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突发事件”引起的思考

2014-03-20

物理之友 2014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手指受力

(南京市栖霞中学烷基苯厂校区,江苏 南京 210046)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十章《压强》一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探究活动,是引入压强概念的关键,也是《压强》一节中的教学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处理方式通常是这样的,先引入压力概念,然后针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置了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进行的探究,得到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从而引入压强概念.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却碰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突发事件”.

教师要求学生拿起一支一端削尖的铅笔,以下是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

生:右手食指给铅笔有向左的压力,左手食指给铅笔有向右的压力

师:这两个力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这两个力大小相等,因为铅笔在水平方向上二力平衡.

师:这两个压力大小相同,两个手指的感觉相同吗?

生:不同,尖的一端手指疼,粗的一端手指不怎么疼.

师:请同学们改变压力,把压力增加一点,尖的一端手指感觉有什么变化?注意别把手弄破.

生:尖的一端手指更疼了.

师:根据刚才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什么?

生1:与接触面积有关,因为压力相同时,尖的一端和粗的一端对手的疼痛感不同.

师:很好,还有没有呢?

生2:与压力大小有关,因为尖的一端接触面积不变,压力越大,手指越疼.

师:很好,同学们猜想的非常好……(正要准备让学生去实验验证猜想,突然有学生举手,打断了老师的思绪)

师:这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3:老师,我觉得压力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比如,把一个物体压在桌子上和压在橡皮泥上,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也相同,但陷入深度却不同,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也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

师:(教师顿时慌了神,有点语塞,停顿了几秒钟才说话)压力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的材料无关,而且只有用相同的材料比较才有意义.

学生半信半疑,显得很不服气.

笔者认为该教师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上至少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过于急躁,压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而不要急着抛出自己的观点,应该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学生提出猜想的原因,冷静思考有没有道理,利用好这个难得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究.本案例中,该教师急着抛出自己的观点,说明学生是错的,压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居高临下,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

现代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主体关系.“师道尊严”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已经不合时宜.本案例中,该教师遇到“突发”事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在潜意识“权威”思想的支配下,第一想到的是自己的“面子”,给出的结论“压力作用效果应该与受力物的组成材料无关”,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没有从学生角度去思考该问题,想用权威性结论搪塞学生,是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3.概念不清,没有理清教学思路

使物体发生形变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在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相同时,受力物的组成材料不同,形变也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物的组成材料确实有关.本案例中教师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物的组成材料无关,明显欠妥,教师应该强调,我们这里考虑的是相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压力效果的比较.

那么,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呢?这里我们首先对“突发事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突发事件”实际上是课堂的一种生成资源,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教学设计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预设哪些地方可能出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等[1].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探究猜想环节中,进行必要的预设,限制学生猜想的范围,这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从本案例中,如果要避免学生在探究中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物的组成材料有关,也是有办法的,在学生作出“尖的一端手指疼,粗的一端手指不怎么疼”、“尖的一端手指更疼了”的两个应答之后,教师提问:“从这个体验中,你觉得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冷静应对事件

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非常重要.从本案例中,学生作出压力作用效果也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的猜想,是在学生作出接触面积、压力猜想之后,并且在后续学生实验时又用到“海绵”和“木板”等实验器材.因此发生这个“突发”事件是情理之中的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发”其实是针对教师的“突发”,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了矛盾.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觉得如果教师对该问题在课堂上一时半刻没有想清楚,就应该用冷静的态度去应对这个“突发”事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老师对觉得你的猜想有道理,下面我们先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关系好吗?”.其实这样的回答是比较聪明的做法,既可以化解课堂教学中的尴尬,又避免教师的仓促回答带来的科学性错误.

3.改变教学策略

优秀的教师应具备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工作情感,更需要有相当的教学机智,以从容、灵活地面对教学情境[2].在本案例中,其实学生的猜想压力作用效果也与受力物的组成材料有关是合情合理,也是正确的,其实很多老师在探究这个问题时,都担心学生会这样去猜想,都希望学生最好不去做这样的猜想,但事实上从科学探究精神来说,一味的去“围堵”也不是办法,教师应该坦然去接受学生去这样的猜想.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猜想,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进行适度的表扬,由于学生的猜想在教材上没有提及,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去检验猜想,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接触面积、受力物组成材料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3].由于学生是教学中的不可控因素,因此教师预设再好,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在这些“突发”事件面前,以往的经验会禁锢我们的思想,如何有效化解这样的“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更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春平,温金梅.浅谈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3]汪凤炎.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手指受力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与鸟相撞飞机受力几何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笔穿手指
突发事件
“弹力”练习
底排药受力载荷及其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