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14新春形势分析会专家发言摘选

2014-03-19

对外经贸 2014年2期
关键词:贸易

编者按:2014年1月15日,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京召开一年一度的新春形势分析会,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及商务部政研室、欧洲司的领导,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外经贸形势进行评析。下面是根据嘉宾发言速记稿整理的主要内容,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2014年中国外经贸形势

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沈觉人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原外经贸副部长)

一、2013年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重要的一年

一是2013年11月以来,中央对深化对外开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主要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及后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文件。二是我国克服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外贸易实现稳步增长,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货物进出口贸易占世界第一(41600亿美元),吸收外资占世界第二,服务贸易占世界第三,对外投资同比增长15%。全年外贸顺差、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三是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成立且正式运行。自由贸易区实行负面清单加上准入前的国民待遇,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一个新的突破。四是在我国的持续推动下,世界贸易组织巴厘岛会议经过与会各国的共同努力,取得多哈回合谈判早期成果,提振了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突破了多哈回合谈判的长期困境,意义重大。我国对这次会议的成功有重要的贡献。五是我国对外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2013年我国与冰岛和瑞士先后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实现了与欧洲国家自贸区建设零的突破,积极推动了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等6起自贸区建设的谈判。六是推动中美、中欧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启动。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如果能够达成协议,有利于今后相互投资,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内的改革,也有望成为中美、中欧自贸区谈判的前奏。七是国务院出台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12条措施,在深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创新贸易方式,特别是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和市场采购贸易的发展,2013年上半年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增长30%。

二、2014年我国外经贸面临的形势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现在大家认识比较一致,认为2014年比2013年的经济情况会好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有恢复性的回升,但是回升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回升的时间有多长,以及在回升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波动、曲折,国内国外专家看法不一。这一点我认为也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可以认真研究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我认为这个稍微有点乐观。据WTO的预测,2014年世界货物贸易同比增长约4.5%,比2013年的增长率高出了近2个百分点,贸易形势可能也有一些好转。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总体来说,宏观经济形势是向好发展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保障粮食安全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问题、防控债务问题特别是地方债务以及改善民生的问题等。商务部提出2014年发展的几项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7.5%,服务贸易增长10%以上,吸收外资与2013年基本持平。

2014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外贸任务加重,要更加努力去完成。中央提出要求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就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最近又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进出口规模。因此,我国还要继续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产业优势,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优势,并及时提出建议,使进出口贸易能够继续稳步发展。

2.对多边和双边贸易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会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我国对多边贸易体制和自贸区建设都要重视,要认识到多边贸易体制在世界贸易规则当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作用表现在尽管现在区域贸易、自贸区建设蓬勃发展,包括像现在正在谈的TPP、甚至于TTIP的谈判都在进行当中,但是这些谈判的规则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WTO规则,特别是遇到贸易争端时。多边贸易体制在世贸规则当中还是起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在多边贸易体制和自贸区建设当中,首先要推动全面执行巴厘岛达成的多哈回合早期成果,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其他议题的继续进行,争取早日达成战略协议。

我国要加快自贸区建设谈判。现在正在谈的有6个,还有新的,如与以色列自贸区谈判。现在6个自贸区谈判当中,有中韩、中日韩、中澳、中挪、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6个谈判当中,现在来看中韩可能进度快一些,由于日本目前的政治态势,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展希望不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加快一些新议题的谈判,这个非常重要,包括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这个决议还有一句话,要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这个要求很高。当然还要积极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对这些新议题谈判,我们要采取积极推进的态度,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内改革的重大步骤,这将深刻影响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利益。我认为在新议题谈判的设计当中,要考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平衡。当然对我们有利要更多一点,但是不可能这个协议只对中国有利、对别的国家不利,我们现在也是提倡互利共赢,所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首先要考虑的。对于TPP和TTIP这两个谈判,我认为要区别考虑。TPP我们要考虑参不参加的问题,什么时候参加合适的问题,准备工作应该怎么做。TTIP比较远,我们关注它、研究它,看看它将来的发展态势。

3.关于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我认为这是我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创新,这是全社会都要努力的;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这是提高生产力所必须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在2012年11月,在上海讨论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进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为了增强出口竞争力,一定要在我们的企业里运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2013年4月,国际贸易学会春节形势分析会上,我强调介绍了浙江省企业采用工业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情况,当时机械代替人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等。最近,我看到浙江省在这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称为“四换三名”工程,“四换”即腾笼换鸟、机械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就是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一年来收获很大,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因为人的成本、工资逐年上涨,在逐年增长10%~20%的情况下,倒逼企业采用机器人。现在我们企业里,采用机器人的数量跟韩国、日本和德国相比,还少得可怜。据报道,以一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以台数计算,韩国是347台,日本339台,德国261台,中国仅10台。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竞争优势,不在这方面下点工夫恐怕要落后。我建议大家关心一下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4.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最近汪洋副总理在浙江义乌调研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实践证明,每一次对外贸易跨越式的发展,都与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密切相关。就是对外贸易要有跨越式发展,都同开放型经济体制重大改革密切相关”。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最近商务部提出几个方面的改革设想,比如推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完善原油成品油进口经营体制,改革对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国内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的管理体制,以及修订外资“三法”,即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三法的修订主要是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广。因为现在只是在上海自贸区开始实验,那么修改“三法”肯定是要把这个怎样能够复制进去,还要统一内外资法律,这也是修改“三法”的目 的。实现各方面改革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国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十分期望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方面有若干新的突破。

