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2014-03-19林洁梅

对外经贸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化建构主义经济学

徐 丽 崔 燕 林洁梅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综合性,系统优化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奠定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成为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作以创新尝试。

一、教学模式的提出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式。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具体的目标,还要看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且后者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板书、多媒体等手段以讲解的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其角色定位为主动施教者,学生的角色定位为被动接受者。在这种情境下,一些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感觉枯燥无味,不自主地逃避甚至拒绝接受,教师也无法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调整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1]。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特点,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整合、内化和意义建构教学模式。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一)理论认识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流行于西方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生论”基础上,融合了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而发展起来,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个体通过和外部环境相接触,把外界刺激提供的有关信息,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相整合,最终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其中,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在认知结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

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尝试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此而进行的个体行为,并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和理论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可以替代的。这种学习理论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使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精神,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一切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觉能动的认知、内化、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形成。

(二)目标构想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对经济运行有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探索、整合、内化和意义建构教学模式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作如下构想: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经济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够认识、分析经济领域内的经济问题,从而运用知识体系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三)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是探索、整合、内化和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一切理论都将在应用中得以实践。

1. 探索导航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通过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里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实现探索导航。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理论内容较深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对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另外,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刚刚踏入大学校园,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专业课的术语和经济现象还非常陌生,如果课程导入不生动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1)大环境创设。大环境是针对这门课程的整体导入环境。笔者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首先概括介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借鉴吸收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曼昆《经济学原理》的有关方法,从整体上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环境,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学习兴趣的大环境,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逐渐形成共识,进而通过逻辑的方法来形成概念的认识和练就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从一系列精心筛选的设问出发,引出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然后,围绕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现象和事件设计十个经济学问题,如人的欲望是否都能得到满足?如何实现人的最大满足?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美国高?最后,以互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由教师进行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每一个问题的结果可以引申出一个经济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经济学的理论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完成了创设并逐一解决了十个经济学问题后,笔者对所授课的两个本科班,共计63 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效果调查,结果100%的学生感觉到经济学很有吸引力,有兴趣进一步学下去,有信心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独立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

(2)小环境创设。小环境指在具体章节的教学中营造出的围绕重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该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分析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如何在既定投入条件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方法。笔者以讲授成本论中短期成本曲线,分析企业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例,从两个步骤来完成小环境的创设。

第一步,授课内容的情感导入。通过阐述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抛开消费者角度,而从生产者角度考虑问题。国家、经济组织、集团、公司都想主导经济生活,个人亦是如此。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是和那些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分不开的。可以让每位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拥有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有机会创建一个生产加工型企业,你将如何着手经营?如果在完成了固定成本投入后,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价格和数量来签订销售合同?你将如何组织生产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通过极具诱惑力的设问使学生浮想联翩,产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需求,完成情感导入。

第二步,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求知需求的前提下,设计贴近现实符合教学重点的问题引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欲望。问题设计如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什么?生产中会有哪些投入,如何定义这些投入?产品价格、数量与成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短期生产时,什么最终成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均衡条件?这些问题是围绕短期成本分析中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的由来及各自在生产中的作用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生产者的角度认识到这些曲线在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曲线指标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 整合知识

情境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引导学习过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包括指导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问题进行各种假设和说明。这一部分主要借助媒体、教材和参考书籍来完成。此时的媒体手段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工具,而是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进行探索式认知的工具。此时的教材不再是死板而生硬的理论推导,而是成为了学生寻求答案的资料库、信息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借助快速的网页浏览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现实假设和解决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顺利进行协作学习和协商对话。

学生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分两部分完成:一是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再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学生在自我认识和不断地反复推敲中实现了对问题的自我整合;二是协作对话,仅有自我养成还不够,教师还要分出研究小组,小组之间通过协作活动,以对话的形式商讨如何认识和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并共同寻找答案。对话使每个人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成为其他人的信息源。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借助教师在对话中把学生引向对所提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加深理解的力量,学生就会主动去发现规律并开始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重倾听和适当引导,更多的内容要由学生自我养成和协助对话来完成,使学生养成相互借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内化与意义建构

在学生知识整合完成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所研究内容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结论。这一环节分三个部分完成:一是学生阐述研究结果。各小组分别进行阐述,其他小组参与评价、表达见解和态度。这是展示自我及协作小组对知识认识的途径,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运用经济语言表达经济思维能力;二是教师评价总结学习结果。教师要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定义短期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等概念、内容及各自在组织生产中的作用。分析边际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的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三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不仅要对学生个体学习效果、协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确认是否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整合和内化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完成了这一环节,意义构建才意味着成功,也就意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虽然完成了单个教学环节,但整门课程的教学还没有结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体系的连续性及时地为下一个内容设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探索、整合、内化、意义建构教学模式下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加以反应和选取、整合和内化,直至建构成自身知识体系一部分的过程。它决定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不能仅让学生停留在记住相关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假设对问题进行探索,运用协作和对话的手段,对知识点与自身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整合,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内化了的知识最终将成为指导学生日后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源泉。

(四)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还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讲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探索、整合、内化、意义建构教学模式,选择抛砖引玉式教学方法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所谓抛砖引玉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全局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认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或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砖”。一般它的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选择提出问题、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正好符合我们提出的教学模式程序。

三、师生角色的调整及对教师的要求

(一)师生角色的调整

在该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活动中心转变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到获取信息,自发自主地探索知识,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师生之间角色的调整,改变了对理论的枯燥说教和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充满活力和挑战的课堂。

(二)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担当一个掌控全局的智者角色。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需求、师生的角色、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组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对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有深刻认识,对教学概念和理论有深刻理解,精通教学内容,对教学环节能够全方位把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了解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在熟练运用教学辅助工具的基础上拥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等。

实践证明,在教师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基础上,综合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四方面因素,建构出的探索、整合、内化、意义建构教学模式,起到了促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作用。

[1]逄锦聚. 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中国大学教育,2010(1):10 -12.

[2]丁锐. 建构主义课堂环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13(8):94 -99.

猜你喜欢

内化建构主义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经济学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经济学的优雅