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克德育思想探微

2014-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6期
关键词:洛克绅士德育

贺 晴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99)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他关于教育的著作有《教育漫话》《理解能力指导散论》《漫谈绅士的阅读和学习》等,他的德育教育思想则主要体现在《教育漫话》中,有人甚至认为洛克的《教育漫话》主要是一部论述道德教育的著作。[1]21本文拟以《教育漫话》为主简要分析一下洛克德育的思想。

一、洛克绅士教育的目标与德育

绅士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教育观。由于其最终系统化于17世纪的英国,它被认为是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教育观。在文艺复兴后期,由于学问变得日益迂腐,并陷入脱离实际生活的危险之中,人们希望创造或发现更能贴近现实普通生活的教育和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既非教士,亦非未来的学者,而是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优秀公民。这就是绅士教育。在洛克之前,卡斯蒂格朗、蒙田、培根等人就表述过绅士教育的思想。蒙田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的恰恰不是语法学家或逻辑学家,而是一位绅士。”[2]189蒙田认为,培养一名年青的绅士,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必须要通过生活、通过行动、通过了解世界来学习。

受蒙田等人的影响,洛克也把培养青年绅士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洛克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绅士,不是学究。绅士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因而没有必要熟悉一切科学的对象。洛克重视对儿童理解世事的教育。他说:“正确地判断人,使自己与别人聪敏地相处的用处,较之把子弟的脑袋充满物理学与玄学的深奥理论,要有用的多。”洛克所要培养的绅士,除要有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而在绅士所具有的这几种品质中,洛克最重视的是德行,“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而且他认为应该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良好德行的基础上,才是可靠和保险的。就德行的起源来说,洛克反对天赋道德观念论,他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利益的满足和快乐;道德评价的标准就在于人们的行为或事物能否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权力与财富,甚至德行的本身,其所以被看重,也都因为他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所以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3]122人是如何获得德行的?答案是通过教育,洛克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极大程度上都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由于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来内化道德规范,所以教育者可以制定、说明规范,把这些规范灌输给个人,使个人的头脑日益充满规范,从而达到德育乃至整个绅士教育的目的。

二、洛克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并没有给德行给出一个“苏格拉底之问”式的答案,即对于德行并没有规定一个定义,而是从多方面分析考察了德行。洛克所讨论的值得称颂的品性有:彬彬有礼;仁爱之心;慷慨大方;优雅的声音和举止;荣誉;谦逊;勤奋;仁慈;爱上帝;爱学习;谦虚;有礼貌;谨慎;敬畏之心;自我控制;自我克制;自我抑制。这些良好的品性“有时并不代表同样的事项,有时又是相互包含的”[3]114。但是概括起来,洛克对于德育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坚忍的性格;优良的品德以及良好的礼仪。

(一)坚忍的性格

洛克认为,人原有的各种脾性是“很难把它们完全改成相反的样子”,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脾性丝毫不能改正,只是要改变人的天生脾气品性,不必要用强制规定或面对面抗辩的方式,“运用技巧也可以把它们大大地加以扭转,使其变得有用。”[3]95洛克主张通过教育使得儿童形成自我克制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在洛克看来,人类在各种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儿童差不多在出生之后就都具有占有欲和支配欲以及各种其他欲望,如果不能够使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哭泣、使性、不高兴,为的不是别的,只是要如自己的意愿而已。而这两种欲望“差不多是一切扰乱人类生活的不公正与竞争的根源”。在小时候不惯于服从他人的理智的人,一旦长大成人,到了自己能够运用理智的时候,他也是很少会去服从自己的理智的。教育子女必须及早而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儿童“克制自己的嗜欲”,因为这是一种精神的强健。洛克还把自我克制上升为德行和价值的基础和原则。他认为,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能抗拒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自然倾向而纯粹服从理性,尽管与欲望背道而驰。因此,必须使得儿童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即要培养自我克制的能力,而且应当及早培养。

另外,洛克还特别重视对于勇敢性格的培养。在洛克看来,勇敢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一个人没有勇气是难以恪尽职守的,从而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各种品性。真正的勇敢不是愚勇,愚勇和不知危险鲁莽行事是同义语。“假如我们见了灾难不知道害怕,对于危险不能作出正确的估计,却漫不经心,不管它是一种什么危险,不管有什么用处或结果,甘冒危险,这不是一个理性动物的果断的表现,只是一种兽性的狂暴而已。”[3]93而勇敢则是,有了危险便应感到危险,要有“充分的恐怖心去保持我们的清醒”,不可让恐惧心扰乱我们镇静地运用理智,或者妨碍理智。勇敢并不只是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在战场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危险。虽然死亡是一切可怕事物中最恐怖的,但是痛苦、羞辱与贫困也使得大多数感受者困顿不堪。因此,一个人真正的坚忍是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他都能处之泰然,尽责不辍。洛克认为,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我们不能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只要勇敢地面对磨难,它就只能产生轻微的印象,对我们危害很小。心理脆弱的人,遭遇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支持不住,更容易沉浸于受伤的部分,就把伤害更扩大了。勇气能够使我们抵抗住我们所怕的危险和所感到的灾祸,对于我们这种四面受敌的人生是很有用的,所以我们最好及早使得儿童具备这种武装,愈早愈好。精神方面的这种坚强与无动于衷的心情是我们抵抗一般罪恶与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二)优良的品德

