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实践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014-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朱 虹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实践教学”;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年再次强调指出:“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十八大更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1]20这些纲领性的权威文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点拨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即高校的思政课改革须大力推进强化实践课教学环节,这是思政课应对挑战、走出困境、焕发生机的必然抉择。

一、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内涵及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405,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为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框架理应也由两部分组成:基本理论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而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与单纯理论教育教学相对应的、除理论知识教育之外的所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3]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围绕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实施,由教育者精心筹划、组织、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使其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树立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信念信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感悟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对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完善。它包括如下三种形式:

(一)课堂实践教学

教师在授课计划指导下,以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养成为教学着眼点,通过组织安排课堂辩论、专题讨论、读书问答、红色诗朗诵、学生登台讲课和小品表演,制作多媒体课件,安插优秀影视片和网上资料、邀请人物访谈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理论和善于透过复杂现象分析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校园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校园这一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以传统节日、革命节日、国际性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为契机,以社团组织和校园网络为平台,以当时当地和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焦点为抓手,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公益活动,包括爱心救助、无偿献血、募捐帮扶等;开展校内调查;参观校史陈列馆;倡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包括关爱自然、提供专业服务、各类宣传宣讲等;组织演讲演出、科技学术交流、、讲坛论坛访谈等,注重渗透理论课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立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教学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依据思政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深入到基层,近距离地体验感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可爱的祖国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为世人瞩目的骄人成就。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调研、为社区乡村提供帮助和服务、进行红色践履、生产劳动、专业实习、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方式,为看似枯燥抽象的理论注入鲜活饱满的时代元素,依据社会现实的引领,使学生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运用、解读、感悟理论原理,在自我探索和启示中实现自我教育,达成由知到信进而到行的升华。

二、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强化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的思政课,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的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并使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神圣使命。目前国际国内态势正处在深刻的大分化、大变革、大调整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纷繁复杂,尽管在相互碰撞和交融中会给思想意识领域带来繁荣和生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更多的是给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之思政课传统老套的授课模式,已经严重违背当今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只是敷衍考试,学习兴趣索然。对于经济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几乎不懂得如何去理论联系实际,因而使教师的辛勤劳动出现事倍功半的尴尬现象,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无法保证。而通过实践教学,有的放矢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变化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弥补单纯理论课堂枯燥沉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缺陷。

(二)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思政课教学基本上以理论课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相当部分的学校又采取了开卷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要上课时保证出勤,课堂笔记记得完整,即能保证在考试时轻松过关。其最大的弊端是使学生陷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必然受到限制。[4]而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式、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要求指导下,立足自身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用心筹划设计每一个实践环节,从中寻找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的客体转为思考研究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得以尊重,兴趣和需要得以照顾和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选择得以开发施展,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固化,因而会大大提升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快学生融入和适应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当今社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患上了“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症”和“情绪紧张焦虑症”,不善于协调与环境、工作等职场周围的各种关系,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从容应对、有效解决,工作表现不如人意。[5]究其原因,与我们一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成绩轻能力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它使我们的学生几乎被封闭在校园内,尽管他们也经受了一节节的思政课教育,但始终处于象牙塔中,从课堂到课堂的理论说教除了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厌烦、逆反,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究竟作用有多大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当学生们感到课堂中讲授的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明显反差时,必然会困惑、迷茫、焦虑甚至无所适从,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由于不能融入和无法适应而导致的种种冲突就在所难免。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特别是社会实践教学的推进,可以为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搭建认识接触社会的宽广平台,帮助其充分、深刻地了解体验国情民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审视自我、重新定位自我,不断修正和改造、完善自我,心性心智得以磨练成长,从而减轻和缓解步入社会后的种种不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强化实践教学是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的重要考核方式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使其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因而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考察,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看学生能否把科学性的认识成果内化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达到“知行合一”,在此意义上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应用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应当成为评价学生的首要关注因素。而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显而易见无法担此重任,而实践课教学采取的是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考核方式,如撰写实践报告、人物访谈记录、网页制作、设计调研问卷等,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立场观点更检验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因而要想对学生的考核达到全面、客观、准确、公正,尽快把思政理论实践课学习的考核纳入到思政课考评体系中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在眉睫。

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的栋梁人才始终是高校也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是其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而进行实践课教学最需要贯彻遵循的原则首先是“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实施实践课教学中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安排设计富有针对性的、受学生欢迎的实践课内容,实施分类教育。一定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关心关注的素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研究问题,运用正确立场、观点和研究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的认同度,而且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真正学有所获,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

(二)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原则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他们最终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江泽民同志曾讲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因而在实践课教学中须着眼于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磨练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意志品质,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把理论学习与培养锻炼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学生以理论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三)以理论教学为指导的教学原则

实践教学侧重的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的运用和方法的掌握及技能的训练,它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强化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不能离开理论教学的支撑和指导。因而思政课实践教学须紧紧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和增强理论课教学效果为施教目标。在实践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上,以理论课教学大纲为把握中心,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基础之上开展实践教育,按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的原则进行,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接触、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中去感悟学习理论,达到“真切笃实”“明觉精察”,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问题,促进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切不可置理论课于不顾,甚至与理论课内容脱节抑或背道而驰,单纯为迎合学生而随意进行实践课项目,而必须做到精心设计、周密部署,这也是思政课实现科学化有效化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四)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教学原则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江泽民同志早已作过明确指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发展。”在进行实践课教学中,一切服从使学生确立坚定信念、提升思想境界这一最根本的教学目的,紧紧围绕效果就是硬道理的核心目标,灵活多样地创新拓展实践课进行的项目。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紧密结合地域特点、高校办学特色,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学年的学生心理、情感和思想的发生变化规律,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学管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保障机制和激励考评机制,建立学生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实践课课程设置规范、系统、有效。

[1]本书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王艳华,岳鑫.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保障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49 -151.

[4]陈志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3):108 -110.

[5]姜建成.论社会实践课程化的价值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08 -11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