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与评析

2014-03-20彭益民

武陵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农村服务

彭益民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与评析

彭益民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我国各地资源条件相差较大,要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因地制宜地创造不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资源,提供实用高效的服务。近十多年来,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形成了五类各具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网点建设模式、品牌带动模式、特色文化模式、中心管理模式、全面创新模式。这些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具有操作和示范意义的有效参照。按照建立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需继续探索,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实践探索;评析

构建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着力解决六大难题:基础设施建设难、农民参与难、文化阵地作用发挥难、服务全覆盖难、提高农民满意度难、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难。依据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借鉴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从我国实情出发,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强化政府财政责任的同时建立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筑较为完整的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条件相差较大,进入新世纪后,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各具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分析总结这些模式,创造性地借鉴其经验,按照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新的模式,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 网点建设模式

(一)江苏张家港模式:“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

2011年以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积极构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张家港市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有两大创新和亮点。

其一,建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文化网格”。张家港市把全市253个村(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955个“文化网格”,将全市所有区域、所有群众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畴,从而形成了市、镇、村(社区)、网格四级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文化网格”配1~2名网格文化员,这些从基层选拔的网格文化员,一般具备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热情、有活力。网格文化员是整个网格文化服务体系的灵魂人物,其职责主要是作为居民与政府文化部门联系的桥梁,搜集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将居民的文化需求反映给政府文化部门,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组织网格内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网格后,张家港市文化生活变得红红火火、精彩纷呈。

其二,创新文化服务机制。建立需求反馈和文化服务信息发布机制。以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即将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列成“菜单”,按群众的选择提供服务。及时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发动群众参与。建立层级分工、统筹协调、群众评价的管理机制。市、镇、村(社区)、网格四级管理者都有特定的职能,网格内文化服务的供给由网格文化员负责,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活动则由张家港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委员会统筹协调。文化服务活动效果的好坏由群众评价,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建立志愿参与和多元供给、交互供给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同时鼓励和支持“网格”之间、社区之间交互供给。切实尊重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1]。

文化特色村的建设,活跃了当地经济,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德清县不仅基本实现了规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而且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起80个“乡村亮舞台”,培育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通过搭建“文化走亲”平台,带动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浓厚了农村文化氛围。同时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文化消费能力,激活了农民文化消费的热情,增强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浙江德清县农村文化活动活跃,全县已有乡镇文艺团体80个、村级文艺团体180个,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 000场。此外,还投入3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书屋”。现在该县有省级文化示范村7个、省级小康体育村112个[6]。

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来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强调农民文化需求导向,把提高农民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目标,注重建立与农民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重视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过程的参与,鼓励农民在参与中表达观点、看法和意愿,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民的期望,针对农民多元的文化需求结构,设计、提供理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需求,国家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动员农民自愿、自主、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采取政府指令性供给方式,由政府包揽,结果不仅供应严重不足,覆盖面小,而且造成供需脱节。张家港市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优势在于文化服务网点贴近服务对象,使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全面提高;能充分激发“草根”的文化热情,使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自办文化,极大地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政府文化部门从“包办者”向“组织者”转变,充分调动公益性文化机构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以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拓宽了农民表达文化需求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文化需求的满意度,有利于化解基层文化供需矛盾。这种模式能否收到实效既取决于网格文化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的积极性,还取决于政府的投入和统筹协调。因此,在配备好网格文化员、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政府仍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购买专业文化团体的服务,资助群众文化活动,给网格文化员以一定的待遇补偿。

(二)浙江苍南模式:农村祠堂改建为文化中心

浙江德清县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文化建设工程,打造了一批文化特色村。如,钟管镇钟管村挖掘名人资源,开设文学大师俞平伯纪念馆、外交特使傅云龙纪念馆;筏头乡后坞村建起“和美乡风馆”,展示当地民俗,建起一批“农家乐”“洋家乐”吸引游客;钟管镇曲溪村、东舍墩村展示柳条编织技艺、剪纸艺术等山村特色民俗文化;劳岭村则发展观光农业,“沈约故里”东沈村打造“十里长春”八大自然景观,等等,从而使农耕文化和休闲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苍南县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苍南县普遍出现新建祠堂现象,几乎村村都有,数量最多的村达6个,这些祠堂大多处于闲置状态,而全县776个行政村仅有210个建有文化活动室。针对这一县情,2005年苍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农村宗祠改建为村文化活动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争取在2015年改建200所,使每一个中心村都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这一目标现已基本实现。

