任。另外,该书比较了二语习得的认知属性,突出其社会属性,“二语”的概念被拓展至非母语的语言甚至包括母语。上述促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反思国内的外语教学,推进近年来内容驱动式教学、大学英语向ESP转型的改革。

书中也存在不足,例如二语与外语混同;没有专门讨论对教学的指导,二语习得的教育属性未能显现;各个路径似乎偏重于学习者的口语能力;生态视角、神经生物视角未纳入其中;(Joaquin,2012)信息技术的影响较少涉及;权力关系、身份认同被重复谈论,相关路径的界限显得模糊;各个路径可以独自成书,压缩在专辑中令新手理解费力等等。不过,社会取向的研究首次被汇集起来,突显了该专辑的创新价值和时代意义。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2008.

[2]Joaquin,A.D.L.A Review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12(3):351-354.

[3]Swain,M.& P.Deters.“New”Mainstream SLA Theory:Expanded and Enriched[J].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S1):820-836.

[4]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3):13-20.

[5]杨连瑞,刘静,李旭奎,陈颖.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外语,2012(7):107-111.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