洛克在德育教育中还特别重视对儿童良善品质的培养,如仁慈之心、慷慨大量、处事公正、诚实等。

洛克认为,孩子以作恶为乐,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性情,是一种从习俗与交往中得来的习惯。以往历史上谈的战争与杀戮,赋予征服者(杀戮者)荣誉是非常错误的,而保存整个人类本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也是调节我们的宗教、政治、道德的真正原则。所以,洛克强调要培养儿童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应从最初就要使儿童把杀戮或虐待任何动物看成是一件令人深恶痛疾的行为,因为凡是以虐待和摧残弱小动物为乐的人,他们对于同类也不会十分仁慈。因此必须从小就培养儿童的仁爱与同情,要“使得他们对于下级的人,卑贱的人,尤其是仆人,言谈举止都要习于以礼相待。”

洛克认为,慷慨大量是人的美德,“凡是最大量的人总是最富裕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称誉”,这种乐于赠与别人的美德,需要加以培植。而贪婪是与慷慨正相反的品质,它是“在我们需要的事物以外还想多去占有,多去支配,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及早小心地加以铲除。慷慨大量可以使兄弟姐妹乃至旁人之间更能够和睦相处。因而家长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去培养和鼓励,“应该时刻留心,不使因他慷慨而受到任何损失,他无论做了什么慷慨的事情,每次都应得到加重的报酬;你要使他知道,他对人表示慷慨,对他自己也不是一件吃亏的事,它可以使受到好处的人,以及旁观的人也对他好”[3]88。这类由家长安排的、富有教化意义的经验,“儿童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便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别人,不觉为难,他们便会养成温厚的习惯,而且会以自己能够对人和善、慷慨与有礼貌视为一种快乐,视为一种值得自负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慷慨大量的前提是儿童要对赠与别人的东西具有所属权,幼儿可能会把不属于他的东西给予别人。所以不但有必要教导幼儿大方地把东西给予别人,同时必须教他切莫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

洛克极力谴责撒谎,认为撒谎不仅是一种极坏的品质,是许许多多恶德的根源和庇护者,而且还是遮掩任何不良行为的一种极方便的方法。由于撒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面,都很流行”,儿童很容易就能学会,所以应使儿童从小至大都要极端地畏惧它,要把撒谎看作是一个最可耻的标记,说谎可以使人落到最可羞辱的下贱境地,和那些极可鄙的人类,极可怖的流氓列入到一类。所以假如儿童真的撒谎了,家长要把它当作是一件极古怪的事情,表现出非常惊愕,决不可看作是一种普通的过失去责备。如果儿童不肯改过而再犯,就应该重重地斥责他,甚至可以借助鞭笞。对于儿童主动坦白自己的过失,洛克主张要鼓励人坦率老实,应该表扬他的坦白,原谅他的过失,不管他的过失怎样,甚至要彻底原谅乃至以后不再提起。

(三)良好的礼仪

洛克明确指出良好的礼仪是一个绅士的美德。洛克发现儿童在一起的时候总爱争长论短,喜欢以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别人,因而除了对于发动这种竞争的人制裁以外,还要教他们彼此尽量学会一切谦逊和礼貌,如果他们知道谦逊有礼可以使他自己得到别人的尊敬与重视,同时自己的地位又不会因此蒙受丝毫损失,他们就不会无礼地控制别人了。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看成骄夸、自负、无用甚至愚蠢。值得注意的是,洛克虽然重视礼仪教育,但是反对过度拘泥于礼仪。过分执著礼仪会导致两种情形,一是忸怩羞怯,二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所以良好的礼仪的规则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他人。不要看不起自己以避免忸怩羞怯;也不要目中无人,以避免行为不检点和轻慢。[4]331

三、洛克德育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洛克德育教育的原则

1.及早教育原则

洛克在德育各个方面,都强调及早教育原则。他认为对儿童及早进行教育,使他们服从父母的意志,这是培养儿童理智和意志力首先应注意的方法。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应该使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3]25洛克反对从小溺爱孩子,放任自由,而待孩子长大成人,又对之声色俱厉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他们缺乏判断的能力,非得有人管束不可。另外儿童的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较易于养成服从的心理;而成人则不同,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理智,专制与严厉对待他们不是一种好办法。

