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与作用

2014-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化政治思想

田 超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参与和锻炼,掌握学习及生活的各项技能,确立自己人生目标,养成良好行为规范,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1]就这一点而言,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决定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的核心是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新时期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大环境看,不同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斗争较量不断加剧,有时甚至产生激烈冲突。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国之间的综合交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从国内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正处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各种认知相互激荡,各色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社会思想空前活跃。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在文化多元发展过程中,各种消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甚至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发展相违背,损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错误思想,在这些消极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在国内外形势剧变和各种新事物、新问题面前,陷入极度的迷惘之中,无法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选择。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就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的各种矛盾冲突中产生困惑、迷失自己。这种思想上的迷失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害,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系统的理论教育,牢牢把握大学生社会化的政治和价值方向,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社会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化的重心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这是一个持续“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内化”和“外化”过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内心的价值标准,并依据这种内心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社会道德的合格公民。二是让大学生自觉地把这种价值标准进一步内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矛盾困惑之时,能够从情绪上、态度上进行自我调节,进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社会现实之间差距较大而产生价值冲突时,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2]148艾里克森认为:“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3]经过持续的“内化”和“外化”,一方面,不断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内容;另一方面又不断将这种心理内容表现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使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不断变化丰富,不断地形成一个独立的具有社会含义的“自我”,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从而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社会化的行为规范

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人的社会化实质上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自觉地接受社会文化。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是走上社会的演习阶段,也是大学生接受社会文化的重要阶段,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文化,接受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发挥这些文化的社会功能,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完成,来传承、弘扬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了解和接受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传递正能量,使这些优秀文化真正内化于心,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文化的核心是社会规范,文化为人的社会化提供相应的规范指导、角色认同培养以及人格模式的造就。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完成社会化有两个评判标准,其一,必须具有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其二,必须树立一个令人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4]129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一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社会规范,才能真正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要求。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矩,主要包括风俗习惯、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宗教戒律、政治制度及各种法律制度、条例和条令。根据社会化理论,人的社会化可分为初级社会化(未成年期社会化)阶段和次级社会化(成年期社会化)阶段。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经过了初级社会化,在潜移默化以及耳濡目染中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但这种未成年时期的初级社会化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需要。因此,成年期的次级社会化就显得非常重要。次级社会化要求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自我约束,根据社会需求内化道德规范。大学生学习和内化这两种规范的过程就是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来完成,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中心展开。同时,普法宣传、大众传媒以及社会新闻中的法制信息、道德信息对大学生社会化也有一定的作用。社会权威具有领导和示范、引导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思想及行为,并以此影响和配置社会资源,进而达到社会良好运行的目标和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权威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确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少年时期的社会权威形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亲,青年时期的社会权威形象则是社会树立的榜样人物。但是,在我国社会大变迁背景下,这两种社会权威形象却瓦解了,其示范、引导作用大打折扣。随着米德所称的“后喻文化”①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周晓虹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中,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时代的到来,父母权威瓦解了;由于质疑榜样、消解榜样,榜样人物的权威瓦解了,此时社会权威形象就无法建立起来。因此,传统的权威形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明显降低,很难影响和感化并转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下,原有的社会规范在这种新形势下失去了规范的力度,在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立起来,规范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失范现象严重。这种负面影响增加了大学生内在自我约束和规范的难度,造成部分大学生社会方向迷失,无所适从,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内化社会规范,为大学生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权威形象及模仿学习机制,习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发展优秀的人格特征,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行为沿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层次

大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有用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大学生的社会化就要在他们当前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而达到社会化目标层次的逐步提升。首先,从精神层面看,要引导和教育他们批判地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构建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自己精神境界的社会化;其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理论的学习,使得自己个人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在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提高,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社会化,关键在于确定人生目标,提升自身素质。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变迁与进步的要求,不断适应社会生活,更新观念,转换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克服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障碍,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自我。要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主动适应目前全球化的大趋势,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的要求,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努力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要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模式。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更深切地领悟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又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健康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完成上述社会化任务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学生能够把自我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两者的目标一致,即将既符合自身条件和需要,又符合社会需求的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通过在学校的努力学习和实践,掌握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特别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要和思想政治选择,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锻炼人的最好途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能较好地检验、促进和激励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应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深入社会、投身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观察、了解和认识社会,全面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组织管理以及活动创新等综合能力,为其以后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角色养成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以及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扮演某一个单一的社会角色,而是同时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又总是与其他更多的社会角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多种社会角色的重叠交织,极易造成角色困惑,即对于某一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能明确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以及不应该做什么。这种角色困惑是从以前的无知少年角色转化为有知识有文化大学生角色和市民角色过程中的角色不清困惑,以及从单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困惑。[5]

在当前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变迁时期,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是社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角色标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他们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仍然是学生,仍然以学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好的“乖学生”形象,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但是,当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社会对其提出更为复杂并且具体的角色要求,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角色困惑的直接原因。由于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强调而导致对于其他能力提高的忽视,在大学里,学生普遍不重视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其道德规范的缺失。另外,家庭与学校过度重视大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其他社会角色的培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又缺少社会参与,使得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日益呈现为单一学生角色,被从成人世界中分离出来,在现代社会,过渡到成人比传统社会更加呈现出断裂性特征。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人际交流是在虚拟的情景之下的交流,大学生就会产生虚拟角色和现实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会造成暂时的角色混乱,甚至可能会出现种种人格障碍和心理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促进大学生继续社会化,帮助大学生按照社会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来切实掌握各种角色技术,进而按照不同的角色期望来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规范来履行好不同的社会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促进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意识层面,促进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即对个人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所要扮演角色的认识。一个人一生不会一成不变地只扮演同一个角色,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大学生应对角色变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社会综合环境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变化时,适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再社会化的能力。二是理想层面,促进大学生确定社会角色期望值。对于社会角色的期望直接反映着大学生对事业和生活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期望值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三是生活层面,促进大学生自理生活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角色价值,养成有利于健康发展的角色行为。

[1]刘平.大学生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2):46-48.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晓元.德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7,(4):36-38.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颜素珍,戴媛媛.论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22-24.

猜你喜欢

社会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