最后,我请大家关注两个问题。第一,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具体地说,就是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的影响。对于这点,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充分,因此美国金融政策的变化不会对我国造成多大影响。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美国政策的变化,会在国际上引起美元走强,其他货币走弱,甚至贬值,商品价格波动下行,资金利息上升,国际资本流动将出现新的变化等。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引进外资等有什么样的影响,很值得我们关注和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中日贸易问题,日本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占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第三位,仅次于欧洲、美国。在日本安倍政权右倾化、军国主义化的形势下,中日关系逆转,2013年中日贸易已经开始出现下降,今年中日贸易也是一个缩减的趋势,对我国整体贸易的影响也可以加以研究。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解读

李连仲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

近三年来,中国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大环境之中,和发达国家经济体比较,我国的增长幅度都是在正常状态之内。

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的消费内需还不足。近10年来,我国的投资率由35%上升到40%以上,消费率由62%下降到48%,投资增加,消费下行,消费内需不足。投资快速增加的同时,投资效益明显下降,过去投1块钱产出3块钱,而现在投1块钱只产出1块5。第二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我国35个行业有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我国的太阳能产品产量占世界的80%;多晶硅的世界产能是20万吨,我国就占9万吨;我国的钢铁产能是9.7亿吨,市场的需求是6.7亿吨,过剩3亿吨;水泥全世界的产量我国占了60%,30亿吨。世界的警戒线是人均1吨,我国是人均2.3吨。总体而言,我国产能严重过剩。三是政府债务严重。债务总量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说20万亿元,专家研究说28万亿元,不管20万亿还是28万亿,有一个数字是可靠的,有3个省、99个市、145个县、3400个镇债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00%。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得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这些问题。

谈到改革,这是全世界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国外的大智库、政府组织专门的专家来研究我国的三中全会决定。我国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那么怎么来理解?我觉得和我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力有直接联系。因为国外研究和我们的不一样,它是研究你怎么垮台,而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美国、日本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而是研究你这个决定最后产生什么负面作用。我们研究这个决定,是研究怎么产生正能量。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很重要?就是因为全世界的改革就中国成功了。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事实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你改错了是死路一条,不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得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那么对三中全会决定怎么概括和理解?第一个是三中全会决定主题鲜明。全面改革是主题,层次清楚,六个紧紧围绕。另外保障有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二是安全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国内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三是时间保证,2020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另外,外国认为决定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个是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专利,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第三个是出发点、落脚点明确。增强人民福祉,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外国予以高度评价。

第一,经济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重要,一个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毫不动摇,对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壮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两个神圣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也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打破垄断,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过去讲,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突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互相参股,可以国有企业控股,也可以民营企业控股,这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金融改革。我国金融改革是相当重的一个任务,上海自贸区提出可以把资本项目放开,可以办民营银行,所以金融改革力度很大。我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有什么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形成的金融买方市场,这种权利在计划经济下被剥夺了。居民存款要选择利率最高的银行,那么我们利率都是一致的,没有高低,是固定的。企业贷款要选择贷款利率最低的银行,我们贷款利率也是固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是随着市场信号而浮动的。市场信号不发挥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说市场信号利率的变化而是在存款规模的总量、贷款规模的总量变化,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买方市场说了算而是卖方市场说了算,你爱存不存,爱贷不贷。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权利,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利率要随市场浮动,居民和企业有选择的权利。那么你经营不好,国有银行利率不发生变化,利率低,储户不去你那儿存款,你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就没有存贷差,就没有效益,那你就破产。改革要允许银行经营不善,要有破产退出机制,银行破产后居民存款怎么办?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经营不善的银行要破产,要形成买方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改革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股票不是圈钱的,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现在的股票都赔钱,87%是赔钱的,赚钱的只是13%。所以说要改变股市成为圈钱的机器,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特别是社会的散户,对违规的、披露虚假信息、搞老鼠仓的要严厉打击。另外将审批制改为备案注册制。

要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总量占GDP的比重是45%,美国是174%,英国是114%,所以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落后,要鼓励其发展。

也要发展保险,我国保险金额占GDP比重是3.7%,美国是14%,要发展各类的保险机构,推出更多的保险产品。

还要发展期货,我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1993年的水平,美国1993年有78个期货品种,我国现在才26个,相当于美国1958年的水平,印度还有60个期货品种,因此应鼓励发展期货。

另外要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产品,美国大量印钞票,为什么不通货膨胀?它有2000个金融衍生品,把印的钞票除了转移到国外的部分,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给吸收了,给居民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过少。

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美国是先利率、汇率市场化,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日本是先资本项目放开,然后利率、汇率市场化;英国是先汇率放开,然后是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利率放开;法国是先利率放开,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汇率放开。这四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所以说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完全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没有先后顺序,不像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还讲出个顺序来。所以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要紧密结合。

第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若手中没有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怎么能够消费?扩大消费要解决收入的问题。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革开放35年,我国人均收入增长7.4%,GDP年均增长9.8%,GDP的增长高于人均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近10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8倍,GDP增长3.6倍,财政收入增长4.5倍,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可见,国富、民富不同步,增长幅度不协调。前10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是1:2.2,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3.3。邓小平同志讲如果不能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就是失败,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要缩小。一是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的比重占40%,国外占60%。二是在二次分配中,通过税收,然后交给财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工薪所得税收入最高个税税率是45%,财产收入最高税率是20%,说明那些富翁、土豪财产收入的税率太低,要提高。三是收入要透明化,要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官员财产要申报。四是要有财产收入,不仅富豪有财产收入,普通的居民也要增加财产收入。在我国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2%,而国外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40%,有财产收入的人群比重高达90%,所以要鼓励居民有财产性收入,包括股票、债券、理财、存款。要增加财产收入,包括农民也应有财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房产贷款抵押、入股分红等。那么当农民有财产收入时再进城就不是无产者,而是以有产者身份进入城市的。社会主义要研究怎么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有个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什么叫共同富裕?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都变成有产者,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向新社会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共产主义得到实现。

