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语的“鲎”(虹)

2014-03-20项梦冰

长江学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云间吴语六书

项梦冰

(北京大学 中文系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吴语的“鲎”(虹)

项梦冰

(北京大学 中文系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吴语谓虹为“鲎”。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绘制出“鲎”(虹)的地理分布图,确认把“鲎”(虹)视为吴语的特征词之一是恰当的,并进一步梳理文献,指出“鲎”(虹)的本字是“雩”。《六书故》(南宋)的“越人谓虹为鲎”就词源而言来自《尔雅》注“虹江东呼雩”(东晋)、《集韵》“吴人谓虹曰雩”,不过戴侗时代吴语的“雩”已因经历语音演变而“脱胎换骨”,从而造成了“词源中断”(de-etymologisation)现象,所以人们才用同音的“鲎”字来记录。关于河北和湖北浠水的“鲎”,论文指出前者乃误解文献所致,后者则可能跟吴语“鲎”的溯江扩散有关。

吴语 谓虹为“鲎” 地理分布 本字

本文以《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虹”(Rainbow)为基础,讨论吴语指虹的“鲎”及其本字。全文共分三节:一、“鲎”(虹)的地理分布;二、“鲎”(虹)的本字;三、两个例外。

一、“鲎”(虹)的地理分布

“鲎”(虹)主要见于吴语,也见于与吴语毗邻的徽语和江淮官话的少数方言。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绘制的“鲎”(虹)的地理分布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鲎”(虹)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和苏南,构成连续分布,说“鲎”和不说“鲎”的方言之间可以画出一条相当规整的同言线来。吴语说“鲎”的方言是主体,121个方言点中有96个点说“鲎”,约占79%,只有西部和南部的部分方言不说“鲎”。而其他方言说“鲎”的很少,809个方言点中只有7个点说“鲎”,还不到1%。浙西说“鲎”的三个非吴语(建德市、寿昌,今建德市寿昌镇城、淳安)属于徽语,如果把徽语看作是吴语的一种变体,它们就不是例外。苏南说“鲎”的四个非吴语(如东县、南通市、靖江市、扬中市)都是江淮官话,紧挨吴语的北界,“鲎”显然跟吴语脱不了干系。

根据图1所提供的“鲎”(虹)的地理分布态势,把“鲎”(虹)视为吴语的特征词之一大概是合适的。

图1 :“鲎”(虹)的地理分布

二、“鲎”(虹)的本字

2.1 “鲎”字的本义和读音

“鲎”字本为“鱼名”,指一种拥有蓝色血液的海生节肢动物(参看图2左),亦称马蹄蟹,英文horseshoe crabs/limulus,学名tachypleus。鲎跟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参看图2右)有亲缘关系。幼鲎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中国常见的鲎为中国鲎(东方鲎),学名Tachypleustridentatus(Leach),分布于长江口以南东海、南海沿岸至马来半岛海域及日本九州岛以南海域。头胸部的甲壳略呈马蹄形,腹部的甲壳呈六角形,尾部呈剑状。腹面有6对附肢。体长可达60cm以上。

图2 :鲎及三叶虫(化石)

汉语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鲎”的记载,例如西晋左思《吴都赋》:“乘鲎鼋鼍,同罛共罗。”李善引西晋刘渊林注:“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长五六寸。雌常负雄行,渔者取之必得其双,故曰乘鲎。南海、朱崖、合浦诸郡皆有之。”

“鲎”字的读音以《集韵》(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刊行)和《类篇》(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编定)收罗最丰,下面分别罗列。

《集韵》去声候韵下遘切:“鲎,鱼名,似蟹,有子,可为酱。”又许候切:“鲎,鱼名,似蟹。”又莫候切:“鲎,鱼名,出日南。”入声沃韵乌酷切:“鲎,鱼名。”入声觉韵乙角切:“鲎,鱼名。”

《类篇》鱼部:“鲎,下遘切,鱼名,似蟹,有子,可为酱。又许候切。又莫候切,鱼名,出日南。又乌酷切。又乙角切。”

普通话的“鲎”hòu用下遘切、许候切两个地位都讲得通。

2.2 越人谓虹为“鲎”

“鲎”字本来一直是鱼名,到了南宋戴侗(1200 —1285)的《六书故》才跟虹联系起来:

虹、螮蝀:……越人谓虹为鲎,且言其下饮涧谷……

当然《六书故》也仍然记载了作为鱼名的“鲎”,只有许候切(晓母字)一音:

鲎:许候切。海介。物如覆缶而有骨尾,口足皆在下,牝牡常并行。

戴侗之后谓虹为“鲎”的记载可谓日见其多,下面略举四例以见一斑:

