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从一挡提到二挡”
2014-03-19
日本《外交学者》3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外交:一个新时代到来 中国外交政策迎来一个新时代。过去,中国怯于自称全球领袖,也不太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如今,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变得能够寻求改变过去60年所处的安全环境。在中文媒体上,政治人物越来越多地谈及作为大国的中国。 中国正接近达到一个全球大国所具备的所有指标: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但从冲突时期对国际领导的贡献看,中国不太像一个大国,我们倒是看到北京捍卫自身利益时的坚决。 邓小平的外交箴言是“韬光养晦”,今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表示中国应“奋发有为”。这相当于从一挡提到二挡,而且也像二挡,因为新外交政策的速度有时会显得不好驾驭。 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中国领导人及驻联合国代表一直相当敢言,但在中国事务以外,许多人会说,中国的反应太弱、太迟。国际危机发生时的这种行为,促使评论家质疑中国是不是全球秩序中“不情愿的利益攸关者”,是否中国仍是一个地区强国。 中国的经济模式要求新市场和获得资源的特许权,这将是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约束因素。而中国的周边环境充满竞争和争议,促使北京在中短期采取一种较为谨慎和策略性的安全路线。 可以预料,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时会充满自信和积极主动,有时会模棱两可,表现出非对抗性。当中国无力影响变革时,就充分利用当前的全球秩序,不动声色地追求自身利益;但当存在创造新规则的可能时,北京会坚决行动。 无论是从国内政治,还是面临的外部环境来讲,中国都是一个相对不安全的新大国。中国不得不越来越积极主动地捍卫自身利益,但对实际利益是什么的问题持含糊态度,目的是尽可能推迟与其他潜在竞争对手的公开冲突。 中国绝非不情愿的利益攸关者,而是不情愿的领导者。我们不应预料中国像以前和现在的大国一样行事。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在走自己的路,需要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之后才可能作为一个真正的全球领袖,对诸如乌克兰事件这种地缘政治危机做出反应。▲(作者安妮-玛丽·布雷迪,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