除了居民的收入,还有城乡一体化。当前,世界有两大亮点,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他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他没有看到城镇化,而西方国家就说,世界两大亮点,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离70%~80%的目标还很远,所以说要大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于城镇化会议,公安部有一个解释,户籍制度改革要和三中全会决定吻合。为什么要吻合?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什么?包括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流动,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没有体现这个精神,还是那套老话,小城镇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限制、特大城市禁止。现在还这么讲,说明没有跟上形势,城镇化不是让户籍制度搞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严格,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取消户籍制度,要市场还要户籍制度干什么?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就要取消,要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制度就是在城市工作这段时间内要享受这个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不是根据户口而是根据工作的时间长短。现在改革户籍制度方案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说法没什么两样,其实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之前就已形成的文件,所以没有解放思想。

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新的说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根据你的身份证,你在这儿工作半年以上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出现不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社会公平。外国的城镇化没有户籍制度,就是身份证。那么在身份证制度下,怎么做好城市的管理,这是要研究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和中央领导都讲了,我国的城镇化是要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以说要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调整,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想法上。劳动力的流动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来设定改革方案,不能脱离三中全会的决定。

另一个,农民要进城,要有住房,保障性住房怎么解决?工作怎么安排?子女上学,学校能不能容纳?生病之后,医院能不能给安排?这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要考虑的,不是说小城市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禁止、特大城市不允许,这几句话太旧了,没有跟上形势。

再就是房价问题。我国房价在70个城市中有69个价格往上涨,一个往下降,就是温州。房价上涨什么原因?要找到原因。商品房价格应该谁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由市场管。政府管什么?政府要管公益性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非要在那儿限价,那能行吗?市场价格政府是限制不住的。政府应该把公益性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管好,带有政府补贴性质。商品房要按市场价格,政府要管可以,但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要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比如给你规定两套房子,你说消费不够,要扩大消费,买第三套,收你消费税。你买完之后,一看房价上涨,你说我要发财,可以,你可以卖,收你增值税。你买了第三套房子,也不消费,也不出售,在那儿闲置,收你浪费资源税,三种税就解决了。很简单的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政府管什么?就是管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要保证收入分配透明化,收入多少钱、什么标准,收入低的住廉租房,收入提高后要把房子退出来还给政府,给下一个排队的。但这种廉租房的退出机制、收入分配的透明机制,收入提高以后不退房的检查机制目前我国仍不完善。我国自有产权房比重是80%,美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是69%,德国、法国是60%,日本是55%。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自有产权房的比重又比发达国家高,这就是我国房价为什么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虽然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收入低,但是为什么能够买得起房?就是因为双方父母老人的支持。老张家能够买商品房结婚,老王家绝不示弱,双方老人倾尽终生积蓄,支持子女买商品房。个人收入低,是整个家族来买这个房子,这就产生了刚需。所以这种刚需的出现,以四个老人的全部积蓄支持子女购房,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外国不具备。中国就一个子女,双方老人支持,所以收入低没有影响购房。所以我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超过美国。所以有一个导向,不鼓励年轻人买新房,可以买二手房、租房子,收入提高以后,再买商品房,不要啃老,把老人啃光。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还有一个怎么发展二手房市场、怎么合理导向的问题。

还有一个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么来理解?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说在资源配置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领域,政府发挥越多、发挥越好,市场就发挥不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是跟市场去抢谁配置资源多,配置资源由市场发挥作用。那么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在哪里体现出来?宏观管理、社会公正、市场公平、法制建设。这样把政府的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好是两个不同领域当中的互补,政府要管那些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比如罢工市场管不了,得政府管。比如西藏修公路,市场管不了,必须得政府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由政府管,这样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两个作用做到互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更协调地发展。

2014年外经贸发展的展望

赵晋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主要的职责分两大块,一是研究我国对外开放、涉外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的长期性、综合性、全局性问题,比如关于企业“走出去”问题,关于对外经济关系问题,甚至包括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问题。像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改革的问题我们也积极参与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是有关外经贸形势的研究。应该说最近几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所以对于形势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政策调整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许多难点、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

从2011年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组织了一个课题组,专门对外经贸形势进行跟踪分析,成员是不固定的,每个季度要有一个报告。从成果来看,表现还是不错的。3年累计有17份报告,其中有13份报告有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的批示。对于相关部门进行政策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2013年先后有6篇报告,其中4篇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尤其对2013年的一些难点问题,像出口一日游问题等,因为调查深入细致,及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帮助中央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我们总结出了一条开展外经贸形势分析的经验,就在于它有一个四轮驱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一是宏观数据分析,包括海关统计、工业统计;二是每次写报告之前,要到一些重点地区去和当地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企业的代表,召开座谈会;三是需要到一些典型的企业做实际调研,要有现场的感觉,要接地气;四是要面向全国20多个城市发放调查问卷,通过企业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掌握企业对当前形势的一些判断和他们的政策建议。