【论虹】谚云:“东鲎晴,西鲎雨。”谚云:“对日鲎,不到昼”,主雨,言西鲎也,若鲎下便雨,还主晴。《诗·螮蝀篇》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文公传云:“今俗谓‘虹能截雨’,信然”。(元娄元礼《田家五行》)

【论虹】俗呼曰鲎。谚云:“东鲎晴,西鲎雨。”谚云:“对日鲎,不到昼”,主雨,言西鲎也,若鲎下便雨,还主晴。(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十亩条桑替几朝,三旬闲忌怅无聊。东家献茧西家哭,只隔溪边鲎一条。(清吴骞《蠡塘渔乃》)

又以稻秀时,浓雾大作,中有白虹横贯者,俗呼白鲎,亦主获粃(秕)谷,谓之天收。(清顾禄《清嘉录》)

请注意,戴侗、娄元礼、徐光启、吴骞、顾禄都是吴人。

2.3 “鲎”的不同写法

2.3.3 “吼”。清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豐部第一“蝀”字条:

暮则见东,朝则见西。雨气与日相照而成光。东者常在雨前,西者常在雨后。故吾苏俗谚云:“东吼日头西吼雨”。

2.4 有关“鲎”的语源的不同看法

关于“鲎”的语源,据笔者所知有四种看法,下面逐一介绍。

2.4.1 “鲎”就是本字。

清顾禄《清嘉录》卷七引《农桑要览》说:“虹,俗呼鲎。以形如鲎鱼背,故名也。”说明《农桑要览》的作者是把指虹的“鲎”看作本字的,所以才会为呼虹为鲎寻找理据。《温州话词语考释》也认为“吴语用鲎指虹,是《广韵》释义的引申。”

以“鲎”为本字,读音上没有问题,前文已指出吴语的“鲎”跟《集韵》、《类篇》“鲎”字的又音“许候切”吻合。今长江口以南东海、南海沿岸均有鲎,历史的情况大概也不会相去太远,例如宋梅尧臣《吴正仲同诸宾泛舟归池上》诗有“煮鲎吴味新,篘醪楚酿熟”句。天启《舟山志》卷三《物产》记载:

鲎,形如覆盂,青褐色,十二足,身长尺许,尾称之。其壳坚硬,腰间横纹一线,软可屈摺,每一屈一行。尾尖硬有刺,能触伤人。口足皆在腹下。海中每雌负雄,渔者必双得。牝者子如麻子,土人以为酱或酢。《本草》云:“牝牡相随。牝者,背上有目,牡者无目。牡得牝始行,牝去牡死。”韩退之诗:“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问题是“鲎”本指鱼名,与虹无涉。“以形如鲎鱼背”作为呼虹为鲎的理据虽然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考虑到首次把鲎和虹联系起来的《六书故》在“鲎”字部分却只字未提虹的事,让人更愿意相信“鲎”很可能只是个记音字。《方言本字考证说略》就不把“鲎”看作本字,《宁波方言词语考释》亦指出“解释作‘虹’的‘鲎’应是同音的借用”。

2.4.2 “鲎”乃“虹”之音转。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豐部第一“蝀”字条:

章太炎《新方言》释天第七:

音转说常常包含合理的成分,但“鲎”、“雩”是否“虹”之音转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2.4.3 “鲎”乃“雩”之音转。

嘉庆《松江府志》卷五《疆域志:风俗·方言》:

螮蝀谓之鲎切。音之转也。

清洪亮吉(1746~1809,阳湖人)《晓读书斋杂录》:

吴人谓虹曰雩。

杨荫杭(1878~1945)《吴语考》:

郭注所谓江东语,有与今日吴语吻合者,如呼“厌极”为“罄”、呼“虹”为“雩”、呼“葥”为“落帚”、呼“萍”为“薸”、呼“芣苢”为“蛤蟆衣”、呼“茭根可啖者”为“茇”,呼“花”为“敷”、呼

《重修浙江通志稿·民族考》:

鲎读如吼,虹霓也。《尔雅》:江东呼虹为螮蝀,亦曰云。《汤溪县志》

“云”(雲)当为“雩”之误(同书1194页不误:“鲎读如吼,虹霓也,亦作雩。《汤溪县志》”),所引《尔雅》亦不准确(详见下文2.5)。

指虹的“鲎”本字即“雩”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点,可惜《松江府志》语焉不详,《晓读书斋杂录》、《吴语考》、《重修浙江通志稿》更为简略。《温州话词语考释》则不仅没有提供进一步的说明,而且在副条“鲎帆”中又说“吴语用鲎指虹,是《广韵》释义的引申”(参看前文2.4.1),显然自相矛盾。《〈六书故〉所见宋代温州方言字例说》曾引《温州话词语考释》上述自相矛盾的说法,但未加评论。就笔者所知,迄今为止把“鲎”的本字为“雩”说得最清楚的是郑张尚芳:

