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2014-03-20余再山

关键词:格律诗译诗仄仄

余再山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其中的古典格律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也通过翻译的方式被介绍到其他国家,其中尤以英译为甚。这本来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方式,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将中国古典格律诗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会得不偿失。当年茅盾先生曾将经典唐诗的俄译本请苏联诗人欣赏,然而得到的总体评价是欣赏不出李白的诗有多少诗意。与此相类似,当有人把《唐诗三百首》的英译本寄给美国学者后,反馈来的信息是:就英译文而言,这些诗可为二流诗歌。这说明以跨语系翻译(本文以英译为例)的方式介绍中国古典格律诗并非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中国古代格律诗的特点

中国古代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产物,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格律诗源于南北朝时期沈约(441-513)等人所开创的“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规整的“近体”的标志。这类作品注意声律和对仗,体裁短小。隋唐以后,格律诗就蔚为大观了。

格律诗的特点主要包括平仄、韵脚、粘对和律句等。

(一)平仄

平仄的规定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声调有平、上、去、入之分。平指古代汉语声调中的平声,而仄是对古代汉语声调中上声、去声和入声的统称。格律诗的平仄在一句之内要求错综转换,在上、下句之间要求相对。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其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即在每一联句内平仄是错综转换的,在一句之内不可能都是平或都是仄。而在上、下联句之间又是相对的:“春蚕”对“蜡炬”,“平平”对“仄仄”;“到死”对“成灰”,“仄仄”对“平平”;“丝方尽”对“泪始干”,“平平仄”对“仄仄平”。

(二)韵脚

韵脚即格律诗中每一句的末字。古人写格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清代人常用的韵书有《诗韵集成》和《诗韵合壁》等。古代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中国古代格律诗只押平声韵。由于平声字多,因此韵书里的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上下平声各为15韵。其中上平声15韵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为: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其中东、先等字是韵的代表字,它们表示韵母的种类。按照中国古代格律诗创作的押韵习惯,一般说来,五言格律诗的首句多数不押韵,七言格律诗的首句多数押韵。

(三)粘对

粘对是针对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而言,其作用是使诗歌的声调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即在格律诗的一联中,平仄是对立的。五言格律诗的对,分为首句不押韵和首句押韵两种形式。首句不押韵有两种形式:其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韵也有两种形式:其一,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其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依次类推,七言格律诗首句不押韵的两种形式为:其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格律诗首句押韵的两种形式为: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具体说来,如果是格律诗中的绝句,就要使诗中的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如果是格律诗中的律诗,诗中相粘的句子则为: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粘句与对句在下面的律句中进一步涉及。

(四)律句

中国古代格律诗仅限于五言和七言,杂言诗不是格律诗。

1.五言格律诗。五言格律诗千千万,但基本的句子即律句只有四句,所有的五言格律诗都是由这四句按诗律组合而成,五言律句为: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上文的“韵脚”部分提及,一般而言,五言格律诗的首句多数不押韵。由于格律诗押的是平声韵,也就是五言格律诗的首句通常要么是上面四句中的第一句,要么是第三句。现在进一步确定以上四句之间的粘对关系。按照格律诗粘对的定义,上面四句中第一句同第二句、第三句同第四句互为对,而第一句同第四句、第二句同第三句互为粘。由此可得出五言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通常的诗律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另外还有两种不常用的首句押韵的形式,即:

其一,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是在五言绝句四句的基础上按照律诗的粘对原则再续四句。这八句通称为四联,具体或称为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和第四联,或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具体的律句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两种不常用的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此处不再赘述。

2.七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律句为: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于七言格律诗首句多数押韵,因此七言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通常的诗律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就是在七言绝句四句的基础上按照粘对原则再续四句,具体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两种不常用的首句不押韵的七言律诗在此不再赘述。

二、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与中西方语言差异

(一)中西语言差异及诗歌翻译标准

母语为汉语者只要对英语(选英语为西语之代表)有所了解,就知道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之大。语言学家通常把世界各国的语言分为八大语族。其中,以英、法、德、俄等国的西语,均由字母连缀而成,是拼音文字。对它们当中的每个字来说,由于字母和音节的多少一般均不相同,因此,很难造成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都两两相对的两个句子。