2013年底完成的一些报告和总结的一些主要观点实际涉及两个判断、两个建议。当然这个汇报主要还是围绕出口增长的形势展望来进行的。

第一个判断,认为企业对2014年出口增长形势预期是略有回升的。第二个判断,作为企业来说,其困难并没有因为外部需求可能有所增长而有所减少,反而是有增无减,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趋势仍将持续。第三点是一个建议,国务院在最近几年为了帮助企业疏困解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13年的12条以及之前的政策措施。但是我们看到属于贸易便利化措施是短期性政策,我们建议这些便利化的措施应该常态化、机制化。最后一点,针对要巩固传统的竞争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关键还在于要促进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就这方面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

首先,为什么企业预期有所回升呢?这是基于2013年10月、11月的地方调研和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的。在2013年秋季的问卷调查中,企业认为2014年出口增长形势会略有好转,认为大有好转和略有好转的企业比重上升到56%,比春季调查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比2012年秋季也是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从这点来看,企业的预期有所回升。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分析,初步认为2014年出口增长大致在10%左右,比2013年会略有回升。

企业这样一个谨慎乐观的判断来源是什么?我们对目前企业持有定单的情况做了全面了解, 2013年秋季10月份定单有所增加或者略有增加的企业比2012年秋季明显上升。这两个合起来达到66%,比2013年春季调查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另外,定单的期限发生变化。长单比例明显上升,其中6个月以上的长单甚至达到了32.8%,这一点也是比春季和上一个年度的调查有所好转。第二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形势,印证了企业预期有所上升。从2013年季度的分析来看,首先美国经济有了比较不错的增长,三季度增长率甚至达到4.1%。另外美国失业率下降,11月份下降7.0%,和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相比,下降趋势比较明显。房地产市场有所回升。

从2014年来看,目前最大的风险确实是量化宽松政策(QE)退出的问题,我个人的基本判断是QE如果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或者说冲击是相对有限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就在于QE对实际金融市场造成影响的同时,另外一个方面更多地是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QE已经折腾了几次,尤其在2013年曾经宣布QE要退出,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最近也一直在讲QE什么时候退出、如何退出,这就意味着QE退出带来的冲击已经落地。这样QE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逐步的方式,预期的弱化可以避免对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

第二,QE的退出也是事关美国经济是否稳定和温和复苏的关键。如果美国选择QE退出,至少认为已经有了新的因素可以带动美国经济的温和增长和经济的回升,可以通过QE退出的方式来解决美国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这一点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QE退出的影响可能是相对有限的。2014年美国经济表现还是温和的复苏,我认为不会改变。

2014年对全球经济影响关键性作用比较大的,是欧盟或者欧元区。尽管欧元区还面临很多问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欧元区在2013年还是负增长,2014年会由负转正,尽管这个正只有1%,但对全球经济总量增量的影响比较大。

下面来谈谈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对活跃日本经济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股市回升,投资者信心上升,通缩的结束,尤其是日元贬值带动出口增长以及对经济的正向拉动,在2013年表现尤为明显。2014年,它有正面的因素,比如东京奥运会,这会产生正向拉动。负面来自两点,一是日元贬值效应在2014年会减弱,二是消费税由5%上调到8%,4月份以后消费会收缩。但总体来看,日本经济在全面因素的影响下,会有比较稳定的增长,而且出现的问题对全球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足以改变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

新兴经济体在欧美经济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出口增长可能会有所回升,新兴经济体的稳定增长还是指日可待的。

市场需求可能会有所回升,但是更应该看到我国企业的困难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趋势仍然会持续。根据调查来看,出口比较困难或者造成企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三大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原材料成本上升,三是贸易摩擦增多。其他原因也是存在的,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成本上升压缩了企业的收益,大多数企业还需要通过提价的方式应对,这是一种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收益并没有明显增加,反而是下降的。

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特别是传统产业,利润主要依靠出口退税,企业做这个单子已经把出口退税作为利润的主要或者全部来源。实际业务过程当中基本是收支相平,所以退税能不能及时到位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关键。事实上,出口退税只会为企业带来少量的利润。

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在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中的比重实际上连续两年是下降的,在2014年还会继续下降,其中重要原因与人民币汇率升值不无关系。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统计,2013年1—11月份,人民币综合实际有效汇率(也就是名义汇率,不仅仅相对于美元,把所有主要60个国家货币的平均汇率计算在内,同时把物价因素综合在内)升值了7%,2011—2013年累计升值了16.1%。这意味着和2011年相比,2013年出口的商品价格必须提高16.1%,才会抵消国内物价上涨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新兴经济体,大多数国家货币的综合实际有效汇率是贬值的,尤其像金砖其他四个国家,也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当然在近三年贬值幅度最大的是南非兰特,贬值25%,其次是日元23%、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都是16.8%。这对于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是造成企业出口困难,而且是今后一段时期传统产业竞争力继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考虑他们的发展战略?从短期来看,企业的愿望还是通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来应对短期和长期竞争力下降的问题。比如作为短期对策,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战略,包括开发新产品、出口转内销、降价、减少产量等方式,都是必要的措施,其中也涉及到裁员。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长期对策。在长期对策中可以看到转型升级确实是当务之急,比如在2013年10月份的调查中,超过40%的企业表示要把基地和定单转移到国外,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为了避免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竞争力下降,需要对外投资。这是转型升级的一个方面,也会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另外向中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其他地方转移也占了接近20%的比重。这说明产业转移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另外就是培育品牌、加大研发投入,也是很重要的,还有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这个在问卷问题中的比重是明显上升的,已经超过10%,这对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会有一些积极意义。

我们的建议是:

