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比较

2014-03-20乔臣

武陵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供应量学派货币政策

乔臣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比较

乔臣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是当代新经济自由主义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两者都极力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及其政策,倡导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导向、中介指标选择及其比例确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在预期假设、货币态度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对两个学派货币政策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解,亦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运用寻求可资借鉴的启示。

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货币政策;比较研究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对经济学界影响较为深远的两大学派,他们与供给学派并驾齐驱成为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三大支柱。货币学派以弗里德曼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理性预期学派则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两大学派均从自身的理论观点出发,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与实施提出了诸多的见解和主张,两种理论对货币政策的解释亦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替代凯恩斯膨胀性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

一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一)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该学派的政策主张既是他们用以反对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武器,也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起点和根本落脚点。货币在货币学派的研究视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该学派不可避免地将研究重心聚焦于货币政策。他们认为货币和货币数量是经济中唯一起支配和支柱作用的经济变量,货币政策是经济调节和市场配置的核心政策,其他经济政策如果不与之配合,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货币学派的著名命题是“货币最重要”。关于这一点,弗里德曼强调:“我和那些同意我观点的人所强调的货币数量对各种名义数量、名义收入,即以货币表示的收入水平——货币乃是决定物价的重要因素——是极端重要的。”[1]56同时,货币学派还认为,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重要性,而且还在于其他经济政策对它的依赖上。

在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方面,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数量对国民经济中的任一真实数量,包括对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利率、汇率、就业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起着唯一的支配作用。因此,货币学派政策主张具有的唯一性就是通过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量,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制定稳定的货币政策,避免因为政策的波动和失衡“使货币政策免成为重大经济纷扰的根源”[2]117。究其根源,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避免政策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保证避免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维持物价稳定,“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2]118。

在确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之后,还必须选择中介指标。货币学派认为要实现最优的货币政策目标,借助的最优中介指标就是货币供给量。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管理、调控货币的主要内容,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作为货币政策主要实施者,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等三种手段实现对货币量的调控,可以说,货币供给量的从紧或宽松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货币政策的松紧。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派别,货币学派以稳定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供应量作为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点反映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在美国形成的理性预期学派,又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是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并驾齐驱的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一直居高不下,投资减少,经济发展缓慢。在经济发生“滞胀”的时候,政府力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干预政策无法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消除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导致利率反而上升。与此同时,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也由于物价上涨受到影响,对预期行为和预期作用的深入研究,促使理性预期学派登上经济学舞台并成为影响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理性预期学派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人在做出行为之前都会对未来经济态势进行评估和预测,理性的经济人会通过一切手段获取有效的经济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期,从而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有效的预期支撑。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是两个相关的命题:一是认为人在看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就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合理、明智的反应;二是合理、明智的反应能够使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根基于货币中性理论。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共同观点都是货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预期学派则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不可能对经济生活中的就业量、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带来实质性影响,货币唯一能影响的是名义变量。由于公众的理性预期和预防性对策,名义变量的变动不对实际变量发生作用,只有当货币数量突然剧烈变动才可能使人们的预期出现误差,从而对失业率、产量和收入等实际产量产生暂时的影响,但公众很快就能从各种信息中察觉出来,并迅速调节预期,从而使这种影响随之消失。因此,从长远看,增发货币即便是一次性的,其效益仍然是中性的,一切变量最终将保持不变。

建立在货币中性理论基础上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从总体上看,无论松紧的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因此,在存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最明智的货币政策就是公开宣布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长期坚持并取信于民。最优货币数量是不可知的,所以不必挖空心思去计算这个量,关键是长期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只要政府不干预经济,一切听其自然,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经济就能均衡并正常发展。

二 两大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比较

(一)货币政策的相似性

一是货币政策主张是相似的。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尽管在一些具体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上有所差别,但在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学派的国家干预政策方面基本一致。他们都主张用放任自由的市场调节取代政府的经济干预,运用市场的自发机制调节企业的自主经营,避免政府的垄断控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达到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刺激经济的目的。由此引致的结果就是,两者在经济政策的主张方面都强调“自由主义”。具体说来,就是都强调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经济调控的主线,甚至于认为货币政策是经济政策中最具有主导性的政策,其他政策的存在只是对货币政策的配合。比如,弗里德曼强调的“我相信货币供给变动率本身对长远期间中的名义收入和物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1]143就贴合了货币学派所倡导的“货币最重要”的基本命题;理性预期学派则另辟蹊径地通过对人们的预期行为和预期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人们更趋明智、合理和主动的经济行为中探讨促进经济自由和发展的道路,正如卢卡斯本人所说:“中央银行和某些货币经济学家大谈运用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我从未发现哪怕有一个经济国家能把这些变量有用地联系起来……货币中性必须成为任何声称严肃对待经验材料的货币或宏观经济理论的中心特征。”[3]1167