为推进宗祠改建工作,苍南县建立了一整套机制。首先,明确改建目标,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县委、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络员队伍,制定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创建资金管理使用方案,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细化项目预算,优化资金用途及预算的效果,做到创建资金专款专用。其次,确立了“产权不变,政府适当补贴,群众自主改建”的双赢机制。在祠堂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村祠堂改建以奖或补的形式提供一定经费。祠堂改建为文化中心后把图书、广播、影视、演出、科技文化培训、体育等各种资源集中起来,设立图书阅览室、电子信息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元、便捷、长效、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近两年来,改建后的村文化中心举办各类培训班120多期,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1 200场次,这些活动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展示和传承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满足了群众求知、求乐的需要。最后,出台改建利用政策。县委、县政府把改建利用工作纳入“文化苍南”建设和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创建的内容,纳入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年度单位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制定考核细则,对改建的村文化中心,通过当地乡镇政府审核后,县农村宗祠整治领导小组组织考核验收,验收合格后根据不同规模和层次,县财政给予3~5万元奖励。对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改建文化中心,以奖代补的方式再给予2~3万的奖励。乡镇也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奖励。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每年对村文化中心进行抽查,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村文化中心限期整改或撤销资格[2]。

苍南模式的意义在于走出了一条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和民间资本、整合各种农村文化建设资源、采取新的投入方式建设文化阵地的新路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新经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大,加之政府各部门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投入,使本来就稀缺的资金使用效益更低。利用农村大量存在的宗祠和闲置房屋改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集中使用政府各部门投入的资金,可有效缓解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困难,采取奖励、补偿的投入方式,有利于改变平均分配资金的做法,能提高资金投入的带动效用和使用效益。苍南县通过宗祠改建还把宗族之间祠堂建设的热情引导到文化阵地建设上来,引导到全民性文化活动中来,使宗祠成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大舞台,可谓一举多得。2014年,浙江省启动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将在全省建成一大批农村文化礼堂,在试点年全省将率先建成1 000家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这显然是苍南模式的提升和推广。推广苍南模式易出现两个问题,即不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强行征用民间资源或只追求形式,在民屋上挂牌子了事;考核激励不力,政府投入了,但文化服务阵地仍没有建立起来或没有发挥作用。因此,推广苍南模式一定要强化管理,特别是阵地建成后的验收和运行管理。

二 品牌带动模式

(一)江苏太仓模式:百团大展演

江苏省太仓市多管齐下打造“百团大展演”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取得显著成效。从2008年至2012年,太仓市已连续举办5届“百团大展演”。每届“百团大展演”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演出场点多,参与人数广,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在果蔬病害生物保鲜研究中发现的拮抗细菌主要是芽胞杆菌,其次是假单胞杆菌。芽胞杆菌属好氧或兼性厌氧菌,抗逆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营养要求简单,容易定殖在植物表面,适合作为生防制剂。目前,应用于果蔬防腐的有枯草芽胞杆菌、多粘芽胞杆菌和蜡状芽胞杆菌等[6]。

(二)江苏镇江模式: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创造文化品牌

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诞生之后,“观风知政”的含义虽然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民俗学也并未放弃对民众实际生活实践与经验世界的观察和描写。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民俗学产生在“到民间去”的氛围中,并一直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实践”,不仅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更是学科自身的追求。这从民俗学诞生之初便如此。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滴打在玻璃窗上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溅出一个又一个泥点儿,原本烦躁的情绪又因此被放大。屋里,是果果窸窸窣窣的啜泣,只不过训了她一句,竟一直哭到现在。忽然听见了钥匙开门的声音,爸爸回来了,又免不了是一顿训斥。果然,果果看见爸爸回来,有人撑腰了,开始放肆的大声哭起来,仿佛是受了多大的委屈。

(一)浙江海宁模式:健全制度+队伍建设

三 突出文化特色模式

(一)河南宝丰模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河南省宝丰县是“曲艺之乡”“魔术之乡”,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河南省宝丰县依托当地民间文化,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涌现出1 400多家民间演艺团体,吸纳5.5万多名从业艺人,2011年演艺纯收入达10.7亿元,真正闯出了“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特色文化发展路子。