首先是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常态化。这方面有很大空间,比如商检或者进出口检验检疫还是对企业的成本带来一定的影响。稳定外贸增长实行临时性的,比如减少法检目录、降低成本,甚至取消收费,这样一些措施对企业降低成本还是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便利化的措施能不能保持常态化?像我们对出口商品进行法检,这和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少的,大多数都是对进口环节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因为事关国内的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对出口商品进行法检未必得到对方认可,大多数情况下得不到认可,反而增加了企业成本和出口周期。第二,支持综合外贸服务业的政策,也叫供应链整合产业,这是新的业态创新,对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作用非常明显。第三,通关便利化。第四,稳定物价的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关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考

凌激

(商务部欧洲司原驻俄罗斯

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应该关注习主席讲的两个方面的倡议。首先,习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涵盖了34个国家,加上中国,人口在30亿左右。线路分南、北、中线。习主席在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来一个共识,所以我们在很多场合都是用中亚这些国家,应该说是我国丝绸之路走出去的始发站。

中国和中亚、俄罗斯的边界线共计7000多公里,占中国整体陆地边界线的1/3,我国和俄罗斯、中亚目前已经形成的所谓互联互通的架构是公路、铁路、航空、河运、油气管线、输电线和通讯网络,涵盖了交通、能源和电信等基础设施。事实上我国基础设施的连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和相当的规模。一是铁路,目前中国和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已有5条相通的铁路,占中国周边跨境铁路的1/2左右,其中满洲里、绥芬河和阿拉山口三大铁路口岸出口额占整个铁路口岸出口总额的2/3;二是公路,目前我国和周边国家跨境公路近20条,与中亚、俄罗斯周边的公路占周边公路总数的1/3。目前,我国和上合组织正在商签成员国多边公路运输便利化协议,协议签署以后将使我国在周边国家开放14000多公里的陆路通道;三是航空,目前每周通往周边国家客货运一共230架次班机;四是河运,目前只对俄罗斯有河运口岸,一共开通了7对;五是原油管线,我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已经和正在建设的跨境原油管道共两条,一条是中俄、一条是中哈。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原油供应量是1500万吨,正在商谈复线,如果修成2018年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中哈目前是1100万吨,到2015年将达到2000万吨左右规模;六是天然气管道,目前中亚天然气管道A、B、C和正在建的D线,加起来总供气量可达850万亿立方米。正在商谈的中俄天然气管道有西线从新疆入口、东线从黑龙江入口,两项相加一共680万亿立方米。单从中亚西线入口,将来西线谈成以后,要达到300亿立方米,加上中亚850亿立方米,将来我国从西部这些口岸进口的天然气将达到1150亿立方米左右。这是能源管线现在已经连通;七是输电线,现在我国和俄罗斯已经架起750万千瓦的5千伏直流背靠背的25年合同期的输电线。2013年我国从俄罗斯购电20亿度。现在正在和中亚国家商谈,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设输电线;八是光缆,目前中俄、中哈、中吉已经建成跨境通信光缆的基础设施,实现了比较先进的、容量很大的宽带建设,目前正在建设和塔吉克斯坦的跨境通信光缆。

第一个问题,是互联互通虽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仍面临一个最集中的问题就是道路通但人不通或者说是货物畅通欠缺。简单说,路修好了,车跑不了或者货物跑得不顺畅,目前主要问题就是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不高。包括我国还有一些运输方面的客观性制约因素,因为原苏联地区都是宽轨,而我国都是窄轨,铁路换装压力比较大。由于陆路通道便利化程度不高,比如中吉乌公路建成以后根本没有开通。由于陆路的互联互通,目前我国还是重点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软环境的建设、便利化的突破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导致我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从陆路口岸运输只占到双边贸易的1/4左右。我国和俄罗斯拥有4300多公里边界线,但75%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这也是互联互通以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第二个问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以后,确实遇到一个绕不开的大国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西部出发,首发地是中亚、南亚、西亚一带,尤其是中亚地区,我国要遇到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在这里因为长期的势力范围和长期渗透而带来的大国因素的影响。大国因素,特别是俄罗斯因素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拦路虎,因为这个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尽管俄罗斯考虑到中俄友好关系因素不好公开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但也绝不会心甘情愿与我国共同分享在中亚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面临大国因素的博弈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需要长期应对的问题,战略、战术上需要去应对的重要因素,也是考验我国政治、经济综合运筹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地区有双边和多边的各种合作机制的叠加和会合,单纯哪股力量来主导其建设都是比较困难的,应有差异、有竞争、有协作、有合作的包容性地发展,可能是将来我国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我国富余产能转移的问题。实际上从中亚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和经济结构上看适合产能的转移,因为这个地方在原苏联时期确实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而且工业化的水平低于原苏联的平均水平,20

世纪70年代苏联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达到75%,工业化达到75%,工业化进程是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系内完成的。中亚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像哈萨克斯坦也在58%左右,其他国家工业化水平更低。这个地区从概念上来论证是适合我国产能转移的,但产能的转移还需要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待遇、投资保护、税收等投资软环境。但还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这些地区投资的硬环境怎么样,包括基础设施、工业或产业的配套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建设问题。事实上有些国家向中国提出,希望我们这个也帮助投资,那个也帮助建设,但待我们考察之后发现根本不具备条件。一个厂家投资过去以后发现很多方面不能配套,所以在当地也只能形成一个产业孤岛,还要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一国一策的研究。