二是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相似的。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之后必须选择中介指标。在中介指标的选取方面,两大学派均反对以利率作为中介,他们都认为利率是连中央银行都难以确定的内生变量,而利率对于中央银行的各种货币操作行为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存在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的不同难以有效反应货币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因此,两大学派均把货币政策实施的最优中介指标设定为货币供应量。货币学派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变量都是由货币供应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交互作用决定的。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影响经济变量变动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高能货币的变化是广义货币供给量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由于高能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的行为所决定的,中央银行完全能够通过变动高能货币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控,从而使货币供给量成为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由此,货币学派认为调整货币供给的政策将不会影响实际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可以作为反映银根松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恰当指标。同时,理性预期学派也认为,宏观的最优货币数量不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数量,而应该是与公众的预期相一致的货币数量,最优货币数量的预测值,也应该与公众的预期值相同。当货币量与公众的预期相一致的时候,物价稳定,人们可以做出最优选择和安排,市场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个货币量就是最优的。

三是中介指标实施原则是相似的。货币学派针对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权变性”原则,提出了“规则性”的货币实施原则。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不能随机进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它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扩散和波及,而不确定性因素的加入或影响都会导致人为判断失误引发的决策失误,从而给经济带来纷扰。因此,坚持“单一规则”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不当干扰,消除传导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传导中的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趋于一致。而要达到这一原则就要追求公开宣布、长期采用、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好选择,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操作的基本规则。与之相似,理性预期学派也持有类似观点,该学派基于货币中性的观点,认为既然最优货币供应量是不可知的,就不去挖空心思计算这个量,与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货币供应量究竟是3%或4%上,还不如在货币政策已经确定之后能够长期坚守,只要政府不干预经济,经济就能重建均衡。因此,最明智的货币政策就是公开宣布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二)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一是预期假设的差异性。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初始差异在于两者对基本假设中经济预期的出发点不同,这种差异成为两大学派在货币政策建构和实施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本原点。货币学派提出的预期假设是适应性预期假设,他们认为公众的预期并非总是准确的,但是公众所具有的理性能力能够保证他们迅速作出调整,依托良好的应变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迅速调整自己的预期,从而保证自身的预期能够与实际情况的变化相适应。因此,各项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实际中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背道而驰。理性预期学派则从一开始就将人的前期与预期行为界定为理性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经济行为适应经济预期的观点。恰恰是这种经济假设,导致了经济行为人理性预测未来行为的能力被过度地高估了,即使经济行为人难以合理掌握有效的经济变量和经济信息,都假定他们能够做出理性预期,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货币学派的适应性假设更能够体现经济行为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并能及时地根据实际经济信息的改变做出充分的调整。可以说,两大学派在预期假设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即使两者均以稳定的货币政策为目标,但前提的不同导致了指标实施结果的巨大差异。

二是对待货币态度的差异性。货币学派理论的出发点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他们认为经济界的一切变化都与货币有着直接的关联,而货币和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产量、成本乃至就业和失业。所以,货币的重要性决定了货币政策在所有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和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实现对整个经济运行的调节。“货币一般地不是中性的;它不只是蒙在实际经济上的一层轻纺纱。在调控和指导金融的和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货币体系有其重要的任务。”[4]与之相反,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不可能对实际中的就业量、产量和收入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货币所能影响的不过是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不起作用,只有当货币数量发生剧烈变动时,才会使人们的理性预期发生变化,从而对就业量、产量和收入带来暂时性影响。货币中性的理论观点贯穿于理性预期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始终,也成为其货币政策保持长期稳定、货币供应率固定不变的理论前提。正如卢卡斯所说:“货币增长对生产增长率的影响是中性的,并会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影响通货膨胀率。”[3]1166根据理性预期下的货币中性观点,卢卡斯认为,从总体上看,无论松散或紧缩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只要公众预计到政府会在它预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内采取行动,就能针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掌握充分的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作出判断,事先拟订相应的预防性对策,使货币政策失去效果而成为中性的。

三是中介指标调节的差异性。尽管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也就是货币供应率的制定却存在较大分歧。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准确与否或是否恰当都会直接对经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货币供应大于或小于经济增长率,就会因物价不稳而引起经济波动,因此,最优的货币数量是保持与经济增长率大体一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所能够提供的货币量。反观理性预期学派,他们认为能够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货币供应量会使物价稳定,人们作出最优选择和安排,这时的货币供应量是最优的。但是公众的理性预期是很难判断的,这也就决定了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究竟应该是多少进行判断是徒劳无益的。因此,货币政策的关键不在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应该是什么具体数值,而应该是一经确定,永不更改。由此可见,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供应量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一方主张适时地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一方则追求完全固定。