(《集韵》)遇韵王遇切“雩,吴人谓虹曰雩”,温州现说hau,此是三等读如一等,现吴语皆然(俗写作“鲎”),这跟闽语读“雨”为h,安徽旌德“芋头”变“候[xi]头”都是同型变化。

2.4.4 语源暂不明。

《方言本字考证说略》5.2“吼”字条说:

2.5 “鲎”的本字

我们同意2.4.3所介绍的看法。以“雩”为“鲎”的本字可以把文献解释得最好。请看:

《尔雅》卷中释天第八(小字为郭璞注):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蜺为挈贰名,见《尸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五:虹电……《说文》:螮蝀,虹也。江东呼为雩。……

《集韵》去声遇韵王遇切:“雩,求雨祭。一曰吴人谓虹曰雲”(“雲”应为“雩”之误,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金州军刻本正作“雩”。《类篇》雨部:“雩,……又王遇切。一曰吴人谓虹曰雩。”)

《六书故》卷二十《动物四》:“虹、螮蝀:

……越人谓虹为鲎,且言其下饮涧谷……”“虹江东呼雩”和“吴人谓虹曰雩”用字相同(雩),使用范围明确(江东、吴人),其继承关系应无疑义。很难想象《集韵》时代尚且言之凿凿的区域性方言词到了现代吴语竟然完全无影无踪了。“雩”之所以“销声匿迹”,大概是因为读音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造成了“词源中断”(de-etymologisation)现象。换言之,《六书故》的“越人谓虹为鲎”正是《集韵》“吴人谓虹曰雩”的音变结果。现代吴语普遍用“鲎”(参看图1),而其文献记载又至少可以上推到《六书故》,因此把它跟稍前的《集韵》、《类篇》以及更早的郭璞注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

?

?

?

⑩苏增耀:《靖江方言词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29、270页。

⑪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14、152、162页。

⑫阮咏梅:《浙江温岭方言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5、20、39、43页。

三、两个例外

3.1 两个例外

《汉语方言大词典》“鲎”字条第一义项说:

吴方言把“虹”叫做“hòu”,现在一般都写作“鲎”,如《现汉》、《大词典》、《大字典》、《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吴》等。而据《汉方》的说法,称“鲎”的不只是吴方言,还有冀鲁官话中的河北话,江淮官话中的湖北浠水,江苏南通话。……

词典名作者采用了简称,不过《汉方》指的不是《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而是上引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南通仍在“鲎”(虹)的连续分布区内,而河北、湖北(浠水)的“鲎”(虹)则处在“鲎”(虹)的连续分布区之外(参看图1),而且距离遥远,显然是例外。

3.2 河北的“鲎”(虹)

河北的“鲎”(虹)大概是误解文献所致。《汉语方言大词典》只是笼统地提到“冀鲁官话”、“河北”,而未提具体地点。梁同书(1723~1815)为钱塘(今杭州)人,《直语补证》“鲎”条说:

俗言虹曰鲎。《余冬序录》引《云间志·方言》亦然。北方呼“冈”去声,见《菽园杂记》

《余冬序录》的作者何孟春(1474~1536)是郴州人,所引《云间志·方言》的内容为:

《云间志·方言》:谓人曰渠,自称曰侬,何如曰曰宁馨,谓虹曰鲎,言罢必缀以休,及事际、受记、薄相之类,并见于《苏志》。又如谓此曰箇里,谓甚曰忒煞,谓羞愧曰恶模样,谓丑恶曰泼赖,问多少曰几许,皆有古意。至于音之讹,则有以二字为一字,以上声为去声,去声为上声。韵之讹,则以支入鱼,以灰入麻,以泰入箇,类,如此者不一,大率皆吴音也。