第四个问题,是政治安全问题。特别是地区冲突比较密集的地区风险确实比较高,就算目前没有武装冲突的中亚地区在苏联解体以后20年内也是矛盾冲突不断激化,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入主的感觉,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像乌兹别克斯坦频繁给邻国切断天然气,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在水资源分配反面采取制约和反制约措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争夺中亚老大的地位。所以中亚各国相互之间不都是很和谐、没有矛盾的。恰恰我国进入始发地区以后会发现很多问题,需要通过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综合评估这些风险,才能使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始发站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很热的话题,很多观点都在讨论和碰撞,但我认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目前也没有一个全面的、成形的规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不是外界所说的中国想主导一个国际组织或者搞一个多边的合作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结合国内国外发展需要的,从长远看是一个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或者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可能将来的发展和经济版图的扩大都是有关联的,可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几代人的继往开来。

国际贸易形势和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吴频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13中国世界贸易排位第一。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家自然会思考几个相关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中国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到今天成为世界贸易第一的大国。二是如果有某些要素能够支撑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以后存不存在这些要素,能不能保证中国贸易上的地位,特别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2013年10月,我们跟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大、科技部、银监会、相关机构和国外的机构做了联合研究,这个研究处在中期阶段,我把初步的结论跟大家报告一下。这个研究的主要对象比较全方位,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其中涉及到对外贸易这一块,重点选取了我国的贸易规模、整个贸易增长率的变动、整个贸易在GDP的比重即对外贸易依存度三个指标,并做了细项的分析,而且细分到中国各个省区市,来做了一下二级、三级的分析。

中国贸易的发展,宏观面上有4个要素值得关注。

第一个要素是制度变迁。从整个研究情况看,制度变迁看得非常清楚,一个是1978年改革开放,这是新增长的高点。第二个高点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特别是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里边还有汇率并轨等因素,其中有一个下降的因素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个如果放大开来做国际比较,中国的零增长也还是可以的。接下来就是1999—2000年中国加入WTO,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用制度变迁来解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这是非常好的要素。

第二个要素就是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其中加工贸易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第三个要素就是整个外部需求环境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2008—2010年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压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第四个要素,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包括退税政策、汇率政策、汇率制度的改革,这个在发展中还是有很明显影响的。

关于分省区的研究,有几个要素:第一个是各个省区企业主体的构成不同,对整个贸易发展变化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是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贸易类型,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很明显。像北京是传统的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进口非常明显;第二个是各个省区里面国际贸易要素禀赋也特别重要,很多省的省会城市和主要的中心城市都是我国的港口、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这些城市占进出口比重都显得特别高;第三个是各个省本身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对这个因素影响也比较大。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江苏、一个是浙江,江苏通过吸收外资,引入加工贸易,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带动整个贸易发展。浙江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特别是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增长,这几年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也走出一个非常好的路子。

从未来看,无论是中长期研究还是短期研究,有这么几个要素:

第一是制度变迁。这次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新体制的要素,这个要素将来肯定对国际贸易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二是国际产业结构分工和调整,这块将来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开展价值链的研究,整个国际贸易构成中,在价值链上的产品是相当大的。现在还没有下定论,初步的研究结果是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50%以上的结构是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上的。像未来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变化也会有很大影响。过去我国接受国际产业分工转移,我国转出去的要素比较多。最近做一个国内产能过剩的研究,其中涉及到一块产能过剩有“四个一批”,像转移一批的要求,根据这几个行业协会的调研表明,未来预计产能过剩的几大行业有钢铁、平板玻璃、船舶、电解铝,大家一致判断,都是到2020年,这是将来中国市场的峰值,中国自己国内市场需求的峰值。结合2013年国务院41号文件的产能过剩的调整,很多行业协会、很多企业也在思考怎么进行国际化,预计像这类产业,就是需要我们主动来调整的。这些要素如果将来能够发展起来,继续扩大的话,对我国贸易也会有很大影响。

第三是要素禀赋和地理流向的影响,我国有些产品贸易是受这些要素影响比较明显的,比如农产品、原油。

第四是规则体系,像上海自贸区,包括我们正在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像美欧主导的TPP、TTIP,这对我国将来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第五是目前整个国际市场,因为我国现在很多产品还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没有价格主导权,整个国际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指数以及国际货币市场的汇率波动,包括自己内部的一些政策,涉及到税率调整,都会对这个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六是有一些新的约束条件,对国际贸易的约束条件的产生,比如环境的问题,标准的问题,还有供应链的要求,这些都会产生新的影响。

这里简单举两个小例子,这次到广东东莞和深圳调研,过去大家知道中小企业做到1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出口就是很棒的企业。在深圳、广东出现新的情况以后,原来看似存在的问题,现在好像突然间没有了。比如几个年轻人大学刚毕业,凑在一起开一个电子商务公司,3年间出口额倍增,第1年3000万,第2年6000万,第3年就做到1.5亿的出口,很轻松的。还有供应链公司,经过几年

的快速扩张,在深圳海关的报关都是30亿、40亿的规模,过去都不可想象。像这些东西的出现,像第三方的物流平台、供应链平台、融资平台的出现,会使得整个贸易的形式和方式发生突变,这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思考。这是未来可能会对国际贸易流向产生影响的要素。

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初步看到这些现象,也希望借这个机会请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来共同关注这件事,我们一起来研究它,可能对中国将来贸易的发展能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议,支撑中国贸易真正地把老大这把交椅做稳、做实,而且做出效益。

