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2014-03-20吉洪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6期
关键词:意识家庭大学生

吉洪田,高 敏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感恩”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修养,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蒙学世训,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都是对感恩最好的诠释。[1]117-118

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在促进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信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感恩理念与感恩践行状况令人堪忧。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感恩,自觉地施恩于人,施恩于社会,是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2]391-392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现状

从整体来看,当前大学生能对生活怀有感恩的情怀,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以回报,做到知恩图报。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信息涌入视野,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动摇着大学生正确的感恩观念,使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了滑坡。[3]51-52具体表现为:

1.感恩意识逐渐淡薄

当前,由于当代大学生成才环境的特殊性,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逐渐变得自私、冷漠、狭隘,把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既无感恩意识,更无回报之心,只知索取,不知回馈。[4]481-482主要表现为:一是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多元发展,竞争压力加大,独生子女家庭增多,部分大学生缺乏孝心,认为父母对他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校期间,除了要钱之外,很少打电话给父母,更不会主动问候和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做得远远不够。二是冷漠对待身边的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冷漠对待,与人交往持的是“人人为我”的心理,缺乏对身边朋友和同学的关心。部分大学生认为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就是相互利用,交往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不能正确认识到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和无私奉献才是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准则。三是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成才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忽视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培养,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感恩的情怀和意识。但当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大学生却往往徘徊不定、犹豫不决。[5]

2.感恩行动实施甚微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是具有感恩情怀的,对他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但是,对于如何将感恩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却略显茫然。

一项大学生感恩观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感恩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对别人所给予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同时,调查也发现,有些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是强烈的,但是感恩行为相对来说还做得不够,感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转化到实际行动中。[6]例如,某大学生在写感恩信时,文不对题;在接受采访时,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感恩之情。还有些大学生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来临时,有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愿,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感恩教育的缺失,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感恩行动的有效实施。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和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社会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具体表现为: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我中心意识相对较强,感恩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约束,加上网络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对集体活动没了兴趣,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小衣食无忧的大学生更是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所给予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馈。相反,还会抱怨社会和家庭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心理偏差,偏激地认为自己得不到的都是社会的不公造成的。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反省,缺乏积极上进的意识,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别人的帮助之情毫无感恩可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感恩意识的流失。

2.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当中,父母大多溺爱子女,只重视给予孩子在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有家长把家庭教育误解为仅仅是智力上的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的教育。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无意中淡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得孩子在为人处事时会更显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关爱他人。另外,部分问题家庭如单亲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以及留守家庭等,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态度粗暴、方法单一等问题,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家庭教育下,孩子更是缺失家庭的关爱,缺乏对感恩的认识和体验。

3.学校感恩教育的失衡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学的感恩教育本身就不足,到了大学后就更显缺乏。有些高校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导致了当前学校感恩教育的失衡。一是高校教育目标功利化。许多大学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品质素质教育,导致了当前大学生中出现了感恩意识匮乏,对他人冷漠,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只是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脱节,高不可攀。三是感恩教育方法单一、陈旧,主要以老师灌输为主,只注重道德的认知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主体性。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也只是流于口头重视的形式,在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中,象征性地走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4.社会感恩氛围的弱化

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要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功利化,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品德的弱化。二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效应,比如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回报,甚至被误解等等,致使他们的防范心加强,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心存疑虑。长此以往,有的大学生变得自私和无情,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三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致使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日益减少,人们变得疏远和冷漠,甚至一些人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也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身紧密结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收到最佳的预期效果。[7]

1.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实现“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方法有:一是注重学习。不只是对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先进楷模的优良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二是要善于反省。大学生通过不断自我反省,从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深刻地去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实自己的感恩情怀。三是注重实践。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实现感恩从思想向行动的伟大转变,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感恩品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8]

2.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道德培养的第一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在望子成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子有方:一是要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作为父母,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熏陶和感化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教育。二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过分地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独立意识,要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德育的观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长在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孩子懂得感恩,成为一个具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构建学校感恩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应当拓宽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营造健康向上、充满爱心的感恩教育氛围,强化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感恩观念的教育。学校不应该只是把目光盯在升学率和就业率上,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才兼备。其次,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人文学科课程,联系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为教学资源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支教、支农、支医,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三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通过开展感恩讲座、感恩班会、感恩演讲等主题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四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身边的优秀感恩事例进行宣传,以个人带动群体,以群体带动全校,在全校中形成人人互帮互助、尊师敬长的校园感恩氛围。[9]

4.传递社会感恩的正能量

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当中的一员,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要完善奖惩机制,对社会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忘恩负义的行为,不管是在道德还是在法律层次上都要加大惩治力度,惩恶扬善,为人们感恩扫除后顾之忧。对于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感恩楷模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号召全民动员向先进学习。其次,构建现代慈善机制,保证慈善事业的稳定性和纯洁性,使慈善事业成为不带任何目的的爱心行为,也为受助者提供一个健康的感恩环境。再次,要掌握社会舆论导向的风向标,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感恩教育与网络、摄影、电视电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传递感恩教育的正能量。

[1] 夏午.学会感恩[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清娴.感恩是一种收获[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07.

[4]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128.

[6] 许婕,杨波.论感恩教育的时代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15-116.

[7] 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47-48.

[8] 张晓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118-120.

[9]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51-52.

猜你喜欢

意识家庭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恋练有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