宝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支持,主要是财政金融扶持。从2005年开始,县政府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2%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并协助贴息贷款。2010年以来,县财政还每年预算安排300万元设立魔术演艺发展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魔术团体和魔术师进行奖励,扶持魔术演艺业的发展创新。做好规划和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延伸。积极开展服务,为演出社团解决困难,维护演出社团的权益。二是强化市场运作。演出社团按照市场规律组织魔术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根据观众多样多变的审美需求,自主研发,及时更新演出形式和节目内容,创作了一大批富有现代气息的魔术节目,从而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拓宽了市场。用市场机制整合表演团体,把过去“小、弱、散”各自为战的120多家演出团体收编组建成宝丰县演艺集团(公司),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经济效益连年翻番。根据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魔术服装、道具、大棚、音响、运输和广告设计等相关产业,已初步形成包括创意、制作、包装、表演、旅游以及职业教育在内的魔术产业链。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师带徒”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样化培养模式,邀请近百名国内外魔术大师来宝丰考察,与本地魔术师交流、切磋技艺,选拔资助青年魔术人才到高等艺术学院深造,同时开办魔术学校。四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通过演出推介、重大节日推介和媒体推介,不断扩大宝丰魔术文化的对外影响力[5]。

(二)浙江德清模式:建设文化特色村

氢离子通过电解质迁移到阴极,电子通过外电路迁移到阴极,在阴极催化剂作用下,氢离子和电子与空气中供应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其反应式为:

(1)对工程项目的相关目标进行制定。在施工项目中,不论工程的大小,都需要对工程的目标进行制定。工程目标在工程施工中能够对工程进度进行科学的衡量,关系到整体工程的最终成败。

河南宝丰模式和浙江德清模式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当地各种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消费欲望和能力低下的难题,对推进广大农村经常性的文化服务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提供以保障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群众的其它文化需求则主要通过市场满足。要满足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政府必须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宝丰模式坚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比翼齐飞,使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绝活、传统技艺闯出了市场,开辟了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同时扩大了农村就业门路,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文化消费热情和能力的提高。宝丰和德清经验表明:提高农民参与文化的热情,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一定要使文化造福百姓,不仅使农民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还要尽可能地让农民获得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此,一方面要求政府充分履行引导、服务职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使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镇江是一座具有3 000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镇江市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镇江的民间口头文学极其丰富,“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甘露寺刘备招亲”等故事广为流传。2006年镇江的“白蛇传传说”和“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江市充分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举办了“长三角地区嘴上功夫大赛”“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大赛”“金山脚下话白蛇”等活动,增强了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镇江是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世居之地,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镇江市以“文心”命名公益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文心系列公益文化行动”品牌,包括举办和开设“文心讲堂”“文心艺术讲座”“文心大舞台”“文心剧场”“文心展览”“文心书场”,通过“文心播客”手机短信和市级主要媒体定期发布全市主要公益文化活动信息,吸引群众积极参与。2010年,“欢乐家园·文心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获得文化部项目类群星奖,“文心讲堂”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服务品牌,如今,“文心系列公益文化行动”内容丰富,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4]。

四 中心管理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有效性原则,既要追求实际的社会效益,即有实效,能够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又要具有运营的经济效益,即有效率,能用较少的成本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有效性原则须理顺政府与社会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关系,政府应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和文化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投入资金,激发社会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活力,引导社会投资,而具体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则交给社会。鉴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动员农民和社会其它力量参与文化服务活动,扶助农民自办文化,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让农民在参与和体验各类文化活动中更好地满足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江苏太仓模式通过政府组织、购买、奖励,农民演出,打造“百团大展演”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促进了群众文化社团的发展,吸引了民间资金的投入和农民的广泛参与。镇江模式体现了政府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文化服务品牌,使文化服务活动能更好地“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更有生命力,同时又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古代中华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发源于农村,我国农村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各地都拥有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资源,深受农民喜爱。农民也爱热闹,有参与的潜力,只要组织得当,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就能激发农民和社会其它力量参与文化服务的热情,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因此太苍和镇江经验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花大力气建成的农村文化站,因为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和服务者素质低而成为摆设,这在农村屡见不鲜。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浙江省海宁市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制度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先后出台《海宁市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制度》《海宁市农村文化阵地群众监督制度》《海宁市农村文化阵地督察办法》等。从2005年开始,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抓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年”“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年”“农村文化繁荣年”及“农村文化阵地规范管理年”等活动。2007年,海宁市试点公开招聘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监督员。2008年,在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海宁市以招聘专职管理员、完善制度、稳定村级文化阵地为重点,制定管理员招聘工作办法。按照文化活动中心配备2名、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每个村配备1名监督员的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择优招聘。规定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的职责为:在镇文化站、村委会的指导下,专门负责村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村级文体活动策划、室内外保洁等工作。通过公开选拔,海宁大胆聘用年轻人,使专职管理员平均年龄从63岁降到40岁。为了吸引和留住有才干的年轻人,按照市财政50%、镇、村各25%的比例出资,用于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的经费开支,为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提供较丰厚的收入[7]。海宁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文化青年,建立了一支活力迸发的农村文化队伍。年轻人把村里的文化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促进了农村文化繁荣,一改过去由于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或无管理人员,村文化活动中心难运转的局面。

