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美学视野中审美教育内涵探究

2014-03-20王军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6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美的

王军莉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审美教育概念在西方最早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在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但审美教育思想早已有之。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古典形态的审美教育传统。近现代对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并列。在以美的教学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让审美视野下的美丽中国更具文明、高雅、和谐的人文魅力。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更加具有庄严、大气、鲜活的“中国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应是一种大教育形式。

一、审美教育与教育审美化、教育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对其都有研究,造成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多样化、模糊化。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领域中的审美教育,因此,要区别于教育审美化、教育美学等概念。教育审美化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研究的是教育领域的审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并以教育领域的美来塑造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其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的审美化,包括教育环境的审美化和教学活动的审美化。教育环境的审美化,即物质环境的审美化和精神环境的审美化。物质环境的审美化包括绿化、净化、布局的和谐和人文景观四个要素。而精神环境的审美化包括学校风气的审美化、师生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的审美化和社区的审美化三个基本要素。教学活动的审美化主要指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用美的语言、美的直观形象、美的意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1]27-30而教育美学主要指如何更好地组织教育实施和达到教育目的。审美教育包括教育美学,但审美教育不能等同于教育美学。[2]277-288

二、关于审美教育的几种认识

美学家、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审美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美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应当统率一切。诚然,注重德育无可非议。审美教育能够发挥以美辅善,以美引德的作用,但是把审美教育归之于德育之中,就掩饰了审美教育独特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首先,从性质来看,德育主要是一种偏重于理性的有关人的思想观点、伦理道德的规范性教育;审美教育则是一种偏重于感性的情感的教育。其次,从功能看,德育着重铸造人的社会人格,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审美教育着重塑造人的个性人格,促进人的诗意化。从方式来看,德育主要表现为以理服人,而审美教育则从情感教育着手,它也讲理,表现为寓教于乐。因此,此观点只关注了人的道德存在,忽略了人是一种有情感、有趣味、有欲望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自由的生命存在体。

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同

艺术美在美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美育都被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语,因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的。显然,这些观点是从黑格尔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的观点延伸出来的,带有理念论的唯心色彩。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也是多方面的,如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同时,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在物质生活中。例如,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这些并不属于艺术美,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的确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不能把审美教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单一化。

3.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

把审美教育看作是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或认为是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便是审美教育。所以说,有“美育学”这个说法。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教育过程中运用美的理论与方法处理问题,所以有“教育美学”“教学审美化”之说,这些都是强调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前面我们已经区分了与“审美教育”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之所以会造成概念的模糊,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独特精神。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审美教育不仅是针对学校的,也是针对全社会的,社会的各级各部门都承担着实施审美教育的责任,而且审美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贯穿每个人的整个一生。

4.审美教育是关于美学理论的教育

持此论点者为数甚众,也许有其显然的合理性。我国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174文艺美学的倡导者胡经之认为:“美育是把美学基本理论,变为美化自身和美化外部世界的积极实践。”[4]380的确,这种观点有其深刻而合理的一面,普及美学理论知识显然能提高人们的美学素养、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但是,审美教育不单单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与知识占有,还包括很重要的审美实践活动。

5.审美教育仅仅是一种情感教育

“审美快乐不仅多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享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如情感、想象、理解),这种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5]305-306所以,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分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显然失之偏颇。

以上五种说法,从各自的立场看都有其合理性,但问题也是明显的。因此,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角度出发,站在关注人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并结合审美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来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这才是我们应该确立的一个方向。

三、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种“自育”。对个人来说,审美教育相当于审美修养,是个体按照一定时代、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自觉进行性情、心性的自我锻炼、陶冶的行为活动,以及通过这些行为活动所形成或所达到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相对来说,其他教育形态可称作“他育”。可见,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这就意味着在其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主体积极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主体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同时美也在不断地被创造和丰富着。美的东西并非永恒美,原来在人们看来美的东西,可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得不那么美,甚至变成美的对立面——丑了。因此,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涵,绝不能忽视其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在文艺美学方面,对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主要是对审美教育的最终效应产生了异议,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类:

一类主要是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培养和提升。例如,著名美学家蔡仪在《美感教育》中谈到,美感教育,即美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和根据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6]1此后很多美学学科的教材都对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沿用了这个表达。这种定义实际上还是把审美教育作为道德和智力培养与提升的工具,而没有使审美教育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一类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完人教育。正如文艺美学的倡导者胡经之所指出的:“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塑造新人的全面教育。审美教育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开花的,是由对形式美的愉悦进入到对人生、理想的使命感、神圣感的感悟的;是由初级美感向高级美感升华的。它表现为沉淀了理性的直觉、融合了理性的感性形象,把握了一般的个别——达到真、善、美的统一。”[7]385-386他认为当代美学的一个新的价值取向是以文化哲学为背景来考察艺术本体与人的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认为文艺美学所关注的中心是将艺术(美育的重要方面)与人的审美生成结合起来。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认为:“美育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美育当然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可以使人在科学的、技术的知识之外更多地获得人文的、艺术的知识,但这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8]406这两种观点都充分说明了审美教育是提高人生境界、塑造完人的大教育形式。

可以说,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就是十分重视审美活动对于人生境界的开拓和提升,像王国维、朱光潜和宗白华等学者都是这个传统的提倡者和发扬者。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传统被中断了,而叶朗先生拥有坚定的信心要恢复这个传统。叶朗先生在《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一文中坚持恢复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和提升人生境界这个传统是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这种完人教育又可以说是美学家彭锋所提出的境界教育或态度教育,他认为从“负的方法”看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学”而是“为道”,从“正的方法”看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涉及实际的知识,但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增加知识和增强能力,而是提高人生境界。[9]282-291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主要是以审美实践活动(艺术美的熏陶、自然美的感化、日常生活的濡化)为途径,培养审美主体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并提高审美主体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尤其在当代,更重要的是端正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提升人生境界,培养人的审美化生存,同时使得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获得统一的自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大教育形式。

[1]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彭锋.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蔡仪.美感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7]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彭锋.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