三 两种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及启示

货币学派与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不同界定,渗透着两大学派对货币的不同态度,由此决定了二者基于货币政策所传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两种货币政策都蕴含着对实践中经济运行规律的反映。客观地讲,两大学派都是在反对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背景下,在面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实际经济问题时兴起的经济学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的实质是倡导自由主义经济,为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虽然,两者的理论观点有同有异,但归根到底,他们的价值观是共同的、一致的,即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全。所以,我们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要探寻两大学派对货币政策阐述的“真”,另一方面应当去除其理论观点中的“伪”,寻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裨益的合理内核。

通过对两大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端正货币态度是决定货币政策主导方向的关键。货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货币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与货币相关的价值、价格、资本等概念日益成为左右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货币学派主张的“货币最重要”的观点,体现了当今社会经济对货币依赖程度的加深,是理论对现实的真实反映。由此也深刻地印证了货币时代“金钱至上”的观念;而理性预期学派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则从反面说明,货币所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人。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的出现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出于人为的力量,人有能力“改变它和废弃它。”从最本源的意义上说,货币相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它首先是一个类概念,体现为事物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类意义”。货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它是固定的充当媒介人类交易关系的一般等价物形态,它所表征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类意义。因而,人的理性预期是决定货币重要性和对货币依赖程度深浅的主观根源。撇开两大学派在货币态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观点都反映了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货币依赖性的增强和对货币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因此,如何认识货币,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于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正确剖析货币政策运用的得失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次,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一贯性、灵活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良药。货币政策得以实施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货币,货币数量的多少及其稳定直接关系货币政策的延续性、一贯性和稳定性。弗里德曼宣称:“我相信以固定的法则,以一项固定的货币数量增长率来执行货币政策,其结果将会更好。”[1]52货币政策已经正确制定,就应该长期固定,而不能任意而为。当然,我们所说的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一贯性是相对而言的,并非货币政策始终不变;强调货币政策稳定性、一贯性实际上是追求货币政策在某一时段里的稳定。货币政策同样需要灵活性,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推动经济政策的变动,货币政策也是如此,正如货币学派所强调的货币供应增长率要与经济增长率保持大体一致一样。2008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出口减少等情况,国家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即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年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此前,我国曾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直到2007年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才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央政府迅速作出调整,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体现了我国政府货币政策运用和实施的灵活性。

最后,确定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增长率,预防通货膨胀。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都认为货币供应率是其货币政策理论实施的最优中介指标,并且各自将之与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充分说明了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直接关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明确地将货币发行数量的多寡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代经济的发展从实践层面也反复印证了两者所具有的必然联系。弗里德曼认为:“特定的物价和总的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动,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却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引起的。”[5]可见,弗里德曼虽然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但也不否认货币供应的数量对于通货膨胀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他认为,制止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减少货币供应。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了预期通货膨胀论,他们认为,在当代各国发生的通货膨胀中,预期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类型。出现预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公众预期行为的提前性,而预期通货膨胀的出现恰恰是政府经常变动货币供应量的结果。如果政府继续奉行膨胀性的经济政策,则会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发生的几率。姑且抛开两大学派在通货膨胀问题上落脚点的不同,单从他们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论断看,两大学派的理论主张中都内含着对货币政策中合理货币供应量的追求,并且将之视为避免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我国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尽管有各种客观原因,但货币供给量是否合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的财政投资的确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但货币供给量的巨幅增加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也是一个值得切实关注的问题。

总之,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政策理论的不同见解,尽管只代表一家之言,但其中蕴含的对经济规律的剖析,对经济事实的分析以及对货币政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加深对两大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对于制定正确的、合理的货币政策都会有一定的裨益。

[1]弗里德曼.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对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任务[M]//最适货币量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卢卡斯.货币中性[M].//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说文集——经济学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

[5]弗里德曼.货币的补值[J].财经译丛,1984(4):262.

(责任编辑:张群喜)

A Comparative of Monetary Policy between Monetarism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

QIAO Chen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Monetarism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 are two important branches of contemporary new economic liberalism.They are strongly opposed to state interventionism and its policy,and advocate market mechanisms and economic liberalism.They are in common in economic policy,especially in monetary policy orientation,intermediate target selection and proportion of monetary policy,but are different in expectation hypothesis,money attitude and regulation of the money supply.Study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monetary policies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monetary policy and provide revel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monetarism;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monetary policy;comparative research

F091.352

A

1674-9014(2014)06-0051-05

2014-09-10

湖南文理学院博士科学研究启动基金项目“货币国际化思想的流变”(2012QD003)。

乔臣,男,山东淄博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

猜你喜欢

供应量学派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货币供应量 (年底余额)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