(二)广东东莞模式:文化管理员“村用、镇聘管、市指导”

太仓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创新理念和思路。农村文化服务要取得良好效果,关键是动员农民广泛参与,突出农民在文化服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百团大展演”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主题,农民群众由原来的观众和配角变成文艺演出的主角,激发了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从而开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二是农村文化服务活动要创新内容和形式。“百团大展演”演出的节目大多是农民自编自创自演,形式多样,内容贴近乡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题材鲜活,吸引力强。三是农村文化服务活动要创新机制和方式。太仓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团引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每届“百团大展演”都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办,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为村、社区、社会福利院、农民工寄宿区等地送演出。注重抓好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培育和扶持大批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引导民间文艺社团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民间文艺社团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文艺资源,开展宣传教育和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队伍发展迅速。企业和民间资本则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资助文艺团队以及比赛、创作和演出活动。同时,充分调动镇、村社区的积极性,形成镇、村(社区)联动的局面[3]。与“太仓样本”相类似的还有湖南常德的“百团大赛”等文艺演出。

2012年东莞市启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重点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突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1公里”不到位的难题。市政府下发《2012年东莞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实施方案》,规定东莞市每个村(社区)各聘任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配置2名以上兼职文化志愿者,逐步建立一支以专职文化管理员为主、兼职文化志愿者为辅的村(社区)文化管理服务队伍。文化管理员实行“村用、镇聘镇管、市指导培训”的管理模式,在市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由镇(街道)按照规定程序公开招聘,经考试择优录用,人员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文化志愿者分别由市、镇(街道)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招聘、培训和管理,市设专项资金扶助奖励重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2012年东莞首次公开招录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东莞市重视对新录用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明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文化设施管理、现代化设备操作、主题活动组织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建立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学员的考勤、考核,每期培训结束,由有关部门对参加培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作为从业资质和年度考核、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多种措施,有效解决了文化管理服务队伍“缺、差、弱”的问题[8]。

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进步。从手工业走向机械化,从机械化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已成为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我们平时最熟悉的“粥”为例,我国粥类食品数量超过1000种。在粥产业尤其是八宝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马口铁罐装粥难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些企业正在依靠科技提升粥的品种和品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福碗粥”便是其中之一。企业在全国首创碗粥产品,攻克了易撕膜、碗定型、杀菌、设备、工艺几大难关,采用多层高阻隔碗体,具有微波炉可加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方便粥不易加热的缺点。

在这寒风渐紧的冬天,亲友重逢,或是佳人相会,举一杯双桶陈酿的美酒,品味威士忌陈年酒桶的特别风味,把最独特的馥郁香醇送给最珍惜的人,何其乐哉!或者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静静独酌,品味时间的味道,感受那一刻的岁月静好。

加强管理队伍和管理体制建设是农村文化服务阵地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海宁模式、东莞模式探索了村文化管理员队伍建设的路子:村文化服务阵地要配备文化管理员,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强、热心文化服务的专职村文化管理员队伍,建立村文化管理员的管理体制,健全和落实文化管理员招聘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培训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薪酬制度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下到农村,或当村官或做志愿者,政府应充分发挥他们在村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作用。在推广海宁和东莞经验时,还应强调抓好全面制度管理,不仅要建立人员管理制度,还应建立运行经费保障制度、服务制度、设备器材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检查监督制度等,明确年度工作计划,把制度执行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推动村文化阵地文化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有不少地方乡镇综合文化站闲置,设备器材流失、损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重点强化专职文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制度管理,保障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由图3(b)可知,随着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稻谷中叶黄素的提取量先增加后减少,这是由于叶黄素与溶剂的接触面浓度差增加,渗透压增大,叶黄素更容易浸出[26]。当质量浓度过高时,溶液中碱性增加,破坏了叶黄素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质量浓度为0.15g/mL时,提取量达到最大,为(1.58±0.06)μg/g,最终选定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为0.15g/mL。

