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0王萍玉贾改珍
王萍玉,林 林,贾改珍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萍玉,林 林,贾改珍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目的 探索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循证医学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 学生出勤率提高;50%的学生作业质量较好;100%的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践步骤完成了循证病案撰写;100%的学生完成了关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结论 循证医学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提高了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是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自1992年JAMA杂志发表标志着循证医学正式诞生的宣言的文章[1],至今已20多年。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循证医学教育,大力普及循证医学教育,推动循证临床实践[2~5]。循证医学思想正渗透到各个领域,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临床医学生针对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将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融入临床实践,使先进的临床方法得以推广,有助于缩小临床实证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提高临床工作水平。
我院自2008年开始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现在已有6年的教学经验。为提高循证医学课程教学质量,我们积极尝试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尝试在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一个教学模块的评价,双方得到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其突出特点是充分重视反馈和评价的过程[6]。本文对我院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6个班,每班学生平均65人。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三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学习循证医学的基础。开设时间具体为大三第二学期,开设9周,2学时/周,共18学时。
1.2 研究方法
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对所有学生采用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主要是根据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完成一个循证病案撰写)和学生自我评价。此外,教研室建立了循证医学网络课程,开启循证医学课程资料查阅公用邮箱,创建各授课班级的QQ群,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沟通的平台,以便及时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结果
2.1 平时表现评价
平时表现从以下3方面综合评价。(1)课堂出勤:随机点名并进行相关章节理论知识提问,并做相应记录;(2)课堂表现: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师生互动效果,每次课进行相应记录;(3)小组学习:分组完成一个主题的循证学习,每名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小组学习书面记录。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出勤率接近100%,课堂纪律良好,互动效果良好,各小组学习报告详细、清楚。
2.2 作业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相应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3次作业并进行批改。结果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3次作业,约50%的学生作业质量较好。
2.3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病案,提出临床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所提问题查找文献、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主要根据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评价文献,即从文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应性3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分析总结病案,按照格式及要求完成循证病案撰写,装订成册,于学期结束前上交,由授课教师仔细批改,给出相应反馈意见。结果10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4周)内完成,所有学生的案例撰写没有雷同,循证病案撰写过程中体现了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有50%以上的学生查找的是英文文献,且能根据证据的分类、分级标准筛选文献。
2.4 学生自我评价
最后一次理论课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自我评价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序列法(即选择题的所选答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排序,学生选出适合自己的答案)和自由式(即开放性问答题,学生自由回答)相结合方式,调查学生基本情况、课程认识程度、各章学习效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反馈、学习收获、困难或困惑及对教学的建议等。结果100%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并对教学情况进行了反馈。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很有帮助,25%的学生认为可能会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无帮助或不知道。
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形成性评价效果,92%的学生认为优秀,7%的学生认为良好,1%的学生认为一般。
关于教材,这几年我们已先后换了3版教材,现在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李幼平教授主编的《循证医学》[7]第2版,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及调整。学生对循证医学授课内容理解程度分章节自我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内容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
3 讨论
循证医学是21世纪医学实践的新模式,Naylor将其誉为医学实践领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8]。我国临床学科设置尚需完善,高层次临床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尤需加强,建议临床与其他学科协作,提倡循证临床,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9]。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课程有别于传统医学课程,它传播一种理念与技能,通过以问题为基础、自我教育式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10,11]。学校医学教育为传播循证医学思想提供理论课堂[12]。循证医学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医学院校尚未单独开设该课程,只是在流行病学课程中进行简单介绍,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尚在探索之中。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受到普遍关注[13]。循证医学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师科学衡量和培养学生临床能力提供参考和导向,以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激励学生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改进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14]。国内外循证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或者采用学生自我评价量表,或者通过理论考试,或是医学文献评价能力进行考核形式,或者对循证医学技能进行考核,或者根据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原则制定循证病案评价方案,或者通过立项科研课题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15~17]。
形成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终结性评价提出的一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方式,它能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和学生成绩,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质量。平时表现评价是督促学生出勤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多学生自我评价中提到,这门课程虽不是专业课,也不是考研课,但是他们没逃过一次课。另外,课堂提问也督促他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的学生还重新复习了上学期刚学过的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甚至很多学生选修或旁听文献检索课。平时表现评价形式还包括小组学习,85%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形式效果很好,能促进交流与团队合作,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业评价部分得到学生的认同,80%左右的学生认为作业重要,通过做作业,让其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巩固了相关知识点。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得到了99%的学生认可,他们认为它是最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虽感觉病案撰写很辛苦,但完成后很有成就感,收获很大,知道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找文献、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应用证据解决问题,并后效评价整个过程。很多学生认为文献质量评价、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很实用,学会了阅读森林图、查外文数据库等。
学生自我评价是让学生回顾自己学习该门课的课堂表现、情感投入及变化、学习方法、合作精神、努力程度等,通过描述自身发展中的突破,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总结学习循证医学的收获、体会及困难、困惑,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有好处。对教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需求、情感、态度以及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为未来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备循证医学思想,掌握循证医学理念与技能,注重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JAMA,1992(17):2420-2425.
[2]Srinivasan M,Weiner M,Breitfeld P P,et al.Early introduc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urse to pre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J].J Gen Intern Med,2002,17(1):58-65.
[3]Cundari A D,Ker N.Inclus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colleges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and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to osteopathic medical school curricula[J].J Am Osteopath Assoc,2003,103(11):557-564.
[4]Werb S B,Matear D W.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linic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J]. J Dent Educ,2004,68(9):995-1003.
[5]Maggio L A,Tannery N H,Chen H C,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 training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Acad Med,2013,88(7):1022-1028.
[6]曹妍,祁赞梅,曹雅明.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23,62.
[7]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Naylor C D.Grey zones of clinical practice:some limits to evidencebased medicine[J].Lancet,1995,345(8953):840-842.
[9]王应强,韦诗友,李幼平,等.中国临床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2):128-136.
[10]赵文英.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思维[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6):79-83.
[11]陈杰,陈燕玲,许飞龙,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EBM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四——EBM课程对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31-37.
[12]李峻,董碧蓉.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3):147-150.
[13]张帆,王晶,傅万堂,等.浅谈高校教学评价结果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9(9):72-73.
[14]耿劲松,董建成,蒋葵,等.循证医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10.
[15]West C P,McDonald F S.Evaluation of a longitudinal medical schoo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urriculum:a pilot study[J].J Gen Intern Med,2008,23(7):1057-1059.
[16]刘堃,郭蕾蕾,张林.医学生循证医学教学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928.
[17]耿劲松,倪衡建,董建成,等.我国循证医学教学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43-45.
G424.75
B
1671-1246(2014)19-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