举个例子,我看到在东莞、深圳的供应链公司,已经对海关统计构成威胁。海关统计一般来说就是一进一出,这些供应链公司存在以后有大量的第三地贸易,全部是利用香港这个平台,比如从日本、韩国到香港的运输船,转弯直接到第三国,加工完以后,经香港,又直接上美国、欧洲的市场去了,根本没有经过我们海关,但产生的收益我们是实实在在拿回来的。过去我们靠对香港开放,港资过来带动发展,现在企业利用香港的平台在做大自己的业务,而且主导整个国际贸易流向,像这些形式继续发展下去,我国贸易还是有增量空间和发展空间的。这是我们自己的例子,只是一些体会,还没有做更深的研究,提出来跟大家一起做探讨。不是说我们做上贸易老大就没的研究了,应该是有更新、更多的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多边贸易谈判和

我们国内的改革开放

孙振宇

(中国驻世贸组织首任大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多边贸易谈判和我国国内的改革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觉得今年的谈判会是一个小高峰,各个领域谈判都会向前推动,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设立上海自贸区这么大的改革趋势,我们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就很多了。怎么把这些筹码用好很重要。当然前方每个谈判都不容易,国内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协调能力怎么样,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协调本身就可推动谈判,在这两个关系的相互促进下会好戏连台,包括刚刚结束的《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跟欧盟、美国谈判要重点讨论负面清单,作为一个条件、作为一个基础,还

有准入前国民待遇,这就有进展了,现在已经进入条文谈判,推进很快。这本身就推动了国内的改革开放,我国要达到美国、欧盟要求的标准,国内不改革开放行吗?这是很大的挑战。将来谈成以后,对国内下一步改革开放推动力非常强。我觉得一个挺大的挑战在哪儿?就是我国政府的作用,要从前期审批逐渐过渡到中后期监管,这个挑战太大了。为什么在上海搞自贸区?我觉得上海可以探讨出很好的路子。上海人很聪明,人员素质很高,让他们来探讨,如果前期不审批,后期怎么监管、怎么没有漏洞,这个问题非常大。机关的工作人员都习惯坐在办公室审批,剩下的不管了。后期监管,如果违法怎么办?如果违反很多法律法规怎么办?垄断了怎么办?侵犯了知识产权怎么办?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套的管理经验、后期监管。所以要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前期放了,后面怎么加强监管,这里包括很多内容和实施细则。美国有337,如果侵犯知识产权,有337管着。我国相关法律是有的,但没有细则。如果外国公司侵犯了我国知识产权怎么办?违反哪一条,就得监管和查处,这些东西都要有。包括反垄断,我们在反垄断领域已有所发展,但是三个部门互相交叉,怎样协调?当违反我国反垄断法时,就要惩处和监管。这也是一个阀门,监管好了以后,前期开放才有效,否则前面一开放,后面又走回头路。一定要防止出现一刀切的情况。上海自贸区探索非常重要,和整个谈判齐头并进,我们谈判什么?不仅是双边谈判,还有自贸区的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韩以及与海湾合作组织的谈判,而且中韩谈判进展非常快,习主席和韩国总统会见的时候能够敲定下来最好。另外还有周边谈判,希望大家注意,比如服务贸易,部分WTO成员周边谈判谈成以后很容易转成多边谈判。信息技术协议(ITA)信息产品、环境产品的谈判,我国已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谈得差不多,且都已接受,但是要把这个多边化,如果其他成员也能接受那就非常好了。还有《政府采购协议》(GPA),也在提升谈判内容、范围,我国现在还没有加入,但已申请加入谈判。如果推动周边谈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给我国带来的压力,这是美国最关心的,如果周边谈成了,美国会把兴趣都放到这儿来,会有这种影响。

最后谈一点,刚才凌激讲的“丝绸之路”,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习主席提出的大战略。从多边来说,怎么支持“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一条,巴厘岛会议上我们谈判成功,贸易便利化内容要实施得需要两年的准备时间,得先通知各个成员,分三类承诺,哪一类立即要执行得通报;哪一类有一定的过渡期;哪一类虽然承诺了但必须把技术援助到位才开始实施。有可能到四五年以后,有些发展中国家才正式实施。但我国则希望周边国家早点实施。我国可以利用自身影响,推动实现贸易便利化。我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发达国家的援助,且我国自愿承担一些义务,愿意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些帮助及技术援助,技术援助到位以后,其他发展中国家就可以捆绑式实施。中国作为最大的出口国,如果周边国家能够尽快实现贸易便利化,这对于我国实现“丝绸之路”发展意义重大。

关于TPP的相关情况

何伟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

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1.TPP进展超乎预料。2013年有几个大的步骤:第一阶段,第18轮会谈在马来西亚举行,7月份日本宣布参加,日本说我虽然中途参加但绝不拖后腿,如果2013年底达成协议,我让步;第二阶段,第19轮会谈,8月23—30日在文莱举行,各个国家表示政治支持,积极达成协议,把具体的问题分割一下,分别处理;第三阶段,11月19—24日在盐湖城举行首席代表会议,具体交叉分割成21个工作组,然后集中去找几个问题突破。12月初在新加坡举行的部长级会议,最后确定哪些是未解决问题,如何解决,在2014年1月份进行突破。这个力度超出原来预料,因为12个参与方表示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荣鼎集团合伙人认为2014年可能达成协议,什么程度的协议不知道。美国商会东亚部的主任王杰认为,它的力度远远超过预料。