五 全面创新模式

内蒙古鄂尔多斯是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鄂尔多斯从当地实际出发,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结构、形式、内容,形成了阵地与流动相结合、公办与民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特色鲜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创新政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从2008年起,鄂尔多斯就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惠民项目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每年要达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以上。市政府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提出5年总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将总体目标逐年分解落实,确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年度任务,下达到各旗区,每年由鄂尔多斯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与各旗区领导签订公共文化工程任务责任书,列为对各旗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形成政府与社会、服务对象共同监管的机制。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将服务网络延伸至家庭文化户。家庭文化户建设源于传统文化,以家庭为基础开展民俗活动,一直是鄂尔多斯农牧区的风俗习惯。家庭文化户家里备有图书、报纸、乐器、棋类等文化用品,自觉自愿地为左邻右舍提供文化服务,农牧民可以聚在文化户家里读书看报、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在国家财力有限、居住分散的农牧民距离乡镇文化站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情况下,把家庭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补充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能有效实现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鄂尔多斯市于1995年启动小康文化建设工程,提出加强家庭文化户建设,形成市、旗区、乡镇苏木(街道)、村嘎查(社区)、家庭文化户五级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农牧区达到旗区和市级标准的各类家庭文化户已有1万,遍布广大农牧区的家庭文化户经常组织农牧民演唱会、诗歌会、敖包会、马奶节等,已成为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抓好流动文化服务。上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市为当时的100多个文化馆、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车,这些“流动文化站”带着图书、电影、录像、科技资料、小型演出等,按照“三定一日”(定点、定时、定线、过文化日)的服务制巡回演出,把文化送到偏僻的农牧区。近几年乡镇苏木体制改革后,综合文化站减少,文化服务点与农牧民的距离拉大。针对这一变化,鄂尔多斯市于2012年一次性安排资金,统一购置91辆文化车,为市、旗区两级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和各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了新一代流动文化车——机动越野型小面包车,加强流动服务。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突出民族地域特点。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为此市委、市政府强调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突出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鄂尔多斯注重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文化活动,将时代元素融入丰富的民俗活动中,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更富有活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9]。

鄂尔多斯根据区域特点全面创新,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性地开展文化服务,尤其是发展家庭文化户、抓好流动文化服务的经验很值得边远地区、山区学习。

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采自新疆石河子市北泉镇附近;拟南芥为哥伦比亚系。

上述五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具有操作和示范意义的有效参照。要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还需要深入探索。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激发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按照这些要求,建设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继续探索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推动农民广泛参与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探索:一要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模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市场化的开放程度较低,政府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市场主体外包公共文化服务,市场主体也忧心于其生存状态,亟待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给予文化市场主体政策引导和扶持。二要探索激发文化事业单位活力的模式。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改革公共文化部门管理体制,在保持国有或政府所有的前提下,将国有公共文化部门的经营权外包给社团、企业或私人,使公共文化行政管理与公共文化经营管理分离,最终形成国家文化行政系统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之间分离和互补的关系。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我国要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推进文化事业的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县、乡文化服务场馆的经营权能外包的则应外包,不能外包的则应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吸纳农民参与管理;要根据农民的文化需求组织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同时完善内部管理,激发工作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的模式。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解决政府无力解决的服务难题、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我国文化志愿服务比其他志愿服务门类起步晚,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服务志愿者组织,特别是在农村培育文化服务志愿者组织,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为文化服务志愿者组织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城市文化志愿者组织下乡开展文化服务活动。

[1]陈世海,张阳.张家港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N].中国文化报,2011-12-13.

[2]李小椒.昔日传统宗祠今日文化阵地——浙江省苍南县“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模式”亮点多[N].中国文化报,2012-03-15.

[3]苏闻.自我表现自我服务人人参与共享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太仓样本”[N].中国文化报,2012-12-17.

[4]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镇江跨越”[N].中国文化报,2013-10-18.

[5]记者.河南宝丰县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N].光明日报,2012-09-27.

[6]苏唯谦,费利萍.浙江德清:文化特色村建设有声有色[N].中国文化报,2012-09-20.

[7]韩长赋,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199-205.

[8]刘婵.建设统一的村级文化设施,配备专职村级文化管理员和兼职文化志愿者——东莞公共文化建设突破“最后1公里”[N].中国文化报,2012-09-07.

[9]高平,韩业庭.让文化甘霖浸润百姓心灵——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3-07-13.

(责任编辑:张群喜)

On China’s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Modes

PENG Yimin

(Public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Hunan Province Committee,CPC,Changsha 410006,China)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resources,we should creat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odes for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to make full use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vide high-efficiency service.In the past ten years,we created 5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odes for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network construction mode, brand driving mode,unique culture mode,central management pattern,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mode.These models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However,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modern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new construction mode for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mode;practice and exploration;evaluation

D63

A

1674-9014(2014)06-0041-07

2014-09-2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评估研究”(09BSH027)。

彭益民,女,湖南益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管理。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