2.培养习惯原则

洛克在德育教育中贯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培养习惯。洛克认为,儿童幼小时候的行为受自爱的支配多,受理智与反省的支配少。所以儿童经常容易离开是非的正当标准而行事。而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家长“叫儿童时时记住许多规则和教训,他们对于那些规则和教训,常常并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总是随时学到就随时忘却了”。因此仅靠死记规则和教训灌输理智的办法来教育儿童,是难以奏效的。相较于理智,习惯所起的作用更加恒定和便利。所以要克制儿童不合理的欲望和行为,必须培养儿童的各种良好习惯。洛克几乎在德育的各个方面都强调了培养习惯的作用。而培养习惯的途径就是要及早地经常地练习。洛克特别指出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态度和蔼,不要声色俱厉地责备儿童,好像他们是有意犯错;二是不可同时培养的习惯过多,否则儿童难以兼顾,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

3.因材施教原则

洛克认为,人的天性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人是强悍的,有些人是懦弱的,有些人自信,有些人很谦虚,有些人温驯,有些人顽强,有些人迟钝。总之,人类的心理构造与气质彼此不同。所以,不同的儿童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导。因此进行教育时,必须及早而仔细地去观察儿童的行为气质,而且要在约束最少、不为其所知的时候去观察了解,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看看他最适合哪种德育方式,才能使得德育目的得以实现。

(二)洛克德育教育的方法

1.确立榜样

洛克认为,儿童对于礼貌往往弄不清楚,因而学习的方法应该根据榜样,而不是依从规则。人类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儿童的举止大半都是模仿得来的,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最能影响他们举止的还是那些与他们相处的人的言行。因此父母和导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还应该留意经常与儿童相处的玩伴,把儿童应该做的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同时说明这些榜样为何美丽与丑恶,这种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2.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洛克也不例外,但是他不主张物质奖励与体罚。洛克认为虽然人类有贪图享受与避免痛苦的本性,但是采取物质奖励或体罚来教育儿童是具有弊病的。因为采取物质奖励去讨得儿童的欢心,等于纵容了孩子在物质享受上的嗜欲,因而难以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优良品格;同样随意用体罚来惩罚儿童也是不可取的。洛克认为体罚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所造就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因为在教鞭的威迫下,儿童是会佯作服从的,一旦放下教鞭,儿童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本来的倾向,而且即使是能够解决目前的任性毛病,可能又换来的是儿童心情沮丧的问题。所以洛克不主张物质奖励与体罚,只是在万不得已或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采用。洛克重视的是名誉上奖励与惩罚。他认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儿童一旦具备一定的名誉感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能使儿童养成爱好名誉,惧怕羞辱的心理,就会使他们走上正轨。在使用奖励或惩罚时,要注意“隐恶扬善”,即斥责要在私下进行,不要当众斥责儿童使其无地自容。反之,赞扬则宜公开进行,使其奖励意义更大。

3.说理

尽管洛克认为幼童的理性水平较低,但是儿童到了能听懂话的时候,就懂得道理了,所以说理也是教育儿童的一种方式。洛克认为,儿童希望被人看作具有理性,比人们想像得到的年岁还要早。因而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把它当作教育儿童的工具。任何应守的德行或应戒的过失,都可以用说理来进行教导。需要注意的是,所说的理应与他们的年岁相适合。不可对儿童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说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说理必须明白通畅,要考虑儿童年龄、性情和好尚,并且家长或导师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四、结语

洛克的德育思想是建基于他的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其立足点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种自然本性,既不是神给予的,也非人造的,而是天性的且如同一块“白板”,所以通过深入研究儿童的本性,就可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成为理想的绅士。这种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本身就是抽象的,而且这种思想还具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因为一个人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教育。正是由于洛克的抽象人性论,所以他在阐发德育思想时,也找不到正确的依据,只能从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出发从而陷入功利主义。他认为人类天性的基本倾向就是趋利避害,道德源于人的利益的满足和快乐;道德评价的标准就在于人们的行为或事物能否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人们之所以普遍地赞同德性,并不是因为它是天赋的,而是因为他是有利的。[4]327所以说,洛克不了解决定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产生和发展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当然这也不是他那个时代可以解决的。同时洛克所论述的绅士教育是属于资产阶级事业家的教育,只占教育对象的3%~4%,个人主义的色彩极为浓厚,与我们现在所谈的儿童教育,社会主义新人当然不可同日而言。[5]尽管洛克的德育思想有其局限性,洛克关于德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的。

[1] 熊春文.编者导言[M]//[英]约翰·洛克.教育片论.熊春文,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 [法]蒙田.蒙田随笔全集[M].潘丽珍,王论跃,于步洲,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6.

[3]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5] 杨汉麟.译者前言[M]//[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洛克绅士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绅士那些年
像绅士一样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