2.性质。大家觉得TPP是新的世界贸易规则,我这次体会不止这个,它不是贸易而是政治。里根和老布什时代的商务部副部长说,TPP本身并不是贸易,而是地缘政治的出现。太平洋论坛的主席说,美国TPP的实践证明,美国在亚洲再平衡,就是真正进行亚洲资源再分配,也是为世界贸易交易制订新的金本位。荣鼎集团的合伙人认为国际上TPP属于地缘政治。

3.中国是不是要加入TPP谈判。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必马上参加谈判。中国其实不必着急,美国也并不急于让中国马上参加。荣鼎集团的意思,中国最好是一年以后着手考虑这个事。美中贸委会的副会长说,如果中国现在能够接受TPP条款可以加入谈判,如果接受不了,就加入不了。美国商会亚洲部主任王杰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参加TPP谈判,要看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有多快,能否允许中国和美国谈。这跟中国的改革息息相关。如果两三年之内中国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那么可能谈起来就比较顺利。他赞成现在是这样,中美同时进行两个轨道的工作,一个对TPP进行考虑,第二个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4.中国积极推进自己的自贸区战略。特别是对周边,中韩、中日韩、RCEP,这和美国TPP之间是不是存在相互针对、相互矛盾的问题,会不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所有这些人的看法都认为不是,美国太平洋论坛的主席认为,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TPP和RCEP是相互针对的两种经济模式,实际上不是,以后事实会证明这一点。中国自贸区战略,中日韩、中韩、RCEP,美国不会感觉受到威胁,因为它跟TPP模式是不同的。有人认为TPP、RCEP两者既不相互针对,也不相互排斥。中国搞自己的日程表,搞自己的战略,美国不会感觉不舒服。

5.将来怎么样。我们将来不是简单加入TPP,也不是TPP和RCEP适应的问题,可能将来世界碎片化的自由贸易格局就是区域自由贸易和双边自由贸易的格局,可能需要某种程度的重整,TPP和RCEP之间也可有某种程度的重整。在重整的情况下,中国可能会放到更大的视野考虑这个问题。

如何认识中国成为

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周世俭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谈谈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世界首位。这个事确实是大好事,成绩巨大,是35年改革开放的结果,是12年加入WTO的红利。很简单,1978年中国的贸易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34位,2001年中国贸易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2012年中美贸易逆差156亿美元。按照2013年1—11月的统计,中国的贸易额比美国多出1900亿美元,2013年中国商品贸易超过美国没有问题,这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但是我提出一个什么看法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的贸易额还是有很大的水分。

第一个问题,加工贸易,2013年1—11月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39%,进口占25%,整个进出口占1/3。什么叫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很简单,说一个例子,从外边进来100美元的原料,加工升值15~20美元再出去,在此就算增值20美元,120美元,一出海关就算出口,加在一起算进出口220美元,而我们只拿到20美元的利润,那200美元都是虚的、都是水分。当然中国、美国都有加工贸易,但是水平不一样、档次不一样。以波音飞机来讲,中国给美国生产的波音飞机零部件是密封舱门、起落架、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美国生产的是发动机、电子操控系统,这个档次就差很远。我国1/3的加工贸易如果按照只增值20%算,80%是在外的,所以加工贸易额要往下降。

第二个问题,广东一个“特产”——香港一日游。大家查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谈到对亚洲各国进出口的时候,最后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中国贸易进口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生产。香港一日游,我一直在跟踪,内地生产到香港贴牌再转口内地,造成每年国货“负进口”1600~1700亿美元,一个是骗退税,一个是外汇套利,这都是水分。

第三个问题,也是当时部长助理高虎城谈过的。第一,中国虽拥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但出口的商品结构却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出口的2/3是生活消费品,如袜子、鞋、牛仔裤、衬衫、皮鞋,档次不高,大量是日用消费品,出口机电产品70%以上的零部件是外边来的。以飞机为例,包括军用飞机,发动机是俄罗斯的。生产的汽车,凡是中外合资的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都是外国的,我国实际是一个加工厂。第二,中国是产品生产大国,却是品牌小国,我们的产品是曹操的兵,多多益善,却缺乏五虎上将。世界品牌500强,美国占249个,我国占200个,且很多品牌是贴牌的,是人家的品牌。第三,我国目前仍然是贸易大国,尚未达到贸易强国水平。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80%以上来自三资企业。很简单,我国出口iPhone、iPad,却只拿6.5元的加工费,在美国海关报关是150美元,这都算中国对美国出口。这150美元怎么组成?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的零部件,到中国富士康一组装,中国只拿到6.5元的加工费,然后出口,算我们对美国出口150美元。

所以我的观点是,一个严重依赖外国资金和外国贸易的大国,即使贸易额再增加,也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也算不到发达国家的阵营里去。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举国上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现在成为贸易第一的大国,确实值得全国人民高兴,可以乐观,但是不要盲目乐观。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触很多外贸企业,他们特别反感人民币汇率上升。外贸企业出口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劳工成本,一个是人民币汇率上升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如果说按照市场规律,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可以理解。现在什么状况?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美元升值人民币也升值,这是市场规律还是政府在操纵?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走强这已经是很明显的趋势,就在这个时候日元贬值、韩元贬值、印度卢比贬值,巴西雷亚尔、南非兰特都贬值,只有一个例外,人民币在升值。那请问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何在?目的是什么?当然大家会说外贸顺差在增加,另外我怀疑是央行害怕热钱外流。因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必然会带来资金回流,2013年5月20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暗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货币急速贬值,我国还不至于这样,但还是应理性回归市场,避免人为操纵。

猜你喜欢

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生命力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贸易融资应防患于未然
穿透虚假贸易融资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