如下面的英汉词汇对比:

树 tree;草 grass;花 flower;狗 dog;虎 tiger;象 elephant

上面列举的六个英语词汇中,由于字母和音节的多少一般均不相同,因此很难造成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都两两相对的两个词汇。虽然针对那些简单音节的词汇来说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如“dog”可找到与其对应的“pig”和“cat”等,但这种概率偏低,不具备普遍意义。而要组成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两两相对的两个句子就更难了。

五言绝句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mountains,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欲穷千里目,Go further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更上一层楼。And you'll widen your view a thousand Li.

七言绝句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Bidding the Town farewell when morning clouds hang low,

千里江陵一日还。A long trip through canyons I made in a mere day.

两岸猿声啼不住,Monkey cries were heard on either bank all through the way,

轻舟已过万重山。While the boat passed by mountains swiftly in a row.

上例中汉语整齐方正,而英语则参差不齐,可谓一目了然[1]。

汉语是独立语,它有特殊属性:一字一音,一音一义。特定语境中的汉字,整齐方正,音节分明。只有这种语言才能造成字形、字音和字义都两两相对的两个句子,这种以联句表达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创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认识,我们知道要把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信息元素翻译到英语系统里,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它们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并与翻译能力无关[2]。

一般而言,不同的语言系统创作的诗歌都有它们独特的音韵和结构的表现方式,即它们各自的格律。因为音韵和形式对于诗歌的文化风格和意境的表达如影随形。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翻译难,翻译诗歌难,将中国古典格律诗翻译成英文可谓是难上加难。诗歌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我国清代思想家严复首倡的这一翻译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诗歌翻译的终极目标。信、达、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译作内容忠实于原著者谓之信,文辞畅达者谓之达,有文采者谓之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使译作在情调、韵味、风格上尽可能和原著保持一致,使读者阅读译文如同译者本人阅读原著一样,达到基本相同的境界。在诗歌翻译领域,它要求译诗在意义、音韵和结构形式上尽可能与原诗相契合,使读者在会意、听觉和视觉上能得到近似于原作一样的艺术享受[3]。

(二)诗歌翻译举隅

现以译界较为知名的三名译家对李商隐《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的译文进行讨论,看看中国古典格律诗的英译是否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无题》原诗如下:

想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情诗,主诉情心情理,在爱情悲苦的表露之中,渐见细腻深长且极具东方神韵的丰富情感。

1.译诗引用

(1)许渊冲先生译诗:

TO ONE UNNAMED

Li Shangyin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2)林健民先生译诗:

AN UNTITLED POEM

Lee Shang Wun

’Tis excitedly unbearable to meet as well as to depart,

Easterly wind weakens while all kinds of flowers faded;

Spring silkworm died after it ended fibre productions,

A candle turns to ashes when shedding of tears dries up;

Looking at morning mirror I worry my temple is changed.

Humming verse at night 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

As the legendary Mount Penglai isn’t far from my place,

A asked the blue bird to convey you my kindest regards.

(3)卓振英先生译诗:

A Titleless Poem

Li Shangyin

’Tis hard for us to meet, but separation’s harder still.

When breezes languish, fall and wither all the flowers will.

The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s dead;

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ll shed.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

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

As Mount Penglai is not very long a distance away,

The Blackbird may be kind enough to you frequent, I pray!