《云间志》亦称《绍熙云间志》,书中并无上引内容。因松江县(古华亭县)亦称云间,故《余冬序录》所称《云间志》当为《松江府志》。许宝华、游汝杰曾经指出直接记录上海地区方言的最早材料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序刊的《松江府志》,该志卷四“风俗”中含方言材料几百字,其中所载录的词汇和其他语言现象大多沿用于现代。根据许宝华、游汝杰所录,内容跟《余冬序录》所引《云间志·方言》大体相同。《余冬序录》所称《苏志》当指明王鏊的《姑苏志》(即正德《姑苏志》)。可见无论从出处看还是从内容看,《余冬序录》所引《云间志·方言》讲的是吴语。《直语补证》“俗言虹曰鲎”讲的大概也是吴语。《菽园杂记》的作者陆容(1436~1497)是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菽园杂记》卷五“《诗》‘螮蝀在东’”条说:

《诗》“螮蝀在东”,释者以为天地之淫气,或以为日光射雨气而成。然今人露置酒酱于庭,见虹则急掩盖之,不尔则致消耗,相传虹能食此。尝闻广西杜监生云:其家舍旁眢井,时时出虹,叔父颇健狠,率僮掘之,深丈余,见一肉块,大如釜,无首尾,蠕蠕而动,欲煮之,家人不可。乃举而投水中,自是此处不复出虹矣。虹蜺螮蝀,字皆从虫,古人制字,必有所见。又虹字,北方人读作冈去声,今吴中名鞭挞痕亦用此音,其即此字耶?

3.3 湖北浠水的“鲎”(虹)

《鄂东方言词汇》也收录了浠水虹的两条说法:鲎〔后〕未成半园(圆)形的虹。〔浠水〕|马霓虹的一种。〔浠水:关口〕

郑张尚芳曾经指出江东方言性质跟今吴语不同,“它应是吴语、江淮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因此在江淮官话里出现个别“雩”的残留也是有可能的。不过由于浠水的“雩”也是以“鲎”的形式出现的,与江淮官话云母不读擦音声母的大背景不合。因此取第二种处理也许更为合理,即浠水的“鲎”(虹)借自吴语。从图1可以看到,吴语在安徽东部也有成片的分布,而浠水处于距此不算太远的长江北岸,图1中的那些空心五角星历史上大概也属于虹说“鲎”的方言,“鲎”(虹)溯江扩散是完全有可能的。换言之,历史上“鲎”的分布范围要比今天的大。以皖西桐城为例,《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属于“虹[k]”类方言,可是在明方以智的著作中却可以找到“鲎”的踪影:

谚曰:“东鲎日头西鲎雨。”指蝃蝀为鲎,又曰旱龙,非今闽中鲎帆之鲎也。

谚云:“月晕风,日晕雨;东鲎晴,西鲎雨。”《通雅》、《物理小识》是博古通今的大作品,上引谚语虽然并未注明“吾乡”字样,但《通雅》“指蝃蝀为鲎,又曰旱龙”说的显然是当时的某种方言,而且还特别辨明“非今闽中鲎帆之鲎也”,因此指桐城话的可能性相当大,或可为吴语的“鲎”(虹)溯江扩散之一证(桐城与长江北岸的安庆市、枞阳县相邻,桐城话亦属江淮官话)。

The Feature Word“鲎”(Rainbow)of the Wu Dialect

Xiang Mengbing
(Chinese Department,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Key Laboratory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Rainbow is called“鲎”(hòu phonetically in mandarin,literally meaning horseshoe crabs)in Wu dialect.Based on Map006inthevocabularyvolume ofLinguistic AtlasofChinese Dialect,a dialectmapof“鲎”drawnbytheauthorconfirms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take“鲎”as one of the feature words of Wu dialect.Dai Tong recorded the word“鲎”meaning rainbow in Yue(越)dialec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However,Wu(吴)people called rainbow“雩”(yù phonetically in mandarin)mentioned in Ji Yun(集韵),back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when Guo Pu(郭璞)mentioned that rainbow was called“雩”in Jiangdong(江东)area.Because of the de-etymologisation caused by historical sound change of the word“雩”,a homonym“鲎”was taken as the word meaning rainbow in the era of Dai Tong.So the original word for“鲎”meaningrainbowin Wu dialect isreally“雩”.As reported,“鲎”hasalso beenusedforthe word rainbow insome Hebei dialects and Xishui dialect in Hubei province.The former is related to a misunderstanding of documents while the latter is a real exception,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spread of the Wu dialect word“鲎”up the Yangtze river.

Wu dialect;to say rainbow“鲎”;geographic distribution;etymological research

责任编辑:卢烈红

项梦冰(1964—),男,福建连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区域类型视角下的汉语方言计量性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JJD740002)。

猜你喜欢

云间吴语六书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登鹳雀楼随想
基于文献学的“六书”发展浅论
华光楼
造字“六书”初探
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点亮语文课堂的激情
黑暗中的“福气”
老板的女儿
云间旅人
军人画军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