2.译诗分析。

(1)从内容上看:

首先看看诗题的翻译。以“无题”命诗题乃李商隐的首创。此类作品非成于一时一地,其内容或关乎爱情,或涉及政治等方面,多因环境或时代所限不便明言,故统称为“无题”。在这方面的翻译中,林健民先生和卓振英先生的翻译较好。而许渊冲先生将题目译为“To One Unnamed”,太过倾向于逻辑思维,不太符合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的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创作风格[4]。

对于全诗的翻译,三位先生的表现各有千秋,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句译诗卓振英先生的译法较好,主要是因为卓先生使用了“harder”一词,突出了离别和相见的艰难程度。第二句译诗林健民先生的译法较好,“东风弱百花残”较合原意。第三句译诗许渊冲先生的译法较好,较为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悠长无尽的思念。第四句译诗卓振英先生的译法较好,用“流干了无尽的泪水”深刻表达了因思念而以泪洗面的情境。第五句译诗林健民先生的更接近原诗意蕴:晨起对镜而愁自己云鬓斑白。第六句译诗许渊冲先生的更为准确:想象对方同自己一样因思念而夜不能寐权且吟诗遣怀。第七句译诗三者都差强人意,这是由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的翻译难度太大。第八句译诗许渊冲先生的译法较好,他选择的虚拟语气与原诗诗意较为契合[5]。

(2)从形式上看:

首先,在字数上,在上述三个译本中,虽然卓振英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诗考虑到了英语诗歌的表现形式,但与原诗相比,三个译本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特点。中国古代格律诗中的七律要求全诗八句,每句七字,整齐方正,音节分明。其次,在音韵的处理上,虽然卓振英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诗颇费心思,分别用了AABBCCDD和ABABCDCD的押韵方式,也注意到了英语诗歌在音韵上的表现特征,译诗音节和谐,节奏鲜明,但与原诗相比仍然相去甚远。[6]

(三)原诗与译诗的差别

通过译诗与原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其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诗八句,每句七字,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本诗是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寒”韵,诗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国古代律诗按照诗律要求,中间两联(或称为“颔联”和“颈联”)必须是两副对联,即两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学贯中西的译家也很难处理这种形式上的问题。然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类别中,凡是字数非五言或七言的诗歌都不是格律诗,仅就这一点而言,英译诗就完全背离了“信”这一翻译标准,一个连诗歌类别都不能保证的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可行吗?传统文化的传播值得付出如此代价吗?西方人究竟期待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格律诗?

三、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富含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中国古代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诗歌内容深刻广泛、形式精美,其审美追求以含蓄典雅为主,对此西方美学又如何呢?

在西方,古代人们美的观念曾经以不同的术语出现过,如“和谐”(harmony)、“均衡”(symmetria)和“韵律”(eurhythmy),这与我们的审美观大同小异。西方美学认为宇宙自身应该是以和谐的方式构成的。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在西方美学史上,赫拉克利特强调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一性,即秩序、匀称与明确,整一性是美的事物的标志。

中国古代格律诗应该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的。中国古代诗歌以意境为要,内容虽千差万别,但格律严谨,量化方面数字精准。以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规整。除了诗歌的外在形式七言八句和“寒”韵到底外,古代诗歌的格律如平仄粘对等都隐藏其中,这正符合西方追求和谐讲究韵律的审美趣味,是看得见的和谐和看不见和谐的高度统一体,而且诗歌主题突出,内容层层深入,诗律秩序井然。西方人理应接受这样的中国古典格律诗,才能真正领略中国传统文学的真正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古体诗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英译的,但另外的古体诗同所有的格律诗是不能英译的。上述三位译家的文学造诣和翻译功力不可谓不深,但不同语系尤其是作为独立语中的汉语创作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有时显然与翻译能力无关,尤其是由语言本身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不可译”,其间的很多艺术资源不能兼容共享。此本为憾事,如果进一步牺牲这些语言文化作品的独特性,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凡是中国的就是国际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不能够遵循“信、达、雅”标准而盲目翻译中国古典格律诗,以免使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损害和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的国内国际旅游业日益兴盛?这就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欣赏和传播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那些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在那里,要欣赏这些,你惟有亲身前往。同理,对于像不能英译的中国古典格律诗,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推广”而损害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领略其艺术魅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汉语,用汉语来解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否则格律诗就不是格律诗,不是格律诗的翻译还有什么意义呢?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4] 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徐振忠.林健民和他的中国古诗英译艺术[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4):17-22,31.

[6] 乐黛云.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格律诗译诗仄仄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听他吟她的《歌》
偶感
学诗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